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湖水直達天際,蕩漾的碧波宛若輕紗,靜時山色倒影,動時風生水起。朝日初升,湖面輝映無垠金黃;晚霞將沒,湖面頓生萬道紅光。春日乍暖還寒,湖水清冽,魚兒競相騰躍,盡情呼吸著春天的氣息。夏日陽光普照,湖水溫熱,健兒競相入水,奮力接受著海浪的洗禮。秋日涼風習習,湖波微瀾,馬兒奔騰嘶鳴,肆意放縱著充沛的激情。冬日萬物沉寂,湖冰凝結,小兒盡情嬉戲,無憂雕刻著童年的印記。這就是人稱「草原天池」的涼城縣岱海湖盛景。
岱海古稱天池。天池這一稱謂可謂湖如其名。《廣韻》解釋:「停水曰池」。池字從水,從也。「也」意為「向前後左右延伸」。「水」「也」聯合表示「水在觀察者前後左右延伸開去」。因此「停水曰池」意思是「假設人站立在亭子裡,那麼亭子周邊的水域就是池」。古籍又說「穿地畜水,圓者曰池,方者曰塘」。因此天池的意思就是上天神仙在地上開鑿的一個圓形的水池。岱海湖位於涼城縣境內一個狹長的陷落盆地中,呈長橢圓形狀,就如一個葫蘆,因此北魏人也將其俗稱為「葫蘆海」。
漢代稱為諸聞澤。澤為「水深的湖沼」或者「水面長滿雜草的湖泊」。《釋名》解釋道:「下有水曰澤,言潤澤也」。可見早在漢代時岱海就被漢政府發現,並且以其潤澤黎民的功德取名為「諸聞澤」,就是大家都聽說過的廣為人知的潤澤世人的湖泊。
「諸聞澤」這個名字,來源於西漢時期非常有名的忠孝楷模蘇武。蘇武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在西漢政府中擔任掌管皇帝鞍馬鷹犬等射獵工具的官員。官名很特別,名叫「栘(讀如移)中廄」。這個官名的來源是「漢宮有栘園,園中有馬廄,故名栘中廄」。當時西漢政府和匈奴政府時戰時和。互相攻擊,互相試探,互相派遣使者,又互相扣留使者。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單于即位,害怕受到漢朝攻擊,於是說:「大漢天子就是我的舅舅(漢天子,我丈人行也。)」,並且把扣留的使者送了回來。舅舅的說法來源於漢政府的和親政策。西漢政府一般將公主或者假冒公主名義的宮女嫁給匈奴人,以維持雙方關係的和平穩定。漢武帝看到匈奴可汗態度誠懇,又叫他舅舅,大為高興,就派蘇武持使節護送被扣押的匈奴使者回到草原。「使節」的實物為一根長八尺的赤紅色竹竿,節頭裝飾著旄羽。持節的人權力很大,因為節代表皇帝的身份,象徵皇帝與國家。凡持節使臣來臨,就代表皇帝親臨,他的意志就代表皇帝本人的意志。由此可見漢武帝對蘇武此次出使匈奴的重視程度。可是蘇武到了匈奴發現,匈奴人對西漢政府並不如表面上說的那樣尊重。正在蘇武準備反國時,忽然匈奴國內發生了一起叛亂事件,牽連到蘇武等人,匈奴單于就想讓蘇武投降匈奴,以免一死。但是蘇武說:「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遂拔刀自殺。匈奴使者大驚,趕緊抱著蘇武找醫生,醫生在地上鑿了一個火坑,把蘇武臉朝下放到火坑上,用腳在他背上猛踩,大概半天后,蘇武才甦醒過來。匈奴單于很佩服蘇武的節烈,早晚派人問候他的病情。
蘇武病情痊癒後,匈奴對他威逼利誘,讓他投降匈奴,但是蘇武不為所動。單于於是把蘇武囚禁在一個很大的地窖中,還不給他吃飯,想讓他屈服。恰逢天降大雪,蘇武就把降雪與使節上的旄羽一起和著咽下,好幾天沒有餓死。匈奴人以為蘇武是神仙下凡,就把他流放到海上無人之地,還給了他一群公羊讓他放牧,許諾他如果羊群生了小羊羔,就放他回長安。
蘇武到了海上,匈奴給他的給養往往不能按時到達,他只好捕捉野鼠,把野鼠的內臟挖空然後烤著吃以充飢。那根漢武帝給他的使節就成了一根牧羊鞭,他無論睡覺還是幹活都隨身不離,不過幾年,使節上的旄羽全部掉光,只剩一根光禿禿的竹竿。五六年後,匈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來到海上打獵,發現蘇武像野人一樣獨自生活,可是會自己製造捕魚捕鳥的網和弓弩。於靬王被蘇武自強不息的信念打動了,給了他許多衣服和食物,還有馬匹、穹廬等生活必需品。
