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簡稱「邕」,別稱綠城、邕城,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北部灣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北部灣經濟區中心城市、西南地區連接出海通道的綜合交通樞紐 。
南寧古屬百越之地,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建晉興郡,為郡治所在地,南寧建制從此開始,至今已有1700年歷史;唐朝貞觀年間(632年),更名邕州,設邕州都督府,南寧的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路改名為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南寧得名始於此。南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同時也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現代化城市。
老友面是廣西小吃之一,是有百年歷史的南寧傳統面類美食。據說,一老翁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有一天因感冒沒有去茶館,周記老闆便以精製麵條,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麵條一碗,送予這位老友吃。老翁吃後出了一身汗,病狀減輕,故由此而得"老友面"之名。老友麵食之開胃驅寒,深受食客歡迎而經久不衰。老友面發展至今,其演變有老友粉和老友炒粉,老友粉的做法和老友面相同,只是主料換成米粉。
老友面是酸、辣、咸、香兼備的鮮香麵食,有祛風散寒,通竅醒食和興奮精神的作用。關於「老友面」的來歷,民間眾說紛紜。據說,在20世紀30年代,有一個食客經常去中山路一間小吃店就餐,久而久之,主客成了朋友。
有一次,食客外感風寒臥床不起,店師傅聽說後便給食客做了一碗面,放上酸筍、辣椒、豆豉、姜、蔥等,食客吃完後大汗淋漓,全身感覺舒暢放鬆,連打一串噴嚏後風寒全好了,高興之下給小吃店送去一塊上書「老友常來」牌匾。「老友面」從此得名。
老友面的傳統製作方法是:先將精麵粉加雞蛋和面,反覆搓揉,用竹槓反覆壓打,切成細麵條,再以爆香的蒜泥、豆豉、酸辣椒、酸筍、碎牛肉、醋、骨頭湯等配料與之烹煮而成。風味獨特,聞之酸辣鮮香,誘人食慾;食之開胃解膩,回香無窮,並有祛除風寒之功。主料用米粉的,稱「老友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