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反艦彈道飛彈更直接!俄專家發現美國航母軟肋,戰時可一網打盡

2019-12-27     軍事編輯部

二戰後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了海戰的核心。冷戰時期美國海軍在全世界各地保持著十多個航母戰鬥群並且可以隨時出動,令蘇聯夜不能寐,如何有效地反制美國航母成為了蘇聯紅海軍頭等任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蘇聯建立起一套龐大複雜的反航母體系,通過空中、水面、水下、岸基的全方位、多波次飽和打擊,徹底摧毀美軍航母戰鬥群,然而蘇聯的分崩離析使得這一切化為泡影。

時至今日俄羅斯海軍依舊未能走出沉淪,甚至放棄建設遠洋海軍轉而打造近海艦隊,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軍隊沒有反制美國航母的措施。近日,俄羅斯著名的軍事學博士康斯坦丁·西夫科夫院士稱"因為美國只有紐波特紐斯船廠可以建造航母,所以直接把航母炸毀在船廠內最省事。"這句話把俄式暴力展現無遺。

實際上,俄羅斯專家這番話並非是異想天開,歷史上完全有據可查。二戰後期納粹德國"狼群戰術"維持不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位於漢堡等地的U型潛艇生產基地頻繁遭遇盟軍空襲,使得緩慢的建造速度根本來不及補充損失的潛艇數量。作為二戰期間排水量最大的航母"信濃"號,同樣是由於其建造基地橫濱船廠被美軍B-29轟炸,雖然在船廠內沒有受到攻擊,卻在轉移至吳港途中被美軍潛艇發現而擊沉。不只是船廠,通過襲擊艦艇基地而使對方海軍損失慘重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經典的偷襲珍珠港行動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以說,直接打擊海軍基地或船廠都會大幅削減對方海軍力量,不過為什麼俄羅斯專家非要強調襲擊美軍航母建造船廠呢?因為這兩種打擊方式給對方造成的損失有質的不同。一般而言,美國海軍基地內艦艇很少存在滿港情況,每次都會有不同的艦艇出海執行任務。作為美國震懾全球的急先鋒——航母戰鬥群,在任何時刻都會保持不同的航母在航。如果只襲擊海軍基地的話,必然存在漏網之魚,給了對手相當程度上的反擊機會。

自上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了去工業化之路,結果導致現在美國造船業的訂單幾乎全靠海軍來維持,能夠建造航母的船廠只剩下了紐波特紐斯一家,甚至只有紐波特紐斯才能進行航母大修工作。一旦摧毀了紐波特紐斯船廠,美國不僅在短時間內無法建造更多的航母,而且戰鬥中受損的航母還無法及時修理,可謂一箭雙鵰。

與二戰時期美國幾周就能下水一艘的護航航母不同,現代航母的建造工作極其繁瑣,對維護、保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最後一艘艦"喬治·布希"號為例,其建造時間花費了3年多,建成下水後又歷經兩年半左右的測試才最終服役。現代航母上的彈射器、核反應堆、大型高精密傳動裝置等設備的生產速度甚至比建造航母本身還要慢,艦上密布的各式雷達天線、電氣設備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電磁干擾,如何調試才能符合電磁兼容標準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核反應堆的堆芯更換周期長達驚人的22個月!

況且建造和維修需要大量的高技術人才,那些培訓幾個月就能直接建造"自由輪"的工人面對現代航母可以說是無能為力。因此,摧毀美國唯一的航母建造基地紐波特紐斯船廠,不僅將使得美國海軍戰鬥力元氣大傷,甚至會使整個美國工業界受到震動。所以如果事態真的發展到這位俄羅斯專家預測的那樣,美俄之間離核大戰也就不遠了,這時航母還能發揮出多大作用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gscSG8BMH2_cNUg4s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