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你凝視,尋找你的秘密;在眼裡,在眉間?你搖頭,我尋思——一眼看到了你的,一對金色的耳墜子。它搖盪著你所有的心事!
——現當代詩人 楊彥岐《耳墜子》
一、動植物耳飾
宋代是一個「文治」的時代,文人士大夫的文人意趣自然而然地從精神領域滲透到各種物質當中,如象徵著士大夫精神品格的「四君子」——梅、蘭、竹、菊,被廣泛採用。
除了這些文人味十足的植物,日常的花卉瓜果多以仿生造型為主,雖為寫實,卻並不是單純對原型的生搬硬套,而是對枝、葉、花、實的形態進行了凝練,色相生動。
金鑲寶蝶趕菊耳環 蘇州博物館藏
金荔枝耳環 蘇州博物館藏
古代封建社會女性對愛情的嚮往對子嗣的期盼也在耳飾中體現。如纏綿悱惻的「蝶戀花」象徵著待嫁少女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又如荔枝之名的發音與「立子」相近,且它不易受蟲害,多年的老樹杆依舊能結果,所以它被民間認為是吉祥多產之果。
瑞兔也是耳飾中的常用元素。元代出現過一種長方形牌子的耳飾,揚之水先生稱其為牌環。牌環多取材兩宋繪畫中的寫生小品,精巧別致。
靈芝瑞兔圖金牌環 湖南臨澧新合元代
靈芝瑞兔圖金牌環(局部) 湖南臨澧新合元代
北宋 崔白 雙喜圖(局部)
牌環上有靈草幾株、一隻回首駐足的兔子。該圖案同北宋時期崔白的《雙喜圖》如出一轍,雖不如繪畫的筆觸細膩,但「傳寫物態,蔚有生氣」,充滿祥瑞之氣。
此外定陵地宮中出土的一對金嵌寶玉兔搗藥耳墜也是活潑可愛。圓形金耳環下,系一腳踏祥雲的玉兔。玉兔豎耳紅睛,直立抱杵,作搗藥狀。
元代詩人練子寧的《東山待月歌》正合此景:
「月本無心尚圓缺,玉兔搗藥能長生。」
明代 玉兔搗藥耳墜 定陵博物館藏
有了地上跑的,自然也少不了水中游的。
摩羯紋樣通過佛教傳入中國。這種名為摩羯的生物長鼻利齒、魚身魚尾,據傳來源於印度神話傳說,是一種能保佑百姓生活的祥瑞之獸。
摩羯紋樣的耳環多見於契丹民族。因契丹民族一直保持著遊牧漁獵的生活習慣,捕魚是契丹族人重要的獲取食物方式,所以他們常借摩羯紋來尋求庇佑。
摩羯形耳環 遼寧省博物館藏
二、珠排環
瓜果、花卉、動植紋樣的耳飾通常是女性日常所佩戴,而珠排環卻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一般人不能佩戴。
珠排環是由珍珠排列而成的耳環,最初是一串珍珠垂直排列,在後來的發展中產生變化,有排珠、八珠、葫蘆等造型。特別是在宋、明時期,這些造型的珠排環所象徵的規格是較高的。
排珠環是宋代皇后著正裝時的標配。從宋代皇后像中可以看到皇后們無一例外佩戴的都是排珠環。
宋吳自牧《夢梁錄》的「嫁娶」一節中記載:
仕宦家庭,所送聘禮中有「……珠翠特髻,珠翠團冠,四時花冠,珠翠排環等首飾」。
這應該是宋代普通女子一生中最為隆重的禮服配飾。
佩戴珠排環的宋代皇后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八珠環則指的是一對耳環,每隻耳環上有四顆珍珠。元代《朴通事諺解》中收錄了一組當時人的對話,其中提到了八珠環:
「你今日哪裡去?我今日印子鋪里當錢去。把甚麼去當?把一對八珠環兒、一對釧兒。」
八珠環是元代富貴人家娶妻的聘禮之一:
「別處一個官人娶娘子,今日做筵席,女孩兒那後婚。今年才十六歲的女孩兒,下多少財錢?下一百兩銀子、十表十里、八珠環兒、滿頭珠翠金鑲寶石頭面、珠鳳冠、十羊十酒里。」
八珠環傳承到明代成為了宮廷樣式之一,從《歷代帝後像》明孝敬毅皇后像、孝康敬皇后像中都可見到形制規整的金鑲八珠環。
《大明會典》「皇帝納後儀」中也對八珠環有記載:
「四珠葫蘆環一雙、八珠環一雙,排珠一雙。」
《大明會典》「冠服」中記載,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禮服所配耳飾為「珠排環一對」,皇太子妃禮服所配耳飾亦為「珠排環一對」。
