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戰時期的日本戰鬥機,大多數軍迷都會想起著名的零式戰機。零式戰機作為二戰初期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活躍在太平洋戰場上,優秀的機動性搭配上老練的日軍飛行員,在二戰初期取得了十分不錯的戰果。零式戰機在設計之初,強調高機動、高火力、高航程三方面。機動要求戰機的迴轉半徑必須儘可能的小,以便於和敵軍戰機纏鬥,而火力自然就不用說了,打落敵機才是最終目標。而最後一點:高航程,則是零式戰機毀譽參半之處。
高航程一直以來都是現代戰機所追求的特性,有了超遠的航程,可以讓戰機實施跨戰區打擊,或者是深入敵後執行重要打擊任務。而零式戰機的航程,不僅僅是當時,在現在也超越了大多數戰機。零式初期型號的零戰21型,攜帶副油箱時就可以直線飛行超過3300公里的距離。如此高的續航能力,足以讓零式戰機從日本最北端飛到最南端,其航程幾乎覆蓋了日本全境。零式為什麼要有這麼長航程?有必要有這麼高的續航能力嗎?
海軍方面給出的答案是很有必要,續航能力強這一點還是日本陸軍逼出來的。由於日本並沒有獨立的空軍編制,所謂日本空軍,其實是指日本海軍和陸軍各率領的兩支航空隊,即海軍航空隊和陸軍航空隊。由於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分歧和相互間的看不慣,兩個軍種旗下的航空隊也繼承這一習慣。在七七事變中,海軍航空隊和陸軍航空隊都是各干各的,誰也不搭理誰。後來的作戰中,日本海軍航空隊曾派轟炸機深入華南一帶,由於缺少續航能力長的戰鬥機,曾經損失了一定數量的轟炸機。但日本陸軍航空隊卻時常拒絕施以援手,雙方還曾經在機場使用問題上發生過爭吵。
而實際從戰史來看發現,在日本侵略華南的作戰中,空軍力量上都是海軍出力比較大。日本陸軍航空隊的精銳大多都在關東軍,和蘇聯對峙呢。再著說,指著陸軍航空隊給自己護航明顯是自找苦吃,在海軍零戰服役的時候,陸軍航空隊還有慢吞吞的雙翼機在服役。對於海軍來說,最好的選擇肯定是單幹。於是海軍根據以往"吃虧"的經驗,要求零式擁有高航程並非沒有道理,起碼從紙面上看是十分合理的。
高航程的好處固然有,但也有壞處,好處是零戰可以從華南的機場起飛,護航深入到重慶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甚至從台灣的機場起飛也沒有問題。壞處是長時間的飛行極大地消耗飛行員精力和體力,在1942年拉包爾大基地建成的時候,日本海軍甚至可以起飛零式前往日英交戰處、菲律賓等地執行作戰。但這個時候就暴露出問題了,老式的螺旋槳機並非像現代戰機那樣可靠,還沒有導航系統。飛機機艙內的噪音非常大,在海面上飛行的時候需要不斷的看指南針、地圖等導航器具,校對自己的航向。
如果想讓戰機飛的更遠的話,就需要將戰機調節成巡航速度,即耗油量最經濟同時也有一定的航速。巡航速度時遠沒有最大速度快的,零式戰機的巡航速度一般為250公里每小時。高航程作戰時,將會極大的耗費飛行員的精力。
例如瓜島爭奪戰中,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拉包爾航空基地距離瓜島約有1000公里,需要零式戰機飛行員飛行三個半小時到達上空,飛行過程中需要不斷校對,到達瓜島時都已經身心俱疲,更別提還要與美國戰機作戰了,很多零戰就是因此而被美國戰機擊落。而日軍高層只看到了零戰能夠飛到瓜島這一點,卻忽視飛行對飛行員的影響,不斷將零戰指派到瓜島上空。對此美國人曾經這麼評價過零戰的高航程特性:"他們可以開著零戰從拉包爾,不知疲憊的飛上4個小時前來送死(到瓜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