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諺語:「櫻桃桑椹,貨賣當時」,原來是這個意思

2019-06-13     傳統活兒

老北京有一句諺語,叫「櫻桃桑葚,貨賣當時」,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且聽我慢慢講來。

著名的評劇演員新鳳霞先生年輕的時候住在天津。那時候評劇的地位不高,只能在一般的劇場中演出,比如說天津南市的中華茶園。南市是天津著名的「雜八地」,如今已經拆了,那個時候卻是熱鬧得緊,類似於北京的天橋。那裡還有一位著名的靠山調(即後來的天津時調)女藝人,名叫高五姑,她青年時代也是紅極一時,但後來不知怎麼就落魄到了這裡。她有個怪脾氣,見著年輕得意的唱手就大罵:「你呀!沒有幾天!櫻桃桑葚,貨賣當時!」

其實這句話除了高五姑的負面情緒,還有很多故事在裡面。首先我們就要從這兩種水果——櫻桃和桑葚,講起了。

櫻桃(圖片 | Pixbay)

櫻桃這種水果長得很好看。

舊時北京常見的櫻桃雖不如現在的大,但卻不影響它們依然如寶石般鮮艷、精美。這種水果剛上市的時候身價特別貴重,有條件的人家會買來供佛,隨隨便便買來吃的很少。

老舍先生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里有一段寫到主人公大姐的婆婆:

「到春夏之交,她要買些用小蒲包裝著的,頭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櫻桃,陳列在供桌上。這些,可只是為顯示她的氣派與排場。當她真想吃的時候,她會買些冒充櫻桃的『山豆子』,大把大把地往嘴裡塞,既便宜又過癮。」

「山豆子」也是一種漿果,但與頭一批成熟的櫻桃相比卻廉價的多,當然也小的多、酸的多。大姐的婆婆是一位旗人貴族,有著要面子、愛享受的老毛病,奈何卻越來越沒錢,所以她為了達成這幾者的平衡頗費了點兒心思。

雖然到了端午節前後,櫻桃已經大批量上市,但大櫻桃們依然是果局子的座上客,市井小販們大多數時候賣的還是這種「山豆子」和小點兒的櫻桃。

櫻桃(圖片 | Pixbay)

櫻桃(圖片 | Pixbay)

至於櫻桃的伴當桑葚,就更像是山野里的小精靈了。

傳統品種的桑葚非常小、輕,極不壓秤,摘了半天也沒有多少,讓人喪氣。也不用洗,隨手撿起一顆吃進嘴裡,是酸酸甜甜與青草氣息混合的一股奇特滋味,所以麻煩些也值了。

記得小時候吃過一種糖,大概名曰「魔鬼」,這種糖的特點是吃完之後舌頭變得又黑又紫,正好用來嚇唬同學。回頭想想,桑葚簡直是這種「魔鬼糖」的鼻祖——吃完桑葚的孩子不僅舌頭,連嘴唇,下巴,手指頭……都是紫的。

桑葚(圖片 | Pixbay)

桑葚(圖片 | Pixbay)

桑葚(圖片 | Pixbay)

聽見小販的吆喝叫賣聲,街頭巷尾的孩子們便會磨著爸爸媽媽要幾大枚錢去買桑葚,吃完後互相嘲笑對方的醜樣子,關係好像又親近了一點兒。

這些賣櫻桃、桑葚的小販幾乎都不是職業的,而是平時做著各種職業的窮孩子。他們背著個小筐,嘴裡吆喝著「桑葚來——櫻桃」!就這麼滿大街的跑著,更像在做遊戲而不是做買賣。可能是因為這種生意並不難做吧。

同時上市的大青杏兒蘸蜜(其實是糖稀),有的家長認為不衛生,不叫孩子吃。可是家家戶戶都要買些櫻桃、桑葚,一則供佛,二來糊住孩子們愛說話的小嘴兒。因為賣得並不貴所以大家都愛來上一些,這些收入零零碎碎地湊起來,利潤倒是並不低。

櫻桃(圖片 | Pixbay)

桑葚(圖片 | Pixbay)

只是這種生意只能是嘗鮮的生意,在端午節前後做上十多天,過了這段日子就很難再聽見「櫻桃桑葚」的叫賣了。

這就是「櫻桃桑葚,貨賣當時」這句話的來歷。

櫻桃和桑葚這兩種東西之所以賣不長久,是因為這兩種水果都異常嬌嫩,在當時的條件下極易腐敗,很難保存,尤其是桑葚。桑葚常溫保存不能隔夜,隔夜後十有八九腐敗變酸,不能再吃了。

這兩種可愛小果子的生長軌跡,確實與盛放的花朵和某些女子的命運相似。難怪高五姑說「櫻桃桑葚,貨賣當時」。

《都門雜詠》中有一首提到櫻桃、桑葚節令特徵的竹枝詞:

「櫻桃桑葚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貼,卻疑債主怕靈符。」

端午時節買了櫻桃桑椹與菖蒲,再打上一壺雄黃酒,家裡孩子更是歡歡喜喜,卻不曉得操持家事的大人們的苦惱——春節、端午、中秋這三節,正是收帳的日子。至於「門外高懸黃紙貼,卻疑債主怕靈符」,不管什麼時候自我嘲解也是寬心的一大法寶吧。

作者:行旅的熊

編輯:戚彧卿

END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nJsp2wBvvf6VcSZra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