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楊明:童年記趣——養蠶
童年記趣——養蠶
作者 楊明
這幾天閒來無事,想起了小時候養蠶的經歷,便突發奇想,在網上買了點蠶卵,給孩子養,寄來之後是一個小塑料盒子裝的蠶卵,大概有五十來枚。有一條已經破殼了,針尖那麼大,黑黝黝的腦袋,毛茸茸的發黃的身子,蠕動著。手忙腳亂的趕緊帶著孩子滿小區的找桑葉,居然都已經忘記桑葉長什麼樣子了,摘了幾片「桑葉」卻被別人笑話一頓,說是「構葉」。經人指點,才找到桑樹,桑葉已經被摘的只剩下光杆,掐了頂梢的幾片嫩芽,找了個盒子,鋪到盒子下面,用羽毛把蠶沾了進去,小心翼翼的再用桑葉給蓋住。
在華陰基本上沒有聽到過有關養蠶的故事和傳說,也許是地少人多,僅有的土地種植小麥、小米、玉米等更加實用。畢竟「「倉廩實則知禮節」,在舊社會,能吃飽飯已經很不容易了。「錦衣玉食」更是不敢想像,華陰人的歷史穿著,基本上都是藍黑粗布,用蠶絲織就的 「輕紗羅裳」也許只有江南才有吧。
養蠶既不是活著的必須品,況且乾燥的北方,不適合養蠶和種植桑葉。但是奇怪的是在華陰許多田間地頭上卻有些許零零散散的桑樹,也許是為了摘桑葚而保留下來的野生桑樹。漢樂府詩《陌上桑》中有「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寓」的記載,經過溯源,華陰的羅敷鎮並非《陌上桑》的主人公人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行到夫水橋作詩《過敷水》:「野店東頭花落處,一條流水號羅敷。芳草艷骨知何處?春草茫茫墓已無,誤認為和《陌上桑》的羅敷有關,後世則一直訛傳。
歷史悠悠,滄海桑田,中國歷史上每隔1000年左右就有一次大的溫度變化,在宋代之前,北方濕潤多雨,黃土高原茂林修竹,中原地帶有大象、鱷魚等熱帶動植物。在這之前,華陰是否有大規模的養蠶歷史,已不可得知。作為「80後」去養蠶,大概只是尋找一種樂趣而已。
在養蠶方面華陰人的腦子很靈光,精神也很大,剛過春節,夥伴們就開始著手養蠶的事宜了。那時候的蠶卵都是沾在廢舊報紙上,密密麻麻的。能得到手心大小的蠶紙,簡直如獲至寶,更有甚者,用僅有的零花錢去買。得到蠶卵後,先用衛生紙包著,裝在秋衣的兜裡面,保持恆溫,一直暖到蠶出來完為止。在這期間,時不時的拿出來看看,盼望著早早的暖出來。暖蠶需要大概兩周的時間,從一個黑點暖到卵變白,最後變一條小線,蠶就快出殼了,等第一個蠶出來後,其他的也就是兩三天就出殼了。那時候的男孩基本上都懷揣著蠶卵,如果誰在上課期間,突然手忙腳亂、坐臥不寧,那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蠶出殼了。
能找到適當的盒子去裝蠶,是件很頭疼的事情。有偷偷的用大人裝刮鬍刀的鐵盒子,有的把清涼油盒子洗了又洗,有的則用火柴盒子,那時候比較流行各種香脂抹臉,抹手的,大人買一盒香脂,夥伴們就焦急的等著趕緊把香脂用完,用來裝蠶。合適的盒子,在那個物資極度貧乏的年代,確實難找,不像現在各種各樣的塑料盒子、鐵盒子到處都是,如果哪個小夥伴有香脂盒子或者文具盒都可以趾高氣昂的走到夥伴群里使勁的炫耀,其他夥伴也只有羨慕的份了。為了讓蠶通氣,得用釘子在蠶盒子上面釘出氣孔。剛出來的蠶適合用很小的盒子喂養,因為要天天換桑葉,這樣便能省出很多桑葉,隨著蠶慢慢長大再找對應的盒子去養。
暖出來的蠶就得立即給找吃的,以免餓到蠶寶。初春溫度還很低,榆樹最先長出葉骨朵,剝開外衣,露出一絲帶有綠色的有米粒那麼大小的葉子,當做桑葉給蠶喂,也不知道榆葉是否可以養蠶,或者說剛出生的蠶寶寶不用吃東西,反正就是能堅持幾天,但就這幾天,卻給了桑葉生長的緩衝時間,如法炮製,去找桑葉骨朵,回來剝開給蠶喂。大部分暖出來的蠶,到能吃上桑葉的時候,也只有一半存活。隨著溫度的增加,桑葉一天一個樣,這時的小夥伴拿著洗衣粉袋,在田間地頭,一條溝一條溝、一道埝一道埝的去找桑葉,往往跑半天,也只能摘到半袋,回到家把袋子紮緊,用繩子掉到井裡,用多少取多少,保持保溫。
蠶不斷蛻變長大,桑葉的需求也就大了,天氣也變熱了,桑葉長得也快。放學後,急急忙忙的回到家,打開蠶盒,先給蠶喂上桑葉。周末則是早早出門,不吃不喝的在山地裡面去找桑葉,下午四五點才回家,摘的最多的也僅能裝滿洗衣粉袋,那時候最多的願望是想著在家裡載棵桑樹,不用冒著酷暑出去找桑葉,也不用和別人搶摘桑葉,但是屢屢被家人所制止,認為家中載桑樹不吉利。
蠶吃桑葉是從桑葉的邊沿開始,後半身保持不動,通過前半身的伸縮,從上到下一道一道的咀嚼,吃成一條弧線,好像永遠也吃不夠似的,尤其晚上,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像一首美妙的樂曲,很是悅耳,最後會把桑葉吃的只剩下葉脈。留下的蠶屎說是可以做枕頭,但是畢竟太少了。
等到蠶長到有一寸左右,顏色就開始由白變的發黃,這個時候,預示著蠶即將吐絲了,需要密切關注,否則吐出來的絲,會把桑葉纏住,影響別的蠶吃,有吐絲跡象的蠶立馬要放到掃竹上,蠶用吐出來的絲,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進行休眠變蛹。過不了幾天,便會破繭成蛾,生出密密麻麻的蠶卵來,其生命也到了盡頭。
現在想想,小時候養蠶,不僅觀察到了蠶從出生到死亡的一整個生命的輪迴,也早早的感受到了中國的蠶桑文明,熟悉了「天生之物」的生活習性,也在無意中培養了對生命的認知和熱愛,啟蒙了一顆真善美的童心。這種意義,恐怕是其他玩樂不能取代的。
【 作者簡介】 楊明(筆名:鳴兒),生於1984年,陝西華陰人,愛好文藝,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點滴和人生感悟。《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本文經作者本人授權發布
原文來源:華山微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