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勢如破竹般的成長勢頭,成為拼多多電商主站之外極具潛力的增長引擎,同時也是提振集團股價的動力之一。
「雙十一」熱度還未完全散去,剛剛過去的「黑五」又將「出海四小龍」(Temu、SHEIN、Tiktok Shop、速賣通)推向了舞台中央。其中,憑藉高速增長的GMV(成交額)表現,拼多多(PDD.O)旗下跨境電商Temu年初以來就成為備受關注的商業焦點。
2022年9月在美國上線之初,Temu的目標是一年內至少一天的GMV超越跨境電商巨頭、彼時估值接近1000億美元的SHEIN。如今,這個目標已經提前4個月達成——據外媒報道,今年5月,美國消費者在Temu上的支出比SHEIN高出20%。
Temu上線後,拼多多股價便在波動中穩步上漲,年初至今漲幅已達45.55%。與之對比,阿里巴巴(BABA.N、9988.HK)美股下滑10.9%,京東(JD.O、9618.HK)美股跌幅為48.02%。截至11月24日美股收盤,拼多多以1577億美元市值達到京東(457億美元)近3.5倍,穩坐「貓拼狗」的位次。
從「砍一刀」拉新到「極致低價」策略,Temu商業模式充斥著拼多多的影子。多家券商機構認為,Temu短期內仍將保持規模化擴張態勢,成為拼多多電商主站之外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
目前,Wind所覆蓋的機構給予拼多多的目標價在114美元至132美元之間,當前118.7美元股價已經達到最低目標價之上,距離最高目標價也只有10%左右差距。
在國內電商市場增速放緩的襯托下,Temu的高增長令不少投資者感到興奮。接下來,Temu能否複製拼多多路徑,持續開拓海外市場?聚焦價值層面,Temu又會為集團的業績和股價帶來怎樣的提振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海外再造一個「拼多多」
Temu與其最大對標者SHEIN之間的差距正在加速縮小。
與拼多多「拼著買,才便宜」類似,Temu的介紹為「Team Up,Price Down」,即「團結起來,價格更低」。點擊進入Temu官網,映入用戶眼帘的是服飾鞋包、電子產品、寵物用品、家居園藝等琳琅滿目的品類。
對於首次瀏覽Temu的發達市場消費者,最為深刻的印象或許是其極致低價:在Temu「銷量排行(Best Seller)」頁面,一款智能手錶的售價為14.99美元,床上三件套的價格是33.27美元,休閒運動套裝只需16.49美元……並且這些商品都可以實現免費配送、90天免費退換以及30天保價等權益。
對比來看,亞馬遜(AMZN.O)排名前十的耳機售價普遍在20美元至30美元之間,而在Temu,排名前十耳機售價以5美元至10美元居多——接近SHEIN的高評(Top Rated)耳機價格。
面向新客,Temu延續了拼多多的「砍一刀」玩法——用戶通過Facebook、X等社交平台分享連結獲得折扣。為進一步壓低價格,Temu在今年5月推出「同款競價」新政,平台每周會進行一次價格比對,同款產品中價格最低的賣家將獲得流量扶持。
極致低價之下,Temu的GMV和人氣持續攀升。外媒近期報道稱,Temu三季度GMV猛增至50億美元。海通國際研報預計,Temu的GMV在2023年將達到120億美元,2024年則翻倍至240億美元。
另據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今年1月至9月,SHEIN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40%至240億美元。而按照海通國際預測,2023年和2024年,SHEIN的GMV將分別達到446.16億美元和615.7億美元。
這意味著,Temu距離SHEIN雖然存在差距,但也在加速靠近。
Temu的業務版圖同樣印證了擴張趨勢。一年多時間裡,Temu先後登陸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歐美國家,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
根據Sensor Tower統計,2023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Temu下載量從3100萬躍升至7400萬,首次進入全球下載排行榜前十。SHEIN在本季度位列第十二位。
不過,Temu以「低價換市場」的路徑引發了行業警惕。6月,亞馬遜將Temu排除在其價格搜索算法之外。該算法通過自動和手動跟蹤商品售價,比較商家在亞馬遜和競爭對手平台收取的貨品價格差。亞馬遜稱,Temu不符合平台公平定價政策的資格要求。
此外,由於Temu商品售價較低,並以小包裝方式從中國工廠和倉庫直接郵寄給消費者,被美國市場指責利用800美元免稅規則。美國國會在6月的一份報告中稱,Temu和SHIEN每年總計約2.1億個包裹無需繳納進口關稅。
極致低價背後,離不開拼多多的資金補貼和供應鏈支撐。拼多多在2022年年報中提到,隨著時間推移,包括Temu在內的每個平台都可能需要財務、人員和其他資源的投入。此前,Temu被爆出長期虧損等問題。
東興證券認為,由於拼多多重點投入跨境電商平台Temu,預計公司在2023年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都會出現明顯增長。短期來看,公司對Temu加大投入將帶動費用端的快速增長。
在供應鏈支撐方面,Temu依靠全託管模式,實現對商品定價權的把控——賣家作為供應商只負責提供貨品,其餘店鋪運營、物流發貨、售後客服等環節均由平台完成。這一模式的優勢在於降低商家入駐門檻、提昇平台運營效率;弊端則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和供應鏈穩定性,導致商品價格「內卷」,劣幣驅逐良幣。
實際上,2023年以來,速賣通、TikTok Shop、Lazada、Shopee等跨境電商已經紛紛試水全託管模式,該模式的效果也將在未來呈現。
股價提振效果如何?
