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和周芷若到底有啥隱而未彰的關係?張周婚禮上露出端倪

2020-07-24     唐風宋月

原標題:常遇春和周芷若到底有啥隱而未彰的關係?張周婚禮上露出端倪

話說張三丰帶了 張無忌下得少室山來,行到漢水之畔,兩人坐了渡船過江,恰逢常遇春帶著周子旺兒子和周芷若被元兵追殺,張三丰救了常遇春和周芷若,常遇春道:「小人從信陽護送小主南下,途中與韃子派來追捕的魔爪接戰四次,胸口和背心給一個番僧打了兩掌。」張三丰搭他脈搏,但覺跳動微弱,再解開他衣服一看傷處,更是駭然,只見他中掌處腫起寸許,受傷著實不輕。換作旁人,早便支持不住,此人千里奔波,力拒強敵,當真英雄了得。

此處的信陽並非河南省信陽市,而是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周子旺在袁州起事,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兩地相隔四百公里左右。周子旺是袁州人,在袁州起事,在袁州被捕,但是勢力已經波及到信州,再則信州也是明教徒上百年來的聚集地,周子旺的師父彭瑩玉就經常在這一帶傳教。就是說,常遇春本為周子旺的貼身侍衛,眼看袁州不保,周子旺便託孤常遇春,讓他護送兒子逃亡。周子旺的兒子並不在袁州,而在信州。常遇春身負周子旺重託,秘密帶了周子旺兒子一路南下,不久便被元兵偵知,隨後追趕,途中接戰四次,差點被打死。

那麼他們跟周芷若父女是怎麼遇上的呢?

在連載版中,周芷若是周子旺女兒,跟被射死的小男孩是親兄妹,被常遇春一路護送南下,被張三丰救了,送上峨眉山。這麼寫邏輯通順,情節合理,但是跟後續的上峨眉山拜滅絕師太為師有衝突。因為滅絕師太跟明教有不共戴天之仇,肯定是不會收明教妖孽的女兒為徒的,所以金庸在三聯版中改了,改成普通船家之女。

小女孩撲在船艙的一具男屍之上,只是哭叫:「爹爹!爹爹!」張三丰瞧那具屍身的裝束,當是操舟的船夫。小女孩約莫十歲左右,衣衫敝舊,赤著雙足,雖是船家貧女,但容顏秀麗,十足是個絕色的美人胎子,坐著只是垂淚。張三丰見她楚楚可憐,問道:「姑娘,你叫什麼名字?」那女孩道:「我姓周,名叫周芷若。」張三丰心想:「船家女孩,取的名字倒好。」問道:「你家住在哪裡?家中還有誰?咱們會叫船老大送你回家去。」周芷若垂淚道:「我就跟爹爹兩個住在船上,再沒……再沒別的人了。」

周芷若父親只是個靠搖船謀生的船家,跟張三丰過漢水時僱傭的船家一樣。周芷若母親早逝,父女倆相依為命,吃住都在船上。這一天剛吃了飯,正要開工,常遇春帶著周子旺兒子來了,給了錢,估計還不少,讓周芷若父親順流南下。走半道被元兵追了上來,周芷若父親被射死,常遇春接了船槳繼續划船,接著周子旺兒子被射死,眼看常遇春也性命不保,幸虧遇到張三丰。

這裡就有個問題,周芷若父女二人是啥時候跟常遇春主僕二人遇上的?從江西信州到湖北襄陽上千里水域,他們是在那一段遇上的?或者說,周芷若父親是在那個河段擺渡為生?周芷若父親遇到張三丰時是死了一段時間了還是剛被射死?如果是死了一段時間了,那麼常遇春早就被抓住了。因為他一個人划船,肯定抵不上元兵一伙人划船快。只能是剛被射死,才被常遇春接過船槳。既然是剛被射死,說明周芷若父親就在漢水擺渡,離襄陽不遠。

為啥說張三丰和常遇春是在襄陽遇見的呢?書中有交代。張三丰救了常遇春,嘮了幾句閒嗑,這晚二更時分,才到太平店。張三丰吩咐那船離鎮遠遠的停泊。艄公到鎮上買了食物,煮了飯菜,開在艙中小几之上,雞、肉、魚、蔬,一共煮四大碗。太平店是個鎮,地處襄陽西郊,瀕臨漢水,原名青泥灣,又名半扎店,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年),劉福通和韓山童來到半扎店秘密傳教,「但見沿途百姓惶恐四逃,民不聊生,唯此地戲台高搭,鼓鑼喧天,市面繁榮,堪稱太平,遂連嘆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張三丰遇到常遇春這年,時為至正八年(1348年),就是說,太平店剛剛改名不久,他們就來了。

