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式」造車邏輯:不造車勝似造車!

2023-12-08     電駒

「華為不造車,但華為幫助車企造好車!」

不止在一次場合,華為頻繁強調自己不造車,但目標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雖然華為說已經具備了製造一輛汽車的全部能力。

於是,這就引發了業內思考最多的兩個問題:1、華為是不是真的有造車能力?2、如果華為能造車,為什麼不造車?

華為的全棧造車實力:靈魂、肉體我都要!

最近,電駒小編參加了華為的鴻蒙智行技術交流會,關於華為有沒有造車能力,電駒小編得出的總結是:肯定有!

如果說之前的問界M5、M7,華為讓我們看到其在智能化上確實擁有遙遙領先的能力,那麼在智界S7上,則讓我們看到華為在動力、底盤這些硬體執行層面,竟然也有不輸給很多車企的實力。

1、華為電驅,全球第一?

在智界S7上首發的華為全新一代DriveONE 800V碳化矽高壓動力平台,由超高密異步前驅及超高效同步後驅組成,電機最高效率可達98%,可實現行業量產最高轉速22000rpm。

要知道,從新能源汽車的主驅動電機市場上來看,能真正做到20000rpm電機量產的都不是很多。作為對比,Model S和「零百2秒級」的極氪001 FR,它們電機轉速最高為21000rpm,仰望的則為20500rpm。

轉速高,通俗的理解即是加速快。就絕對數值的橫向比較而言,華為的這套電機動力的確強大,是行業頂尖水平。而且,這還是華為「保守」的情況下。在前不久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的發布會上,余承東在介紹智界S7時就表示,其配備的這款電機轉速最高可達25000轉,為了安全保留了3000轉。

當然,對於電機而言,頂值峰率和額定峰率還有很大差別,達到了22000轉,並不意味著電動汽車可以長時間在這一功率上運轉,這就跟快充功率是一個道理。

在如此強勁的電機加持下,華為這款電驅平台這套具體參數如何呢?

華為全新一代HUAWEI DriveONE 800V 智能電驅平台採用了前交流異步電機+後永磁同步電機組成的SiC高壓四驅組合,雙電機最高功率可達430kW——前電機180kW、後電機250kW。相比上一代,驅動電機體積降低10%,重量減小10+kg

此外,華為方面表示,這套電驅平台是業界首個量產的超高效電驅系統,其在CLTC工況下,效率高達業界領先的92%,綜合續航因此提升6.75%。不僅如此,華為自研的全新SIC模組提升MCU效率>99.5%,華為表示這個水平也是業界第一的,有效支撐總成電機效率97.8% ,遠超同級競品,並且相比傳統矽基IGBT模塊,減少功率損耗50%。

總結來說,不管是性能,還是能耗,華為的這套電驅系統至少在參數上,是領先行業的水平了。

2、華為途靈智能底盤

在華為剛剛推出問界系列時,大家對華為有沒有造車能力的質疑,主要的點是認為華為光有「雙智」——即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但是在底盤和駕控等車輛工程技術上,華為還是0基礎。說到底,華為是一家科技公司,和比亞迪、吉利等真正的造車企業仍有區別。

但是,在智界S7上,華為不僅展示了行業領先的電驅技術,在底盤和駕控方面,更是讓人驚訝:華為什麼時候學會造底盤了?

智能S7是首發搭載華為的途靈智能底盤的車型,根據華為介紹,途靈智能底盤有四大核心智能技術的加持,路面感知HUAWEI ADS、智能車輛狀態感知iVSE、HUAWEI DATS動態自適應扭矩系統、HUAWEI xMotion智能車身協同控制系統。

這些名詞聽起來有些拗口,簡單理解都是CDC技術的衍生擴展,類似於比亞迪的「雲輦」系統。

比如HUAWEI xMotion智能車身協同控制系統,無論前後載重如何變化,車輛能夠自動調平前後車身,並且可以控制加速起步時的抬頭和急減速時的點頭,讓乘員不會暈車。

再比如路面感知HUAWEI ADS,能夠通過前置攝像頭和雷射雷達對路面進行實時掃描,提前將150米內的路況信息傳遞到車機,並根據路況對CDC的阻尼軟硬進行動態調節,大幅減少振動,這個功能和很多廠家宣傳的「魔毯懸架系統」很像。

除了先進的底盤懸架系統,智界S7在底盤機械素質上也是頂級了,前雙叉臂+後五連杆的全鋁合金材質,頂配車型更是搭載了CDC電控減振+空氣懸架。

正所謂口說無憑,這些優勢在智界S7的相關測試數據上都得到了最佳印證。比如,在彎道上,智界S7的麋鹿測試(km/h)成績為83.1,超越了Model S的82;而智界S7的最小轉彎半徑也只有5.7m,同樣優越於Model S的5.9m。

