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快節奏的生活里,悠閒坐下來泡杯茶喝,是一種奢侈。
身邊有位熟人就分享過他的工作日常。
「上班一旦忙起來,永遠只能喝到涼透的茶。」
不過,從去年開始,他的上班喝茶有了新變化。
從網上看直播時,入手一把700毫升的燜茶壺。
裡面是玻璃內膽的設計,保溫效果還不錯,隔了5個鐘頭回來也能喝上熱茶。
泡法也很簡單,搭配賣家提供的,單泡5克的龍珠老白茶。
將茶葉裝入濾袋,再整顆放進壺內,灌入沸水,擰緊瓶蓋。
泡上半小時,就能倒出來慢慢喝。
剩下的熱茶短時間也喝不完,就放在壺內保溫。
總之,等到一整天的工作結束,能保障自己喝掉5、6杯水,倒也很方便。
聽完那位上班族朋友的描述,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幾年燜茶壺能做得這麼火。
但醜話說在前,燜茶壺的本質和過去的暖水瓶沒有差別,只不過外殼變得更精緻好看罷了,實質沒有任何改變。
燜一壺茶,喝上一整天的做法既不健康,也不科學。
不論何時何地,泡茶這件事,永遠是「現喝現泡」最好。
和預製菜的道理相似,提前做好的預製菜品,論核心風味,哪能和現場炒出來的飯菜相比。
十月將近,秋意正濃。
秋冬季喝茶,當你打算用燜茶壺之前,建議先看清這6點真相。
《2》
一、燜茶太久,茶味會濃。
以開篇那位朋友從直播間學來的燜茶方法舉例。
單顆凈重5克的龍珠老白茶(實際用料從圖片看著很一般,葉片發黑,粗老梗葉為主),搭配一壺600-700毫升的沸水。
說實話,這樣的投茶用量明顯是太多了。
動輒就燜茶半小時以上,壓根用不了這麼多茶。
哪怕投茶減半,都綽綽有餘。
平日裡,用蓋碗逐次沖泡老白茶,單泡茶葉用量也是5克。
品質過得去的老白茶,衝出10道甘醇飽滿茶味,不成問題。
假設一道茶有100毫升,乘以十倍,就是1L。
而相同的茶量,一次性直接悶出一大壺茶,可想而知,茶味會有多麼濃重!
長時間喝多了這樣的重口濃茶,對健康沒有好處。
二、茶味層次不足。
燜茶壺式泡茶,本質是保溫版的大壺茶。
特點是,一次性將全部茶味燜出來。
倒出熱茶,直接喝下,嘗不到明顯的層次變化。
這與蓋碗沖泡的茶味效果比,相差甚遠。
泡功夫茶,第一衝對比第三沖,茶湯當中的香氣、滋味,呈現漸進式變化。
逐道細品時,能讓人獲得漸入佳境的美妙感。
通常,等到中間的4沖、5沖、6沖左右,茶湯滋味達到巔峰。
落水香充沛,茶湯醇厚,無比鮮醇柔滑。
一直等到後幾沖,等到茶味消耗大半後,再泡出幾道清甜清潤的尾水。
從頭喝到尾,有始有終,更利完整品嘗。
三、燜茶不能「鎖香」。
網上看到有人誇讚燜茶壺的優點,稱它不僅方便省事,還能牢牢鎖住茶香。
因為整體是密閉的,沒有絲毫縫隙。
所以,茶葉內部的香氣,不會隨便擴散。
「哪怕悶了幾個鐘頭再回來,一打開,香濃茶香直撲而來。」
從親自體驗看,對方所言,涉及誇張。
用燜茶壺泡茶,沒有所謂的「鎖香」功能。
燜茶時間太長,會讓茶葉內部的香氣物質,持續擴散。
飄逸出來的香氣分子,遇上沸水散熱的水分子。
兩兩結合,一直悶在高溫密閉的極端環境內,苦苦煎熬。
最終後果是,讓泡出來的茶湯,香氣低沉,聞不到半點悠揚舒適感。
