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元象山 悠悠母校情——寫在《三中記憶》編撰發起之時

2023-12-06     渭南文壇

原標題:巍巍元象山 悠悠母校情——寫在《三中記憶》編撰發起之時

巍巍元象山 悠悠母校情——寫在《三中記憶》編撰發起之時

巍巍元象山,悠悠母校情

一一寫在《三中記憶》編撰發起之時

文·侯春元

登上南塬,向南眺望,橫亘東西的秦嶺逶迤起伏。此處所能看見的秦嶺的最高峰——二郎山,就是玄象山,清朝為避皇帝玄燁名諱,改稱元象山。而我們的高中母校就座落於秦嶺北麓延伸的這片台塬上。因為學校東開的大門正對著元象山,好似開門即可將大山迎進校園。學校與元象山遙遙相對,相互守望,學校的創始人安均之先生為校取名象山中學。

從私立象山學校到渭南第三初級中學成立,從陽郭高級中學到陽郭中學被撤併,"三中″即"象山中學"走過了六十年的漫漫歷程。

今天,一群"三中″學子決定編撰一部懷念母校的書,暫名《三中記憶》,旨在感恩母校,記錄青春。

為什麼要感恩母校?也許有人說,如果讓我在清華附中讀書,一定能取得比現在更大的人生成績。這說明母校耽誤了我,還要感恩母校?理論上這是個小機率事件,但為什麼沒有出現?是因為這個"如果"實際不成立。漫說沒去清華附中,連華清中學您也沒進去,您和我一樣就在這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農村中學就讀。人本世間一塵埃,隨風落地自有處。這是自然的選擇,也是必然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不以當事人的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就這樣,你也要感到幸運,因為不是所有的初中生都能進入高中學習,過去有推薦上高中,就是在今天,初升高還五五分流。

一九七七年恢復了中斷十年的高考,"三中″才迎來了建校以來高考升學的首個豐年一一七名學生被高校錄取。同樣的學校,同樣的師資,為什麼七二至七六級的學長少有進入高校深造?是我們比他們聰明?還是他們沒有我們勤奮?非也,其地同,其時異也。我們趕上了好時代,生逢其時。再設想如果沒有母校這個學習場所,沒有老師的悉心教授,憑自學能考上大學嗎?即使你沒有升入高一級學校,而是進入社會生根、開花、結果,你能從人生的根基中抽去高中這一層嗎?所以,我們應該感謝進步的時代,感謝黨和政府的陽光雨露,感激為我們提供轉變平台的平凡默默的母校,感恩為我們的轉變給予根本幫助的恩師。

如今母校走了,再也見不到了!作為深受其恩的學子,我們更應該追憶她的過往,她的輝煌,讓後人還能"看"到她,想起她。

為什麼人們總能想起高中?

"日岀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誰不憶江南?"

誰人不憶芬芳的青春?那清純的心靈,那聖潔的情感,那鮮花初放的美好時光,那毫無功利的友誼,那尚未入世的無憂無慮……當我們爬過荊棘,涉過險灘,度過不堪,步入"只道天涼好個秋″的人生季節時,再回頭,有無以言表的欽慕、留戀和感慨。每每同學相聚,中學的學習生活總是繞不過的熱門話題。

如果說初小是人生的懵懂階段,那高中就是情智的開啟之時。儘管稚嫩,儘管羞澀,甚至無理,然自我意識覺醒,情竇初開,青春綻放,任誰也無法不絢爛。那洋溢著青春的笑臉,那嬉戲追逐的歡快,那運動場上的颯爽矯健,那做事的洒脫與不管不顧——歷歷往事,猶在眼前!

我與"三中″淵源較深,父子兩代為師為徒長達七年,亦校亦家,家族四人在這裡讀書,牽頭這個事情責無旁貸。

本書主編張娟學妹作為"三中″子弟與學子,亦是渭南出名作家,數年來為此積累了一定的文稿與史料,完全可以肩負起編撰事宜。而學武、興武等學友最早鼎力資助,接著又有十來位校友,不辭辛苦,趕來聚會,共商書籍的編撰諸事,使得這個事情得以正式順利啟動。另自致校友書發出以來,反響強烈,各年級校友聯絡不斷,使我等深受鼓舞!致謝的同時,亦承諾:我們必將竭盡所誠,把前期的事情做紮實,爭取編出校友們滿意的母校史書。

再次熱忱希望廣大"三中″學友,撰文寫詩,作畫題字,捐款襄助,鼓呼獻策。相信,眾人拾柴,苦樂與共,八仙過海,百花爭艷,使得《三中記憶》早日與學友見面!

象山巍巍,矗立天地。母校情深,悠悠長存。《三中記憶》是說給母校的情話,是唱給自已的戀歌。

作者簡介

侯春元,西北大學數學系畢業,杜橋中學退休教師,渭南市作協會員,臨渭區作協會員。

來源:三賢文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14bcb0063d1c5924f0e836dc1c1db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