此時早先投降匈奴的李陵被匈奴人招為駙馬,位高權重,他與蘇武在漢朝時就是朋友,因此對蘇武特別照顧。一天來到海上對蘇武說:「我們前段時間捕捉到幾個從雲中(即今呼和浩特地區)跑過來的流民,他們說中原王朝全民縞素,估計漢武帝已經駕崩了」。蘇武聽到後,向著南方也就是長安的方向嚎哭出血,好幾個月身體沒有恢復。
漢昭帝即位後,過了幾年,漢政府和匈奴政府關係好轉,漢政府就向匈奴索要蘇武回國,但是匈奴人對漢政府謊稱蘇武已經去世了。可是西漢使者從有效途徑獲得蘇武沒有死掉的確切消息,就去找匈奴單于說:「我們大漢天子在皇家園林打獵的時候射下一隻大雁,大雁的腳上拴著一段絲綢,絲綢上有蘇武的親筆信,寫著蘇武就在某澤中」。匈奴單于聞言大驚,只好據實相告,蘇武的確還活著,於是把蘇武等九人遣送回國。
蘇武在匈奴被拘滯了十九年,「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綏遠通志稿》記載:「大海,一作岱海,在城東南,或謂即蘇子卿海上看羊地也」。從以上蘇武捕魚捕鳥,李陵從呼和浩特地區抓到西漢流民,又有大雁飛到西安皇家園林,蘇武在「某澤中」的記述看,《綏遠通志稿》的說法是經得起推敲的。某澤就是「諸聞澤」,也就是「諸人聽說過的湖泊」。這句話是漢使者對匈奴單于複述的漢昭帝的話。「諸聞澤」這個地名,就是這麼來的。
北魏時叫作鹽池,也稱旋鴻池。鹽池顧名思義,就是產鹽的湖泊。北魏定都平城,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岱海湖作為北魏貴族們納涼避暑的消夏聖地,人吃馬喂,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綏遠通志稿》記載,岱海泊出產的白鹽「色白味佳,洵屬良品」,正是最佳的皇家貢品。因此北魏政府將其改名為「鹽池」。至於旋鴻池,是因為當時岱海湖畔棲息的鴻雁特別多,鴻雁南北遷徙,盤旋於萬里晴空之上,其狀可觀,因此命名。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旋鴻池水出旋鴻縣東山下,積而成池。池水吐納川流,以成巨沼,東西二里,南北四里,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雖隔越山阜,鳥道不遠,雲霞之間常有」。就是說,岱海處於群山環繞之中,鴻雁常常翱翔於雲霞之間。
宋叫鴛鴦泊。泊字從水,從白。「白」意為「空白」、「空無」。「水」「白」聯合表示「水面空無一物」,引申為「水面沒有水草的空白水面」。「湖」指水面長滿鬍子般水草的封閉水域;「泊」指水面光光,沒有水草的封閉水域。可見到了宋朝,岱海已經由長滿水草的湖面變為沒有水草的湖面。鴛鴦泊顧名思義,就是棲息鴛鴦的湖泊。鴛鴦成雙成對,一隻死去,另一隻絕不獨活,象徵著純貞的愛情和不渝的誓言。宋人把岱海湖稱作鴛鴦泊,可見那時人們對忠貞感情的嚮往。
元朝時岱海湖稱為「下水」。公元1223年,76歲的卓越道家領袖丘處機來到了岱海湖畔。丘處機道號長春子,生於山東棲霞縣,十九歲時拜全真道創立人王重陽為師。王重陽死後,丘處機繼續修道,成為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1218年前後,年過花甲的丘處機接受了成吉思汗詔請,率領十八名弟子跋涉萬里,於1222年在今阿富汗境內謁見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見丘處機就問:「真人遠來,有何長生之藥以資朕乎?」