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張奚若:學問要往大處著眼
張奚若:學問要往大處著眼
作者 王超
無黨派民主人士張奚若(1889—1973)是近代中國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曾任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他是繼馬敘倫之後的第二任教育部部長。
學政治不要為了做官
歷史學家何兆武在西南聯大讀書時,是張奚若的學生。何兆武在《上學記》一書中追憶:「有人流傳大學裡的政治系是『升官系』,經濟系是『發財系』。於是,身為政治學系主任的張奚若執意把政治系定為政治學系,以避嫌。」
雖僅一字之差,卻鮮明地體現了張奚若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在學校的迎新會上,他毫不留情地給新生潑涼水:「如果你們來政治學系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錯了地方。國民政府不大喜歡西南聯大的政治學系。如果你來此的目的是想當一個學者,我可以老實告訴諸位,4年時間培養不出一個學者來。你在此讀4年書,可以獲得一些基本知識和讀書方法,畢業後你可以獨立繼續鑽研。」
在西南聯大,張奚若多次對學生說,攻讀政治學決不要為了做官,要立志當一個社會改革家為上策,立志當一個正派的政治學者為中策,如果這二者都當不成,就當個普通人,趨炎附勢鑽營求官為下策。
鼓勵學子謀「人民的福利」
1929年至1952年,張奚若在清華大學任教長達23年。在這期間,他著述並不多,卻是公認的政治學權威學者。
在清華政治系,他主要講授西洋政治思想史、盧梭政治哲學、近代政治制度等課程。不只是講理論,更強調獨立精神。
法學泰斗王鐵崖說,張先生上課不帶課本,也沒講稿,只拿著幾張英文寫的卡片。「他坐下來,提一提上一課的結尾,就滔滔不絕地講下去,直到下課鈴響。」
1947年,《清華周刊》請張奚若為36周年校慶題詞,他揮筆寫就:「學問要往大處著眼,不然就是精深也是雕蟲小技。」
張奚若多次對青年人提出期望,熱情地給予鼓勵,「保持你們的理想,善用你們的勇氣」。他還注意引導廣大青年「思想的方向和技能的應用,都要朝著一個中心目標,那就是:人民的福利」。他還說:「舉凡一切政治上、經濟上的重要設施,必須以人民為出發點,而且以人民為歸宿。我們今日若談社會問題,必須以全體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重要、最基本、最後的目標。」
主張「全面教育」
1952年9月,張奚若繼馬敘倫之後出任新中國第二任教育部部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多有建樹。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公民教育、勞動教育,完善課程和學制,審定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制訂《小學生守則》等。他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和主張,促進了新中國教育體系的形成,推動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擔任教育部部長期間,張奚若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他主張要改變「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道德教育和體育衛生的偏向」,強調「實施全面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他強調要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反對「搞體育怕影響教學任務不能完成」的錯誤思想,並主張要通過開展好學校的體育工作、支持少年兒童的科學技術和工藝活動、減輕學生負擔等方式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
張奚若終其一生,始終以全體人民的福利為中心目標,他平易近人、嚴以律己的同時保持著仗義執言、坦誠耿直的作風,合志士與學者於一身,往大處著眼做學問,為社會服務做事業。
【作者簡介】王超,陝西省渭南人。曾在搜狐網體育中心、東莞陽光網等媒體單位從事記者編輯工作。散文作品散見於西安日報、西安晚報和各大網絡媒體。文學、電影、歷史愛好者。座右銘: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做一點點有意義的事。
【編輯簡介】閔盼龍,2012年至2015年就職《渭南日報》。現為《渭南青年網》總監、首席攝影。渭南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第二屆渭南好青年。臨渭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渭南市雷鋒車隊志願者協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