三季度業績超出預期,京東如何實現「三方受益」?|公司觀察

2023-11-16     巴倫周刊

原標題:三季度業績超出預期,京東如何實現「三方受益」?|公司觀察

通過從供應鏈中「擠水分」,京東節省資金惠及用戶和品牌,最終達成消費者、品牌、商家的「三方受益」閉環。

京東集團(JD.O、9618.HK)最新的季度財報表現又一次超出市場預期。

11月15日公布的京東三季報顯示,集團實現收入為人民幣2477億元,同比增長1.7%;經營利潤為93億元,同比增長6.9%;歸母凈利潤79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1.7%;每股收益5元,高於去年同期的3.57元。

本財季,京東收入超出分析師普遍預計的2466億元。同時,得益於供應鏈持續優化,京東凈利潤也高於市場預期,投資者擔心的「讓利」影響盈利情況並未出現。

「三季度,集團取得穩健的收入表現,利潤水準達到歷史新高,主要得益於我們在價格競爭力和平台生態建設方面的主動努力及供應鏈優勢。」京東集團CEO許冉表示。當日,京東公告稱,許冉將兼任京東零售CEO。

從業務板塊來看,京東零售收入為2121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增;京東物流收入為417億元,同比增長16.5%;達達收入同比增長20%至29億元;新業務收入低於去年同期,為38億元,主要由於國際業務規模縮減。

京東集團各業務板塊收入

單位:人民幣億元

製圖:《巴倫周刊》中文版

「穩中有增」背後,是京東不斷強化「三方受益」模式——在不犧牲平台利潤的基礎上,為消費者和商家帶來「商品打出真低價」「商家給予真補貼」「服務保持真投入」。這一模式也讓京東今年的業績穩步提升。前三季度,京東的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7786億元和208億元,同比增速為3.7%和100%。

在消費市場整體放緩的大背景下,電商平台兩位數增長已經成為過去。憑藉供應鏈優勢,京東在保證收入穩增的同時強化盈利能力,為行業提供了一條可以跑通的發展路徑。

三季報公布後,資本市場也快速給出了反饋——截至11月15日美股收盤,京東股價上漲7.04%至28.59美元;截至11月16日港股收盤,集團股價增長1.98%至108港元。《巴倫周刊》46位分析師給出京東股票的一致評級為「買入」。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方受益」模式全面印證

年初以來,國內頭部電商平台持續推進「低價策略」,以低價換市場成為樸素而有效的行業共識。今年3月,京東「百億補貼」上線,在618、11.11等大促節點有效拉動了平台銷量增長。

在剛剛過去的11.11,超過60個品牌銷售破10億元,近2萬個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倍,今年1-9月新入駐的商家成交單量環比增長超5倍。值得一提的是,京東采銷直播憑藉「不收坑位費、不收達人佣金,就是更便宜」,吸引超過3.8億人數觀看。

低價策略之外,消費者感受頗深的還有京東服務升級——8月23日起,普通用戶自營免郵金額門檻從「99元」降至「59元」;PLUS會員購買京東自營商品享受不限次數、不限單價、不限額度的全年免郵服務。

與此同時,京東快遞在業內率先推出「1小時未取件必賠」「全程超時必賠」「派送不上門必賠」三大服務承諾。針對用戶痛點,京東還提供了價保、上門換新等200餘項服務,其中首創、獨有的服務達到80餘項。

上面一系列舉措,源自京東推崇的「消費體驗公式」——(產品+服務)/價格≥1(客戶預期)。數字大於1越多,用戶就越會感到超值。因此,京東的低價模式並非犧牲產品和服務,而是讓消費者、商家和京東三方受益。

許冉在財報電話會上回應「低價策略」表示,集團並沒有將重心從品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或服務於高端市場轉移,而是通過提高價格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實力,決不允許任何劣質或假冒產品出現在京東的平台上。

