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女媧遺落在人間的「五色石」,它就是琉璃

2019-11-05     傳統活兒

清代 纏絲玻璃瓶 故宮博物院藏

說到「琉璃」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宮殿建築中的琉璃瓦,不過這裡說的琉璃並非那種,而是一種外觀類似於今天所見玻璃的人造材料。

01 琉璃——「五色玉」

琉璃的出現推測與方術士煉丹有著密切聯繫。

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學盛行,方術士在丹爐內發現了類玉的「五色之石」,這大概就是琉璃產生的源頭了。

到了漢代煉丹術盛行,東漢王充在《論衡·率性篇》中說:

「道人消爍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別。」又說:「隨侯以藥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

燒煉珠玉或許正是琉璃出現的直接原因。古人喜玉,這種人工合成的五色之玉的品質雖略遜於真正的玉石,但它類玉的特徵還是深得古人之心。

戰國 青白色谷紋琉璃璧 (圖片 | 中國琉璃網)

02 命運多舛的本土琉璃

從歷朝典籍記載中可以看到,古代對琉璃的稱呼一直在變。

從戰國的「璆琳」「陸離」、漢代的「琉璃」、宋元的「藥玉」「瓘玉」「玻瓈」,再到明清時期的「硝子」「料器」「玻璃」,這反映了歷朝歷代對琉璃材質的認識與再認識。

中國古代最初製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後製成琉璃。正是由於琉璃的顏色多種多樣,所以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打通了中西方交流的通道,外來琉璃傳入中國。《魏書·西域傳·大月氏》:

「其國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琉璃。於是採礦山中,於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於西來者……自此中國琉璃遂賤。」

一方面由於進口琉璃大規模的輸入,另一方面接下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頻發的戰亂紛爭,使得傳統琉璃製作工藝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里幾近失傳。



到了隋代,傳統的琉璃製作工藝在政府的主持下逐步恢復。公元581年,隋文帝統一天下,為了沿襲舊王室擁有琉璃的傳統,從精神上標榜自己作為正統皇室的地位,恢復古代琉璃製作工藝成為當務之急。

隋代 無色透明鳳首琉璃瓶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到了唐代,琉璃製作技藝真正復甦。在政府的倡導下,古法琉璃被製成貴族的裝飾物、工藝品及佛教用品。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的大量琉璃製品,證明唐代繼承了過去「貴族、士大夫用琉璃」的傳統。

唐代 盤口細首淡黃色琉璃瓶 法門寺博物館藏

唐代 罌粟紋黃色琉璃盤 法門寺博物館藏

宋代古法琉璃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藥玉。宋代的朝臣用藥玉作為裝飾。官服玉帶上要間以「藥珠」,頭戴的帽子上要有「藥玉青珠」,以顯威嚴。《宋史·輿服制》中記載:

「今群臣之冕,用藥玉青珠、五色茸線,非藻玉三采、二采之義;……大帶,中單,佩以珉,貫以藥珠,綬以絳錦、銀環……」

此時琉璃也進入了百姓家中,正如《宋史·五行志》云:「紹熙元年,里巷婦女以琉璃為首飾。」

北宋 紫色琉璃葡萄 定州博物館藏

北宋 琉璃折股釵 湖南博物院藏

金代作為游牧民族吸收並發展了宋代文化,其中一點便是用琉璃劃分等級。

《金史》記載了完顏氏政權對琉璃的使用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庶人不得以金、玉、犀、象諸寶,瑪瑙、琉璃之類的器皿及裝飾刀把鞘,並銀裝釘床榻之類」。

明代 琉璃人物坐像 故宮博物院藏

之後明王朝建立,草民出身的明代統治階級為光復漢族王室的榮光將琉璃作為皇室正宗使用的器物,並明確劃分了傳統琉璃的使用範圍。

《顏山雜記》中記載了明代琉璃貢品的情況:

「琉璃之貴者為青簾。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箸斯條,若水似冰。……用之郊壇焉,用之清廟焉。隸於司空,以稱國工。」

可惜的是這種似水似冰的古法琉璃的製作工藝在明代後期就逐漸失傳了,正如《顏山雜記》中所載,「當明之末……琉璃之家,死者什九」。

03 中西結合的玻璃器

在「清承明制」的意願中,琉璃再一度復活

然而本土琉璃在製作過程中,質地「薄而脆」的弱點一直無法解決,清人梁同書在《古銅瓷器考》一書中記述當時的琉璃「質脆,沃以熱湯應手而碎」。

清代 白玻璃水丞 故宮博物院藏

此時正值康熙帝急於將自己樹立為漢正統之際,他在自己制定的滿漢交融的國策里,對琉璃這一漢皇室獨享的傳統工藝格外關注。在他的倡導下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宮廷內務府造辦處專門設置了一個製作玻璃器的作坊,叫玻璃廠,全稱為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亦簡稱清宮玻璃廠。

康熙帝在一封通過傳教士交給法國皇帝的信中這樣寫道:

「……乞請由法國玻璃廠中選派一到兩名熟練的玻璃工來華,以便製造出法國的玻璃和水晶……」

清代 黃玻璃瓶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綠玻璃渣斗 故宮博物院藏

不僅有一批全國最優秀的玻璃工匠在養心殿造辦處服役,還有一些掌握玻璃燒造技術的西方傳教士也遠渡重洋,經廣東海關、督撫的推薦,獲皇帝恩准後進入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行走,這就給玻璃廠的規模、設備、配方,以及工藝帶來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在《清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承做活計清檔》中記載,康熙年間玻璃廠工匠程向貴燒造的雨過天晴刻花套杯,其裝飾手法為受西方金剛鑽刻花玻璃影響的陰刻花紋。

外來技術的引進,彌補了本土琉璃的不足。此時的琉璃製品也不再以琉璃為稱謂,正式更名為「玻璃」。中西方工藝的交融,讓玻璃製品大放異彩。

清代 攪玻璃瓶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 玻璃胎畫琺琅花鳥小瓶 故宮博物院藏

講了這麼多關於琉璃的發展,其實多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如今我們再看它,早已不那麼稀奇。在商業經濟的帶領下,一大批琉璃製作企業在生產傳統琉璃的同時,亦將這已有千百年歷史的琉璃文化帶入一個新的紀元。

作者:木子李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Go3Rm4BMH2_cNUgO1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