可以看到,華為電驅和途靈底盤技術的面世,讓外界看到,華為遙遙領先的不只是「雙智」,在機械硬體原本屬於傳統車企的優勢技術上,華為也能後發先至。

據了解,在機械硬體層面,華為已經在日本,德國和加拿大等地布局了研究中心,全球範圍招募有關人才,加入動力總成研發隊伍。

而據華為方面透露,問界和智界之外,以電機為核心的動力總成系統目前已經吸引了很多車企商談合作。也就是說,有的企業已經不單是把靈魂(智能化)交給了華為,甚至連身軀(機械硬體)也要交給華為去做。

總結一句話,從智能化到車輛工程能力,從動態的駕控性能到靜態的智能娛樂體驗,一輛智能電車所需一切技術,包括智能和機械層面,華為都有全棧完備的造車技術,甚至都達到了行業頭部水平。

所以,現在如果問華為有沒有造車能力?答案肯定是有的。更誇張的是,在擁有造車的實力基礎上,華為還能幫你承包銷售網絡。

總之,車企能幹的,華為都能幹;車企不能幹的,華為也能幹。

「華為式」造車:鴻蒙智行

華為有造車能力,為什麼不親自下場造車?因為華為的野心不止於造車。

目前,華為在汽車領域主要有三大業務:

1、零部件供應模式:華為作為一級或二級零部件供應商,為車企或零部件產商提供標準化的零部件。

2、華為HI模式:華為向車企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智駕,智能座艙等等。

3、智選車業務/鴻蒙智行:在HI模式的基礎上,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以及產品進入華為銷售渠道。用余承東的話來說,就是把華為在C端積累的用戶體驗設計、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用戶體驗設計、品牌營銷、渠道零售等用起來,幫助車企做好車。

今年11月初,智選車模式已經更名為鴻蒙智行,合作夥伴目前有包括賽力斯、江淮、北汽和奇瑞。而智界S7則是鴻蒙智行的最新成果。

對比華為汽車的三種業務模式——首先,零部件模式,目前在市場上並沒有太多的存在感。有業內人士爆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華為的零部件太貴了。

其次,HI模式,這種模式長期看不利於華為的盈利,主要原因HI模式成本太高了,開發智能化系統需要大量研發經費。

華為方面表示,基於AITO問界的銷量,華為在智選車方面目前已經做到盈虧平衡。而未來,智選車的更大銷量,能為車BU業務帶來更大的利潤。相較之下,HI模式現階段才剛開始,成本太高,量也不大,還未實現盈利。

而且,HI模式主要是傳統主機廠主導,導致的缺點就是產品研發上效率太慢。但鴻蒙智行模式中,華為則占據了很強的主導權。

北汽極狐原本是首家與華為合作HI模式的品牌,但由於研發周期過長帶來市場投放延遲滯後等原因,極狐阿爾法S HI市場表現一般。

對此,在今年4月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上,余承東也表示HI模式業務發展遇阻,「之前有三個廠商(北汽極狐、廣汽埃安、長安阿維塔)和我們進行HI模式合作,現在只剩長安的阿維塔」。

余承東在百人會論壇演講中還提到,華為成為博世的條件不存在了,因為美國制裁,歐美日車企很難選擇華為作為主力智能化供應商,而(中國)很多傳統車企怕失去靈魂,新勢力更是要保持差異化。

所以,比較三種合作模式,華為汽車的走向已經非常明確了——鴻蒙智行才是華為智能汽車業務中最好的「造車模式」。

余承東此前認真向外界解釋過推出智選車的原因:華為過去幾年探索了零部件模式,但智能化零部件不同於傳統零部件,難以標準化,需要與車廠深度合作。如果華為只提供最好的技術,不代表產品最終能取得商業成功。所以又提出了智選車模式,希望借華為十幾年ToC轉型積累的經驗,幫助車企把車做得有競爭力。

簡單理解就是,如果只是像HI模式一樣,單純的提供零部件或者技術方案,並不代表就能夠打造出優秀的產品,只有華為自己也能深度參與造車過程中,才能發揮會華為技術和零部件的最強實力。

事實上,無論是問界最近銷量大漲,還是智界S7訂單已經突破了2萬輛,證明華為的鴻蒙智行模式是最佳的「華為造車模式」,甚至在電駒小編看來,鴻蒙智行將是未來華為汽車業務「大一統」模式。

