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十月中,秋意明顯。
南國深秋,天氣涼爽,天高雲淡。
寒露上山那天,桂花開了,蘆葦像旗幟那樣迎風飄揚。
但遠處的山,近處的草,依舊還是四季恆綠。
去往有機茶園的小路時,遠眺過去,依稀還能看到,遠處茶樹頂上一片新綠。
反觀北方的秋天,要四季分明許多。
很多北方朋友分享過,每年到了這時,他們山上的紅葉是最好看的。
近段時間打開朋友圈,堪比過中秋那會兒的曬月亮,清一色滿螢幕都是「曬紅葉」。
深秋時節,紅葉遮天,異常爛漫。
楓樹、黃櫨、小葉楊、梧桐、銀杏等,在深秋節目單上,它們挨個變換著秋日專屬色。
想起有一部電影《秋天的童話》,有一幕外景頗為經典。
當時女主角正騎著車,身後掠過大片層林盡染的樹林。
隔著螢幕,仿佛都能聞到秋天的清涼草木香氣,著實動人。
話說,秋天應該怎樣喝茶才更舒服?
從以下5個應季飲茶小事開始,每一點都值得多留心。
《2》
一、降溫後別喝冷泡茶。
冰爽暢快的冷飲,在高溫苦夏時格外暢銷。
哪怕年年都在文章里提醒,冷水泡茶不利於茶味茶香釋放,多喝冷飲有損脾胃。
但最近這幾年,每到入夏,各式花里花哨的冷泡茶曬圖,還是異常火爆。
酷暑高溫時節,就想喝點涼的飲品降溫,這是人性使然。
但眼下,已經到了十月中旬。
接連好幾場降溫過後,秋意加深。
這個時節,就別再任性喝冷茶了。
順應季節,回歸主流,多喝熱茶,更能享用完整風味。
捧起一杯湯麵飄香,熱氣騰騰的茶湯。
再慢慢啜入一口,熱茶暖心,又香、又甘、又醇、又細潤。
喉間如清泉湧起那般的生津,潤澤無限。
《3》
二、秋冬季煮茶,千萬別豪橫式投茶。
之前有茶友煮茶,選了2020的白露餅。
其實,煮茶的選擇沒錯。
作為三年陳的高山白露餅,藥香、甜花香、竹葉香等系列甘香,清揚又沉穩。
而甘澤飽滿的茶味,又醇又具有層次分明感。
作為高性價比的秋冬季口糧老白茶,不論泡茶,還是煮茶,整體表現都不會差。
但茶友反饋的問題是,那天嘗試了煮茶後,發現茶味太苦了。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家裡的煮茶壺,容量是600毫升的,我倒了一大半水進去,撬了一片接近5克的茶葉放進去煮。」
「平時用蓋碗泡,常規的110毫升白瓷蓋碗,也要放夠5克。而換成這麼大的茶壺煮茶後,擔心味道淡,所以就用了和泡茶一樣的投茶用量。」
額,按這樣煮茶,投茶量著實太豪橫了。
哪怕投茶量減半,都綽綽有餘。
大家要知道,煮茶加熱時,湯麵有最高水位線的要求。
一旦越線,煮沸燒開之後,滾燙熱茶會溢出來。
而600毫升的壺,只倒一半滿,真實水量不過是300-400毫升左右。
此時直接煮干茶,等到清水加熱冒泡,投入2-2.5克干茶足矣。
不然,一鍋煮開後,半壺是茶,半壺是水,最終煮出來的深色茶湯註定是濃苦無比,沒法讓人直接喝。
《4》
三、保溫壺內泡的茶,儘早喝完。
秋冬季喝茶,外出期間,有不少人會用保溫工具泡茶。
包括保溫杯、保溫壺,以及這幾年很流行的燜茶壺等。
但這裡要稍微提個醒,泡好茶,一悶了之有損茶湯風味層次。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直接用保溫杯悶泡。
平時在家喝茶,手邊有沖泡條件的時候,還是用功夫茶具沖泡比較好。
哪怕只打算簡單喝一杯茶,直接用玻璃杯泡茶。
投入一小撮茶葉,倒入沸水,現場泡出一杯後及時喝下,風味更好。
要是換成保溫杯悶泡,極端高溫密閉環境下,本就容易將茶葉悶壞。
讓悶出來的茶湯,滋味濃苦,缺乏鮮醇口感。
同時,還會讓好茶的香氣顯得低沉,沒有了馥郁、高揚、鮮明清晰的茶香層次。
除非是到了戶外,在秋遊、露營、爬山、郊遊的時候,手邊沒有沖泡條件。
帶上保溫杯,隨時隨一邊看著風景,一邊喝上熱茶,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為了喝到保留基礎水準的茶湯,建議儘早喝。
泡在保溫杯內的熱茶,儘量在4、5個小時內喝完,才能避免悶壞變味!