但是金庸在新修版中又交代,周芷若父女並非湖北襄陽人,而是湖南芷江人。張三丰見她楚楚可憐,問道:「姑娘,你叫什麼名字?」那女孩道:「我姓周,我爹爹說我生在湖南芷江,給我取名周芷若。」 湖南芷江即今日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距離襄陽有650公里。古人重土輕遷,一生都在故鄉生活,除非不得已,不會離開故土。周芷若父親卻千里迢迢從湖南來到湖北擺渡,其中肯定發生了重大變故。這個變故,便是周芷若母親之死。

周芷若的「芷若」二字,應該便是母親給起的,意為「香草」。周芷若父親只是個擺渡的船夫,沒啥文化,要是給孩子起名,也就朱元璋那種重八,或者張士誠那種九四之類,這還是男孩,要是女孩,更是不會有名字。只有陳友諒老爸是個私塾先生,才從《 論語》中「友直友諒友多聞」一句,給孩子們起了陳有直,陳友諒這種高大上的名字。「芷若」二字出自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楚國有雲夢澤,「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雲夢澤在湖北武漢一帶。周芷若母親應該是落魄的大家閨秀,雖然下嫁船夫,但是讀書的習性未改。她去世前留下遺言,想去雲夢澤看看「芷若」這種花。於是周芷如父女順流南下,來到湖北武漢。常遇春正是在湖北武漢雇了周父的船,逃到襄陽,被元兵追上,周父被射死。

如果常遇春和周父只是僱傭關係,周父為了掙錢丟了一條命,人為財死,無可厚非。但是後來的情節推翻了這個論斷,兩人絕不是「僱傭關係」這麼簡單。

張無忌和周芷若在濠洲舉行婚禮,明教上下人眾個個換了新衣。拜天地的禮堂設在濠州第一大富紳的廳上,懸燈結彩,裝點得花團錦簇。張三丰那副「佳兒佳婦」四字大立軸懸在居中。 殷天正為男方主婚,常遇春為女方主婚。

請注意,常遇春為女方主婚。

主婚便是主持婚禮的人,分實質上的主婚人和形式上的主婚人。實質上的主婚人,是能確定婚姻成否的人,一般是父母或其他尊親。形式上的主婚人,是指結婚儀式上的主持人,一般為父兄或其他男性尊長。元代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將來就勞哥哥主婚,成就這門婚事。」

張無忌的主婚人是殷天正。其實他的首選主婚人當然是張翠山夫婦,但是早就死了;其次是義父謝遜,但是在少林寺地牢中關著呢,所以只能是外公殷天正,或者舅舅殷野王。因為父親這邊沒人了,只能是母親那邊的人。周芷若父母都死了,師門便是她的娘家,首選滅絕師太主婚,雖然滅絕師太也死了,但是派中跟滅絕師太平輩的師哥師姐還有幾位(後來在屠獅大會中出現過,發射霹靂彈的便是這幾位),也能給周芷若主婚。

啥時候輪到只見過一面的前僱主常遇春出頭露面了?他算老幾啊。

所以這個情節其實還是按照「周芷若是周子旺女兒」設定的。常遇春是周子旺貼身侍衛,周子旺危難之際託孤常遇春,讓他照顧好自己的兒子女兒,常遇春捨生忘死,帶著周芷若逃出生天,常遇春便是周芷若的再生父母。雖然曾經是主僕關係,但是張無忌跟常遇春結了拜,也就成了周芷若的哥哥,所以給她主婚理所應當。

但是如果「周芷若是周子旺女兒」這層意思否定了,常遇春還能給周芷若主婚,只能有一個原因,便是周芷若的父親絕非普通船夫,應該也是明教弟子,而且跟周子旺關係匪淺,估計還是同族同宗。周子旺在袁州起事,他並未參與,依然在湖南芷江搖船。周子旺臨終託孤常遇春,便是讓他尋找周父。常遇春在湖南芷江找到周父,兩人帶著兩個孩子順流而下,跑到湖北襄陽,周父被元兵射死。常遇春便是周芷若唯一的長輩,所以周芷若結婚,他當了主婚人。

再進一步,很可能常遇春是周芷若母親這邊的人,就如殷天正是張無忌母親這邊的人一樣。周芷若的母親也姓常,常遇春是周芷若的舅舅,即便不是親舅舅,離得也不遠。兩人為了掩人耳目,裝作互不認識。直到張無忌和周芷若結婚,明教和六大派握手言和,兩人的關係也沒必要遮遮掩掩了,所以常遇春正大光明站在台上,給周芷若主婚。

不管怎麼說,周芷若「明教徒後人」的身份是躲不掉的。張三丰不收她加入武當派,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至於滅絕師太為啥收她為徒,應該是張三丰有意過濾了周芷若「明教徒後人」的信息,只說她是普通船家之女,滅絕師太又是個不問世事的人,所以被老張忽悠了。

買套《金庸作品集》看看吧,不貴,才2600塊錢,超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ntBgHMBiuFnsJQV_z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