據《巴倫周刊》中文版不完全統計,拼多多是今年股價表現最好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之一。
雖然面臨虧損、監管等方面壓力,但Temu勢如破竹般的成長勢頭,讓其成為拼多多電商主站之外極具潛力的增長引擎。「中長期來看,Temu有望成為拼多多海外電商平台重要一極,為公司營收和業績帶來巨大增量。」東興證券寫道。
如果將盈虧平衡作為平台穩定運營的標誌性節點,那麼Temu以「低價」撬動規模化增長的路徑預計需要多久?
作為商業樣本,拼多多的「燒錢」之路持續了整整五年——直到2021年歸母凈利潤轉正達到10.82億美元,2022年進一步增至43.94億美元。按照拼多多的邏輯,當規模效應打敗價格讓利,就可以為平台擠出利潤空間。
與此同時,拼多多引入了更多品牌商家入駐,實現產品生態的拓展和利潤率的提升,也改變了人們對平台「廉價」的傳統印象。
另一個可參考模式是SHEIN。據外媒報道,該公司已經連續四年(2019年至2022年)盈利。柔性供應鏈是SHEIN的核心優勢——通過聯合與數千家國內中小製造商,以100至200件為批次生產數千種款式,並且依照商品受歡迎度反饋給供給端,實現對暢銷款的快速返單。2014年開始,SHEIN走上了發展快車道。
上述模式得以跑通,主要源自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德拉瓦大學時尚與零售研究副教授陸勝(Sheng Lu)認為「(SHEIN的模式)是數字時代的產物」——與消費者互動確定市場趨勢,進而反向驅動商品製造。
雖然都是以「低價」和「效率」為驅動,但Temu與SHEIN的區別在於,Temu更聚焦「前端測試」——找到最具價格優勢和品質優勢的供應鏈資源,進而結合自身運營能力,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而SHEIN則是深入服裝生產環節,並為之提供銷售渠道。
考慮到Temu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基礎設施和商業模式,其盈虧平衡的時間或少於五年。在2022年年報中,拼多多表示,由於短暫的經營歷史和早期發展階段,Temu對當年財務業績沒有重大影響。最新季報同樣沒有披露Temu的具體收入貢獻。
尚在成長階段的Temu,業績貢獻只是投資者的關注的一個維度。更重要的是,Temu能為拼多多的股價和市值貢獻多少?
對此,多家機構將SHEIN視為對標企業,並且採用P/GMV估值方法。東方證券認為,Temu未來三到五年將維持高增長。選用SHEIN作為可比公司,給予Temu1.5倍P/GMV——預計2023年GMV達到143億美元,業務估值為215億美元。
綜合拼多多主站1145億美元估值、多多買菜165億美元估值,東方證券給予拼多多114.77美元目標價。以此計算,Temu在2023年的估值貢獻約為14%。
2015年,拼多多強勢進入競爭白熱化的國內電商市場,最終形成「貓拼狗」的三足鼎立局面。走過「燒錢占市場」階段,拼多多的盈利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如今,「低價換市場」的故事正在海外上演,並且切實帶動了銷量高增長,Temu也成為具有潛力的競爭者。「Temu幾乎沒有受到投資者關注,但可能會威脅到一些傳統零售品牌。」摩根史坦利在近期報告中寫道。
文 | 曹妍
編輯 | 林一丹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