《5》
四、喝茶別心急,當心燙傷。
上個月,身邊有位熟人分享他的喝茶習慣。
直言稱,喝茶要分成三口。
一口品香,二口嘗味,三口品韻……
其實,背後的道理沒那麼複雜。
只要確保喝茶時,小口慢品就行。
逐道沖泡期間,喝茶品茶要保持自己舒服的節奏。
喝茶本身是為了放鬆,沒必要那麼快節奏。
趕趟似得不停注水,沖泡,出湯,將茶湯倒入主人杯後,快快喝下,再立馬泡下一道。
期間,幾乎沒有任何停歇。
這種快節奏的喝茶模式,很不可取。
一來,有失品茶的意境美感。
二來,不利於感受細膩茶湯風味。
喝茶好比看風景,放慢腳步,別走馬觀花,才能更好欣賞路上的風味。
小口細品,慢慢啜飲時,茶湯厚度,落水香馥郁程度,香型層次,茶味細滑程度等。
這些具體細節,唯有自己親自體會,感受最深。
三來,沸水剛泡出來的滾燙熱茶不能立馬就喝。
先晾一會兒,等熱茶沒那麼燙時,再慢慢飲下。
不然,長期形成喝滾燙熱茶的習慣,並不利於健康。
《6》
五、秋日更適合喝溫和風味的茶葉。
茶圈內,歷來有冬紅夏綠的說法。
進入秋冬季,包括紅茶在內,老白茶、傳統風格的武夷岩茶、熟普、六堡等整體風味更為溫和甘醇的茶葉,相對更應季。
大眾適口,老少咸宜。
以白茶為例,入秋之後,隨著天氣不斷降溫。
很多喜歡煮茶的北方茶友,早早就將家裡的煮茶套裝,翻找出來。
洗乾淨之後,擺在桌面上,幾乎每天都要煮上一壺老茶,供應全家分享。
比起鮮爽口味的新白茶,老白茶經過不低於三年時光的歷練後,茶味日趨成熟、沉穩。
內部的苦澀物質,逐年遞減。
與此同時,伴隨著茶湯滋味的陳化轉變,風味更為溫和。
在喝茶方面,更是「泡煮兩相宜」。
習慣了在秋冬季煮上一壺茶的茶友們,在秋天喝茶買茶時,提前備幾款優質甘醇老白茶。
在這個深秋,有茶相伴,連尋常日子也能溢出茶香!
《7》
西風緊,秋意濃。
從寒露到霜降這段時間,深秋景致無限好。
只可惜,從遙遠北方吹來的風,偏乾燥。
天乾物燥的季節,連皮膚、嘴唇、以至於喉間都感覺不適。
皮膚上的乾燥,用潤膚乳,尚且可解。
但喉嚨乾燥發澀時,單純喝涼白開,沒法讓人得到徹底的滋潤。
多喝生津感強烈的好茶,更能讓人得到放鬆。
秋日寂寂,閒來無事,坐在窗邊看著風景泡著茶,再愜意不過。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