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規模為何能反超銀行理財?

2023-08-16     巴倫周刊

原標題:公募基金規模為何能反超銀行理財?

「當前條件下公募基金超越銀行理財或為大勢所趨。」

中國公募基金的存續規模首度超越銀行理財。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日前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銀行理財市場上半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而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同期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27.69萬億元。

對比2022年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7.65萬億元,而公募基金則有26.03萬億元,兩者尚相差1.62萬億元。短短半年裡,公募基金實現了2.35萬億元的反超。

銀行理財仍以固收為主,公募產品日益豐富

對於業內人士來說,銀行理財被公募基金反超並不意外。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數據口徑。

近期熱議的公募與銀行理財對比數據,指的是包括了公募理財產品和私募理財產品在內的銀行理財。而公募基金規模,僅指基金管理人旗下的公募產品規模。

下圖為2018年12月以來銀行理財規模與基金規模大致變化對比。從圖中可以看到,基金規模過去數年持續增長,銀行理財自2022年中開始回落。

(數據來源:《財經》根據公開資料半年度數據整理 )

以季度為單位時間刻度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銀行理財的變化。2022年9月達到最高峰,總規模超過30萬億元,2022年四季度、2023年一季度規模出現了大幅縮水,不過在2023年二季度企穩並小幅回升。

過去五年里,公募基金總規模從2018年6月的12.70萬億元上漲到如今的27.69萬億元,規模增長達118%。

從具體流向來看,公募基金資產的內部結構跟隨市場起落經歷了較大調整。

具體而言,當前體量最大的仍是貨幣基金,近年來占比在總規模中大體呈持續下降之勢,從2018年中的61%降至當前的41%;其次是債券型基金與混合型基金的分庭抗禮,隨著股市的牛熊變換此消彼長;股票型基金的占比從6.10%提高至9.74%,其中以ETF為主的被動指數基金貢獻了70%的增量;隨著公募基金工具屬性產品的豐富,投向各個國家市場的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規模也在穩步增長。

銀行理財方面,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占比逐年增長,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據2019月6月末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根據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按照投資性質的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權益類、商品及衍生品類和混合類理財產品。下圖為各類型銀行理財歷年占比變化。

截至2019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16.19萬億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2.99%,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5.92萬億元,占比為26.68%;權益類理財產品為0.07萬億元,占比為0.32%,商品及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僅有18.77億元。

此後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一路增長,至2023年6月末存續規模提升至24.1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超95%;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則降低至1.11萬億元,占比為4.38%;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則分別僅有0.08萬億元和0.04萬億元。

銀行理財為什麼被公募基金反超?

2018年資管新規出台後,銀行理財開啟了凈值化轉型之路。2021年底,近4萬億元規模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被清退,剛性兌付預期逐步被打破。在市場波動的影響下,銀行理財千餘款產品兩次跌破凈值,並引發投資者大規模贖回。

事後來看,凈值化轉型對銀行理財的衝擊被低估了。」有銀行理財人士認為,許多銀行理財產品仍以業績基準為驅動,試圖達到舊理財相似的「剛兌」效果,「賣數字而不是賣投資」。

但去年底的債市波動極大挫傷了投資者的信心。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2022年理財產品業績達標率僅有51.44%。「有些客戶寧願轉到大額存單也不願意買理財了。」

規模數據的變化也反映出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的態度。自2022年9月短暫超過30萬億元的規模後,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便呈現震盪下行趨勢,對比一年前降幅達13.07%。

「當前條件下公募基金超越銀行理財或為大勢所趨。」一位曾在公募基金與銀行理財子公司均有過從業經歷的資深人士告訴《財經》。

前述資深人士認為,從信息披露角度來說,目前銀行理財對信息披露的要求較低,披露信息有限,而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精細度遠高於銀行理財;從投資端角度來說,公募注重權益類投研,產品線相對豐富。銀行理財95%以上投向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發展緩慢,結構嚴重失衡。

「銀行理財的源頭問題,是投資能力、投資理念問題。但一些理財子公司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重拾攤余成本法或採用混合估值法。」前述人士認為,「這種方式不僅是歷史的倒退,而且治標不治本。」

另一邊,公募基金雖然在規模總量上超越了銀行理財,但也面臨著自身行業的瓶頸和陣痛。主動權益類基金在經歷2019年至2021年的爆髮式增長後,再一次走進「好發不好做」的怪圈,業績的波動令諸多明星基金經理走下神壇,「基金掙錢基民不掙錢」的矛盾空前凸顯。

(《財經》記者張穎馨、陳洪傑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黃慧玲 實習生 施嘉翔

編輯|陸玲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0885c215628d964f234b9c1dffaec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