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準備紅包就能吃宴席、聽閩劇,福州節俗「半段」也太棒了

2019-08-21     傳統活兒

提起農曆七月,人們馬上腦補的是傳統中元節里沉鬱、神秘的氣氛,不過福州十邑地區有點不同,當地人除了過傳統的中元節外,還有個特別的節俗——「半段」。也有人根據福州話讀音把「半段」說成「半旦」。

這裡的七月沒有中元節的沉悶,「做半段」的村莊裡處處洋溢著熱鬧、喜悅。如果身在福州,你可能會不時收到朋友的邀請,帶你去某個村莊參加「做半段」。不用準備紅包禮金,歡歡喜喜地跟上就好。

「半段」宴上的甜品(圖片 | 黃玉麟)


特色小吃紅團(圖片 | 百度百科)


「做半段」流行於福州周邊的幾個縣。舊時福州農村有「換工」機制,農忙時,村戶之間,「你幫我,我幫你」共同協作,同獲豐收。「半段」的本意是——一年的時間已過半,後來便發展為在夏收夏種或秋收秋種之後的農閒時,舉辦的吃請活動。一方面,是為了祭神祭祖、慶祝豐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酬謝鄰里的幫助,加強村與村之間的交流。鄉村裡的人都很淳樸,他們相信美味的食物是最能加深情感的,所以對「半段」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其他傳統節日。

每個村都有沿襲下來的「做半段」的時間,一年一次。相鄰村之間「做半段」的日子往往是錯開的,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請,不至於有衝突。今天你來我家,明日我去你家,出嫁的女兒也能回娘家「做半段」。大多數村子「做半段」的時間都在農曆七月,因為情況不同,有的村甚至會延續到八月以後,幾乎整個下半年大家都在慶祝。

「半段」筵席上的菜品(圖片 | 宣倩)

「半段」筵席上的龍蝦(圖片 | 微福州)

「做半段」,主要的活動是「吃」。在這裡,你對於村宴的所有期待都可以調動起來。

「做半段」當天,村民們以家為單位在自己家大院裡、屋裡擺開宴席,晚上的比中午那場更隆重。場院上擺開的土灶正冒著煙氣,露天的廚房裡大廚和幫廚來回忙碌著,擺開的大圓桌上菜品琳琅滿目,空氣中彌散著誘人的香味,叮噹的杯盤碰撞聲和鼎沸的人聲讓人不自覺地便融入進這歡快的氣氛。

準備中的「半段」宴(圖片 | 福州知了)

村宴準備開始了(圖片 | 宣倩)


大家可以各自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主人家以邀請到的客人多為豪,以賓客吃得滿意盡興為目標。朋友帶上朋友,同學帶上同學,同事帶上同事,來客甚多。因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面,所以常有故事說:開宴了,客人落座,酒過三巡,主人來敬酒,攀談間才發現走錯人家了,客人頓覺尷尬,不過主人卻不以為意哈哈一笑,繼續盛情款待。

有些村「做半段」的時間跟傳統的「七月半」相近,所以常常混到一塊舉辦。所以不時也能看到「做半段」之時出現祭祀神明、迎神等活動,有的村還請戲班子唱閩劇、講評話、放露天電影來助興,整個村子都沉浸在歡聲笑語中。

村裡閩劇開唱了(圖片 | Anna的博客)

村裡閩劇開唱了(圖片 | 福州新聞網)


以前「半段」宴席上的菜是很傳統的福州鄉土菜,福州話歌謠《年節歌》中是這麼說的:

七月十五做「半段」

親朋好友聚無斷,

好酒好菜請儂客(客人)

肉燕魚丸太平卵(蛋)。

宴席上,村民們端出自家最肥美的雞鴨魚肉和珍釀的青紅酒,各家巧婦更是亮出自己的拿手絕活,煎、煮、炒、燉,只為贏得各方賓客的真心讚譽。席間,觥籌交錯,主客盡歡,閒話桑麻,暢敘親情友誼,氣氛節節攀高,最後「家家扶得醉人歸」。

大塊肉最實在(圖片 | 黃玉麟)

肉燕魚丸太平蛋


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為了使「半段」辦得隆重而體面,贏得一聲聲「好啊」「丫霸」(真棒之意)的喝彩,主人家渾身解數都用上了。宴席雖然還擺在家中庭院裡,卻由專業的大廚來操辦,各種上好菜式堪比酒樓,海參鮑魚、魚刺龍蝦、山珍海味,紛紛登場,食材講究,分量足,用本地話描述便是「菜品實在」。有些菜式是最原汁的閩味,經常能讓人眼睛一亮,味蕾大開。

海鮮集合

誰也說不清這個習俗什麼時候開始的,但幾百年來卻從未中斷。各家「做半段」的規模不同、菜式不同,不變的是主人家熱情好客、真摯而淳樸的情義——不求對等回饋,儘自己所能只把最好的食物呈出,向各方到來的賓客表達感謝和豐收的喜悅。可能正是因為幸福和溫情是可以傳遞的,所以才能使「做半段」的鄉俗能流傳至今吧!

作者:還是懶星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sCdwWwBJleJMoPMID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