丘處機如實回答:「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就是說,我有養生的方法,但是沒有長生的藥物。這個答覆雖令成吉思汗比較失望,但丘處機的誠實坦率也得到他的讚許。成吉思汗曾三次請丘處機講授養生之道,不稱其名,惟曰「神仙」。逗留了半年時間後,在丘處機的再三懇請下,丘處機一行開始東歸。他們從大雪山向北,翻越陰山、金山、阿不罕山,徑直向東南穿過蒙古高原直奔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來到下水,也就是岱海湖畔。關於丘處機覲見成吉思汗這段歷史,流傳最廣的當屬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查良鏞先生的《射鵰英雄傳》。2013年上映的由李小冉和耿樂主演的《 止殺令》講述的也是這段歷史。丘處機的弟子還據實寫了一本《長春真人西遊記》的書,詳細記述了途中的所見所聞,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評價說,這本書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可以媲美。
丘處機在岱海湖畔留下了一段放生的佳話。他離開呼和浩特三天後到達岱海湖畔,當地駐防的蒙古元帥把他們迎回帥府住下,四方前來參拜丘神仙的人多達上千。元帥家中養著7隻鴨子,準備為貴客做菜用。丘處機知道後,婉言要求不要宰殺並予以放生。傍晚時候,丘處機與元帥一起放生了鴨子。這7隻鴨子在岱海湖的波浪里追逐嬉戲,十分歡悅,丘處機當場口誦詩章兩篇。一曰:「兩兩三三好兄弟,秋來羽翼未能成。放歸碧海深沉處,浩蕩波瀾快野晴。」二曰:「養爾存心欲薦庖,逢吾善念不為餚。偏舟送在鯨波里,會到三秋長六梢」。
清初叫代噶淖爾,光緒初年才正式稱之為岱海。「岱嘎淖爾」是蒙語,岱嘎意為「兩歲神駒」,淖爾意為「湖泊」。岱嘎淖爾就是「兩歲神駒的湖泊」。這個名字起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鄰近涼城縣的察右前旗是一個廣闊的草灘,草灘上的草長得非常旺盛,可是卻只有一小窪水,可供人畜食用。有一年遇了旱災,人們使用了各種求雨的辦法仍然無濟於事。正在這時,從灰騰梁東邊的岱青山飛來了一匹高大的白色天馬,在龜裂的土地上生下一匹玉雪般的馬駒,天馬衣包里的水都流向窪地,很快形成了一個面積很大的湖泊(即今天的黃旗海)。牛羊喝上了水,牧人眉梢舒展了,都來感謝天馬,可是找遍草原,也沒有找到天馬。這時,水面上飛起一群天鵝,唱歌一樣叫著:「天馬歸天啦,天馬歸天啦……」。留在草灘上的玉雪馬駒,個子大,蹄腕粗,1歲能夠日行千里,2歲能夠背負萬鈞。天神為了試一試它究竟能載多重,就把灰騰梁扳下一塊,放在它背上,它輕輕鬆鬆地馭著跑了,跑到涼城時,看到一大片清澈的湖水,水邊綠草如苗,水面鴻雁成群。玉雪馬駒就將背上的小山甩在湖水的北岸,飲起了水,飲足後,它正在痛快地昂首長嘯時,被一位在這裡牧羊的蒙古族姑娘看到,姑娘看清了它的口齒,斷定它是一匹2歲的神馬駒,就順口給這片湖水起名為岱噶淖爾。姑娘正在望著玉雪馬駒入迷時,忽然狂風驟起,她趕忙閉上眼睛,等姑娘睜開眼時,玉雪馬駒已經不知去向。牧羊姑娘把自己看到的情景講給了別人,岱噶淖爾這名字也就從此流傳開來。
至於流傳至今的岱海的稱呼,兩種說法。一是蒙語「海子」就是湖泊的意思,因此岱海也叫「大海」或「大海子」。還有一種說法是,「海」在古代漢語中的意義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湖」,比如前幾天出土的海昏侯墓葬群,「海昏」意為「湖西」,也就是「鄱陽湖的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