其一、統一造車標準下,讓二三線車企更好活下去。

對於華為鴻蒙智行模式,業內也發不出了質疑的聲音,認為這一模式「手伸的太長,讓車企沒有靈魂」。

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就曾表示,「我們不願意把汽車的靈魂交給第三方公司,我們要自己掌握核心技術。」他還說,「我們不會把自己變成一個裝配廠,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汽車製造商。」這些話無疑是對華為在汽車領域的野心和挑戰的一種反擊。

是的,車企將智能化部分拱手相讓,難免會擔心「受制於人」,更何況,現在鴻蒙智行可以說智選車的2.0階段,不單是「雙智」上的合作,還有機械硬體層面也要交給華為。車企基本在產品設計和研發層面啥也不用干,負責好生產製造即可。這有點像此前江淮蔚來合作的味道,合作車企「淪為」華為的代工廠。

從短期來看,雖然鴻蒙智行模式能為車企盤活不少產能,但長遠來看,傳統車企似乎喪失了主導權,甚至是品牌形象。

以賽力斯為例,自合作以來,賽力斯屢次面臨輿論壓力,行業有聲音認為,賽力斯在合作中不斷失去話語權。為了改變這一情況,賽力斯現在正計劃推出自己的全新品牌「藍電」品牌,而不只是靠華為造車。

但是,在電駒小編看來,華為是否「功高蓋主」,某種程度其實也要看合作企業自身實力。比如華為另一個合作夥伴——奇瑞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如今,奇瑞汽車增長迅猛,現在月銷量更是突破了20萬台,整體勢頭很猛,出口表現也很突出。而且,奇瑞在技術研發力度上,絲毫不輸給比亞迪等自主車企,所以不用擔心技術被華為合作。

與華為合作,用奇瑞方面的話說,只是奇瑞全棧可控體系里的一環。奇瑞並不會把智能化完全交給華為,所以奇瑞自己成立大卓智駕公司,並開發雄獅座艙等等。既要加強自身的技術實力,同時也會擴大朋友圈,大家一起賺錢一起進步。

相反,華為與奇瑞合作的LUXEED,某種程度還能位奇瑞高端品牌星途星紀元帶來品牌背書。

再回過頭來說,賽力斯把靈魂交給華為其實也並不是一件壞事。當下新能源行業集度內卷,而面對這一波洗牌,即使是一線的合資品牌都已經逐步潰敗,更何況是二三線的自主品牌。

現在,華為將賽力斯、江淮或者極狐這些中小企業統一在鴻蒙智行模式這一造車標準下,並且在華為的品牌力和技術的加持下,或許能夠幫助這些二三線自主車企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裡倖存下來。

而從更長遠、更高的角度來看,在鴻蒙智行下,能促進二三線的中國汽車品牌團結起來,甚至形成一個大聯盟,藉助電動化浪潮實現彎道超車。

其二、統一銷售渠道,化身超級經銷商。

隨著鴻蒙智行生態聯盟的成立,華為在汽車圈內的角色也將愈發清晰——提供造車支持的同時,還會提供相應的渠道資源幫助分銷。

也就是說,華為要不僅要做「超級供應商」,還要做「超級經銷商」,幫車企造好車,還要賣好車。

此前,在智選車模式這個1.0階段,問界因為頻繁使用華為字樣和LOGO,被業內一度解讀為華為要正式造車的舉動。

所以,在大規模鋪開傳播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CEO任正非就簽發了《關於華為不造車的決議》,再次重申華為不造車。據當時報道,任正非還特意強調不能使用「華為」或「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而在鴻蒙智行模式2.0階段,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在鴻蒙智行這個「品牌」發布之後,不論是問界、智界還是未來江淮、北汽某「x界」,都會以鴻蒙智行的名義進行銷售。

統一銷售渠道的好處簡直是一石二鳥。

首先,以一個統一的品牌聯盟去銷售產品,能更加方便華為自己去培訓銷售人員。畢竟現在鴻蒙智行售賣車輛來自於不同主機廠的產品,能夠在銷售人員的培訓中做到統一管理,從根本上避免銷售端內部的資源內耗。

其次,統一銷售渠道之後,華為鴻蒙智行更像是一個大型的經銷商集團,甚至是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些就是「華為汽車」旗下的產品,讓消費者更容易認為「買了問界、智界,就等於買了華為」。而這樣,既能擁有華為品牌的賦能,又能與「造車」劃清界限。

所以,綜上所述,鴻蒙智行,讓華為雖不造車,卻勝似造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714b7ba1a0366ef461cdecd4dd601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