對於受益另一方——商家,京東同樣讓出足夠利潤空間,助其投入產品研發、提升服務。三季度,「春曉計劃」升級了20項商家扶持政策,例如將部分商家的90天「0元試運營」期限無限延長,拓展個人及個體戶商家低至零類目的技術服務費率等。

本財季,京東入駐商家和活躍商戶數量加速擴張,均達到歷史新高,3P訂單量和3P活躍用戶數量保持同比增長。此外,隨著訂單頻次增加,用戶的參與度也在改善,用戶凈推薦值(Net Promoter Score)同比和環比都得以提升。

許冉用「備受鼓舞」表達三季度取得的進展,包括商家數量的進一步擴大,以及用戶購買行為的改善等。「憑藉為用戶和業務合作夥伴創造價值的明確策略,以及著眼未來進一步優化的價值主張,京東處於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的有利位置。」許冉說。

11.11期間,京東為商家提供了20億補貼和全域流量扶持,平台的成交額、訂單量、用戶數齊創新高,「三方受益」模式被又一次印證。

「讓利」與盈利如何兼得?

對京東而言,「百億補貼」「59元免郵」等讓利舉措並非沒有損失。三季度,集團履約開支同比增加6.1%至152億元,主要因為採用更低的免郵門檻。而第三方商家獲得流量扶持後,增加的收入卻不計入集團財報。

不過,集團收穫了更多利好。報告期內,包括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日用百貨在內的商品收入達到1953億元,較去年同期維持穩定。據京東集團CFO單甦透露,三季度家電和電子產品等核心品類繼續擴大市場份額,日用百貨品類勢頭逐漸向好。

一組可供參考的數據是,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7月至9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變動依次為-0.3%、0.1%和0%。在此環境下,京東的增長也提振了消費情緒。

同時,京東的收入來源向著更加輕量化、利潤率更高的服務業務傾斜——平台及廣告服務、物流及其他等服務本財季收入為524億元,同比增長12.7%,占集團總收入比重首次突破20%——達到21.2%。

京東服務收入占比趨勢

製圖:《巴倫周刊》中文版

這意味著,京東在「低價搶奪用戶心智」的電商戰場上,逐步實現了差異化——在保證低價的同時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京東視為最低價格和最好服務購買優質產品的平台。」單甦表示。

供應鏈優勢是支撐上述差異化能力的基石。截至三季度末,京東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7%,達到1486億元。

本財季,京東MALL、京東之家等50餘家線下門店在寧波、上海等地陸續落地。京東3C數碼門店累計推動47家京東之家、京東電腦數碼新店開業,覆蓋北上廣深等城市。此外,京東到家已與超過40萬家實體門店達成合作。

另一方面,同比增速高達16.5%的京東物流業務,目前運營超過1600個倉庫,倉儲網絡(包括雲倉生態平台)總管理面積超過3200萬平方米。

曾經,前期高投入的重資產模式讓京東遭受外界質疑;如今,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力正在驅動京東體系爆發出持續生命力——三季度,京東物流外部客戶收入達到298億元,連續五個季度占比約七成;庫存周轉天數為30.8,同比、環比雙降。京東物流(2618.HK)財報顯示,三季度經調整凈利潤同比增長89%至8.4億元,達到上市後同期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強大的供應鏈能力逐漸產生了正面溢出效應。例如,通過建設全國產地智能供應鏈中心,京東幫助新疆伽師果商的物流成本降低約20%,直接帶動當地新梅產業增收超過10億元,果農人均收入超過12000元。

三季度,消費市場增速趨緩是京東等零售商和電商平台繞不開的壓力點,維持業績穩步增長並非易事。在此過程中,京東用實踐證明,「讓利」和盈利可以兼得——通過從供應鏈中「擠水分」,節省資金惠及用戶和品牌,最終達成消費者、品牌、商家的「三方受益」閉環。

伴隨中國經濟四季度穩步復甦,終端消費市場也在逐漸修復。「三方受益」模式的後續效果,將在京東四季報中進一步明晰。

文 | 扶蘇

編輯 | 喻舟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3d0b4f9baa6127a4105a5c9de8b99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