誠如對方所言,當你悶了幾個鐘頭再打開,茶香迎面而上的機率極低。
真實情況是,一股水蒸氣帶來的「水悶味」蓋掉了大量茶香。
讓最終燜出來的茶,遠不如正常沖泡那麼香。
四、燜茶替代不了煮茶。
這兩、三年來,每到入秋,燜茶壺在圈內的話題熱議度都很高。
不少直播間,甚至能看到這樣的「直白」宣傳。
「別再將老白茶煮著喝了,直接燜茶更省事,不用電,不用火,隨時隨地,想燜就燜……」
但燜茶壺本身沒有那麼神奇。
充其量,它就是容量升級的保溫杯。
灌入沸水後,只能保溫,沒法加熱。
論實際喝茶體驗,替代不了煮茶。
原因是,煮茶配套設施更完整。
基礎搭配離不開煮茶爐、煮茶壺。
用電陶爐加熱煮茶,摁下開關後,壺內水溫就會不斷上升。
從常溫,加熱到水面冒泡。
及時投入備好的干茶,再耐心等待片刻,連茶帶湯一起燒沸,再關閉熱源。
藉助外來熱源,煮茶能榨出茶葉內部深藏的茶味物質。
快速加熱,煮沸一壺茶,也不需太長時間。
喝現場煮出來的茶,比用燜茶壺悶上半天來得茶味好。
五、買老白茶免費送的壺,警惕慎用。
過去幾年,直播賣茶的模式很火。
很多茶友會選擇在直播間下單買茶。
「直播間裡面的茶,能不能買?」
關鍵是看自己會不會分辨,只要實物品質靠譜,買入手就有性價比。
但在買茶時,要注意細節。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很多時候越是「免費」的東西,越容易讓人陷入坑裡去。
舉個常見例子,直播間賣老白茶,贈品是免費送燜茶壺,主張秋冬季喝茶,最好燜茶壺。
乍一看,這是白白撿了實惠。
但對待這種贈品茶具,建議多留心。
如果是陶瓷、玻璃材質的,哪怕價格稍微便宜些,用基礎白瓷蓋碗泡茶,用玻璃公道杯盛放茶湯,也不影響大局。
但金屬內膽的燜茶壺,要仔細甄別一番,是否達到食品級不鏽鋼使用標準。
不然,隨便拿來就用。
萬一在高溫燜茶期間,茶湯內部的多酚類物質與金屬元素混合,導致茶湯變暗,香氣滋味發生異樣。
再去喝下,對身體沒有好處。
六、燜出來的隔夜茶,別盲目喝。
理論上,只要減少投茶量,用燜茶壺泡茶,不會隨便將茶湯泡濃。
但現狀是,市面上的燜茶壺,往往設計得容量偏大。
這種大容量的燜茶壺,會出現這樣的喝茶問題。
如果只是獨自一人喝茶,燜上一壺茶後,短時間壓根喝不完。
於是,只好燜一次,喝一天。
但這種做法,會讓自己喝到的茶湯並不「新鮮」。
即便燜茶六、七個鐘頭後,裡面倒出來的茶水,溫度還在冒熱氣,依舊是溫熱狀態。
但可惜,茶湯本質已經不新鮮。
燜茶半天后,再去喝茶,與喝隔夜茶沒有差別。
畢竟,晚上八、九點泡出來的茶,放到第二天八點喝,是隔夜茶。
早上八點泡的茶,放到晚上下班回來繼續喝,和隔夜茶的本質也沒差別。
為了避免浪費,燜茶壺最好別當成日常泡茶工具,頻繁使用。
除了戶外期間,燒水不便,需要將就著用保溫杯或者燜茶壺泡茶外。
日常居家生活泡茶喝,還是現喝現泡為好。
擔心茶湯涼透的話,可以用上溫杯墊。
再不然,單壺泡茶時,少放茶、別悶太多。
確保這壺茶能在半天以內喝完,才能避免喝到久置不新鮮的茶水!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