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慶的中式糕點——定勝糕:一朝一夕、一餐一飯里都有我們的國家

2019-10-04     傳統活兒

如果有人研究一下中國點心的名字由來,這個課題應該十分有趣。中國的糕餅名目花樣繁多,其中代表吉慶意思的占了很大一部分。

其實從西周的「糗餌粉粢」,到漢代的「蒸餅」,再到唐代的「凍酥花糕」、宋代的「酥油蚫螺兒」,點心們的名字曾經很樸實,但隨著時間繼續前進,點心還是點心,吉慶的名字卻越來越多了。

這是為什麼呢?

吉慶的中式糕點——定勝糕:一朝一夕、一餐一飯里都有我們的國家

復原宋代大耐糕(圖片 | 《宋宴》)

首先是因為點心更多出現在中國人喜、壽、考試的諸多場合。不過,也恐怕不全是因為這個。

比如我們今天的主角「定勝糕」。

到現在這種點心依然在江南地區的上海、杭州、蘇州、南潯等地廣泛流傳,是很多大點心店的招牌產品。

寫雖然寫作「定勝」,可是有些地方叫它「定榫糕」,用吳儂軟語說起來仿佛「定心」兩個字,這裡面有一個關於韓世忠的傳說。

韓世忠與梁紅玉(圖片 | 人民政協網)


韓世忠當時在江南百姓中的威望極高,他和他的夫人梁紅玉,是南宋以來各種畫作、詩歌、筆記、傳奇里常會出現的人物。

相傳在南宋建炎年間,金兀朮率金兵南犯,韓世忠率軍迎戰。某日韓世忠得到一盒點心,那點心兩頭大,中間細,像榫,又像銀錠。韓世忠取過一塊掰開,只見糕內夾有一張紙條,上寫:「敵營像定榫,頭磊細腰身,當中一斬斷,兩頭不成形。」韓世忠大喜,連夜調兵遣將,直向敵營攔腰砍去,結果大獲全勝。

為感念獻計獻策的高人和江南百姓,韓世忠為這種糕點起名「定榫糕」。吳儂軟語中,「榫」又與「勝」諧音,遂這種糕又被叫成了「定勝糕」,為的是祝願韓世忠抗金勝利,保衛家鄉。

定勝糕(圖片 | 浙江新聞網)

這個傳說雖跟街頭巷尾的俗套美食傳說差不多,卻讓這種點心有了十分傳奇的色彩。

江南百姓都喜歡定勝糕的吉利意頭。明末清初褚人獲《堅瓠二集》卷一載有無錫舊俗:

「凡大試,親友則贈筆及定勝糕、米粽……」

這麼看來給考試討彩頭的事情許久以前的人們就發明了,而且十分樂此不疲。這就是民俗,俗套里透著濃濃的人情。

不僅如此,街頭巷尾也會出售這種由粳米、糯米粉製作,豬油豆沙夾心,被紅曲(講究者用糖漬玫瑰)染成粉色的點心。看著它從木質模具里被倒出來,冒著騰騰熱氣,除去吉利意頭之外也確實可愛。因此定勝糕一流行就是幾百年。

定勝糕模具(圖片 | 百度旅遊)

幾百年以後,這種點心卻被一個尋常的女子重新賦予了愛國的意義。

那是1942年,曾經的韓王故地已淪落日寇之手,紫金山下血流成河,中國在戰爭的苦海中勉力掙扎。

一個天津婦女在昆明街頭支起了賣江南特產定勝糕的小攤。

這麼奇特的組合大概讓有些朋友想起了「老北京菠蘿咕咾肉」這類西貝貨吧?可是賣定勝糕的婦女卻是韓詠華,她是時任西南聯大校長的梅貽琦的夫人,這就很不同尋常了。

梅貽琦從1914年,在美國學成歸國後便就職於清華大學,從普通教師、教務長做到校長。這個內心聰敏豐富卻寡言的人將一生都奉獻給了清華,把自己的命運和清華、中國緊緊連接在了一起,這是他的家國和他一生的事業。

梅貽琦迎接湘黔滇旅行團同學(圖片 | 百家號悅讀隨筆)

他們一家人跟其他同胞一樣,在抗戰中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這樣說中學英語老師祁瑞宣:

「說真的,憑他的學識,在這教育水平低落的時候,他滿可以去教大學。」

一位合格的中學老師尚且如此,憑藉梅貽琦的資歷與名聲,留在敵占區也許可以做上偽高官。即使不做漢奸,到重慶國民政府也一定能享受優厚的待遇,但他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留在昆明,主持聯大的工作。

梅貽琦仿佛從古中國的書里走出來,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這樣的人自然不肯貪污以肥己,就連本來給校長的福利他也一概不要。但現實的問題是,他有一個四個孩子上學的家庭,這個家庭面對抗戰時期飛漲的物價很快破了產。別的家庭可以拚命壓縮開支,怎麼省錢怎麼來,可是作為一個要體面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交際、應酬是少不了的,而這樣就不得不花錢。

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來支持梅貽琦愛國了。

梅貽琦夫婦和孩子們(圖片 | 百家號記者李滿)

為組織家庭宴會,韓詠華向西南聯大的一位上海庶務學會了製作南方點心,這種點心就是定勝糕。她把一切的心事隨著糯米粉填進模具,不穿襪子只穿著唯一一雙皮鞋走上街,叫賣著定勝糕,盼望著抗戰勝利和國家太平。

而她的「古中國的君子」——梅貽琦,則擠出時間替她守糕餅攤。

每個人的一朝一夕、一餐一飯里都有我們的國家。中國人喜歡給點心起吉利的名字,也是為了期盼永久的吉慶和福氣。就連一塊小小的點心也寄託著人們對於家國的期待,惟願祖國繁榮昌盛,和平富強!

作者:行旅的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znanG0BMH2_cNUg-D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