佩戴八珠環的明代皇后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珠葫蘆環,同八珠環形制相似,每隻耳環由兩珠穿成,因其形像葫蘆,故有此名。
葫蘆作為一種象徵吉祥的文化符號,自古以來便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因其腹內多籽,葫蘆便有了子孫繁衍的象徵;葫蘆又諧音「福祿」,古人認為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同時葫蘆的蔓與「萬」諧音,可以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
葫蘆耳環是已婚婦女比較隆重的飾物,自元代開始,經歷明清兩代,一直都是后妃朝服正裝時多戴耳飾。
佩戴四珠的明代皇后像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宗教題材耳飾
除了上面提到的耳飾樣式外,還有一些特殊題材的耳環,如仙山樓閣式和宗教神人式。
仙山樓閣紋式的意義源自於秦漢時期的「海上有仙山」。
《漢書·郊祀志》言:
「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
金折絲樓閣耳環 南京徐達家族墓出土
這個金折絲樓閣耳環,以花絲做成四阿頂的兩重閣樓,底層一面為屏風,瓦壟、屏風、望柱皆被細細表現出來。其餘三面作出可以開合的雙扇門,周有迴廊,下邊的承托又正是樓閣之台,頂端由一朵金絲披垂的細瓣花提系起整座樓閣,精細中更見輕盈。
有了仙山樓閣自然少不了神人。
耳墜中經常出現童子手持物件的組合,這種紋樣源於佛教的「化生童子」,因化生童子常坐於蓮花中,所以紋樣基本是一個福態的小兒或坐或站在蓮花中手持各種吉祥物。
明代 金童子配珍珠耳墜 西泠印社拍賣
金鑲寶毛女耳墜 南京徐達家族墓出土
還有一種仙姑持靈藥的造型樣式。耳墜可見一仙人站在花叢之上,頭挽高髻,頸帶項圈,上覆草披葉,下系草葉裙,扛著一柄藥鋤,背著一個藥簍,藥簍內有靈芝。
《西遊記》第五十九回中有一段描寫:
悟空到了芭蕉洞口叫門,「『呀』的一生門洞開了,裡邊走出一個毛兒女,手中提著花籃,肩上擔著鋤子,真箇是一身襤褸無妝飾,滿面精神有道心」。
耳飾上的仙人形象正同西遊記中所描述的毛兒女形象一致。毛兒女作為仙姑,因採到仙草而得道成仙,從此延年益壽,所以用毛兒女的形象作為耳環樣式正是為取其福壽之意。
《毛女采芝圖》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出土
金鑲寶毛女耳墜(細節) 南京徐達家族墓出土
四、燈形耳飾
若論精緻程度,宮燈樣的耳飾更是不遑多讓。
這種耳飾的製作工藝極為繁複,樣式又惹眼,《金瓶梅》中的婦人們很喜愛這種墜子,如第四十回「抱孩童瓶兒希寵,妝丫鬟金蓮市愛」中,潘金蓮便是「戴著兩個金燈籠墜子,貼著三個面花兒」;第七十八回「西門慶兩戰林太太,吳月娘玩燈請黃氏」中的春梅也是「金燈籠墜子,貂鼠圍脖兒」。
從繪畫作品,無論是雍正妃子的耳上還是孔子嫡派後裔六十八代衍聖公繼配夫人的耳上都可以看到此類的宮燈耳飾的不同形式,可見其流行之盛。
累絲燈籠形耳墜 上海盧灣區打浦橋明代墓葬中出土
明綦夫婦容像(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戴燈籠耳墜的宮妃 故宮博物院藏
耳飾雖小,卻在漫漫歲月中點綴著女性們的生活,所以若是想全面了解古代女性,它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木子李
編輯:戚彧卿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