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 | 那些乞丐不好惹

2019-10-17     傳統活兒

愛看京戲的朋友們差不多都知道有一出《金玉奴》,熱心爽快的主人公小姑娘金玉奴一出場就說她父親金松是「杆兒上的」。

金松一出場穿的是清朝小官的服色,不過熟悉劇情的觀眾都知道,他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官兒,而是「杆子頭」——他們這片兒的乞討負責人。那身衣裳是他去別人家婚禮上「工作」的吉服。

《金玉奴》(圖片 | 京劇《金玉奴》劇照)

金松(圖片 | 京劇《金玉奴》劇照)

為什麼乞討負責人叫「杆子頭兒」,到商家開業、婚禮這種隆重場合去「工作」呢?這就關係到一個特別的組織了。

首先我們先簡單說說「乞丐文化」。

過去各行各業都要找個祖師爺,乞丐行業稱為「窮家門」,祖師爺有人供范丹,也有人供朱元璋。

為什麼要供范丹?相傳孔聖人周遊列國的時候,來到了要飯花子的首領范丹老祖居住的地方,當時糧食已用完只能向范丹借糧。過去只要進私塾讀書就算是孔子的學生,感情是孔子的徒子徒孫就都有向范丹的徒子徒孫還債的義務,這個故事為乞討提供了理論依據。

范丹老祖(圖片 | 360百科)

供朱元璋者依據的則是他的經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幼父母雙亡,四海漂流,手裡拿著兩塊牛骨頭沿街討要。後來唱數來寶的乞丐遵循這個傳說,伴奏樂器就是兩塊帶了十三個銅鈴鐺的牛骨頭,稱為「太平鼓」。

《中國傳統相聲連環畫-珍珠翡翠白玉湯》(圖片 | 連藝文化)

《中國傳統相聲連環畫-珍珠翡翠白玉湯》(圖片 | 連藝文化)

《中國傳統相聲連環畫-珍珠翡翠白玉湯》(圖片 | 連藝文化)

《中國傳統相聲連環畫-珍珠翡翠白玉湯》(圖片 | 連藝文化)

這裡還有個故事,就是劉寶瑞先生那段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元順帝時朱元璋跟一乾結拜兄弟北上趕考,武科場裡常遇春戳破陷阱,馬跳貢院牆救走朱元璋,朱元璋在良鄉縣土地廟內染上風寒,被兩個乞丐救護。兩個乞丐自稱一位姓梭,一位姓李。朱元璋後來登基做皇帝,想封這二位救命恩人做官,可是這二位並不想做官,只想自由自在的乞討,於是朱元璋賜他們兩人一人一副太平鼓。其他乞丐一見紛紛拜倒在這二位門下,從此邊敲太平鼓邊唱些合轍押韻的辭藻流浪四方。傳說有一個銅鈴可以吃一省,十三個銅鈴能吃遍兩京一十三省,所謂「鋪著地,蓋著天,花子要飯走的寬」。

數來寶用的牛掀板骨(圖片 | 搜狐@南京開心茶館)

話劇《茶館》中唱數來寶的大傻楊(圖片 | 網易@北晚知味)

傳說中,乞丐可不止受過這一次的皇封,「杆兒上」這個詞也與此有關。

北京原就有乞丐,清朝入關時「從龍進關」流動到北京的閒雜人等也有很多,兩下合流,為了防止他們擾亂社會治安,清朝初年建立了一個「福利機構」,為這些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這個機構清朝政府是不撥款的,全由最希望街面安定的大商號們集資。

傳說這個機構有個傳代的寶貝,是一根雕龍紫檀木杖,黃絨繩纏繞,平時用黃緞子包著供在他們那個機構(乞丐稱為「攢兒」,這個詞後來在北京方言里引申為「集中」之意)的大堂上,這根棍子叫大梁,也叫「杆兒」,據說是康熙皇帝御賜,見杆如見君,可以用來懲戒刁惡之徒。因為這個,乞丐們的辦事機構也叫「杆兒上」。

故事靠不靠譜擱在一邊不說,雖然這個組織後來越來越鬆散,可是始終沒解散,甚至民國初年還有,層級設立管事,有統領、副統領(滿語叫章京),還有分段承包大街小巷具體事務的「把兒頭」,也叫「團頭」「杆子頭」——就是金松這個角色。

每到有大型的紅、白事,如商號開業等,帳房先生就要把「把兒頭」找去商量要開發多少錢,辦事的當天杆子頭在現場「鎮場」,不會有乞丐前來搗亂,所得的錢乞丐們按份兒一分,大家都十分滿意。而外來乞丐決不允許隨便在本段要飯,不然會遭到乞丐的群毆。這就是金松要到紅白喜事的場合去「工作」的原因。

估計您也看明白了,類似的組織能夠一直存在是因為它確實有用,即使公家所派「杆兒上的」被淘汰,也會有在本街區有影響力的新「領袖」出現。

(圖片 | 講歷史網)

乞丐這一群體雖然算是弱勢群體,但抱起團來十分駭人。有鋪戶驅趕乞丐厲害,甚至加以打罵,乞丐們就輕則糾集更多人前去攪鬧,重則數九寒天悄悄在街上撿一具「倒臥」,夜間靠在鋪戶門上,鋪戶第二天清晨一開門,「倒臥」一下子栽倒進來,把人嚇個半死。

歷史上還曾經出現過成群的女乞丐,稱為「女撥子」,青布包頭,手拿竹板,三三兩兩堵門要錢,不給錢就會越來越多,連諷刺帶嘲弄,甚至自殘,讓買賣家不得不掏錢消災。

(圖片 | 講歷史網)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上的事情都成為了過眼雲煙的談資。乞討這種複雜的社會現象什麼時候都會有,形式多種多樣,雖然說乞丐是可憐人,但有可恨之處的也不在少數,只留一聲嗟嘆罷了。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swX7m0BMH2_cNUggk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