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混泡能出現驚喜茶味?盤亘在圈內的8個喝茶誤區,中招了嗎?

2023-07-25     小陳茶事

原標題:茶葉混泡能出現驚喜茶味?盤亘在圈內的8個喝茶誤區,中招了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網上經常能看到各種「離奇」喝茶法。

一樁樁,一件件,對剛開始入門茶圈的新茶友,衝擊性很大。

隨便瀏覽一番和「茶」相關的短視頻,短短十來分鐘內,收穫頗豐,大跌眼鏡。

「老白茶餅撬碎的之後的茶末,我放進掛耳咖啡包里做成『茶咖』了。雙重咖啡因帶來的快樂,你也來試一試。」

「這個夏天,帶你清涼一夏,白毫銀針用冰塊來泡,鮮爽度更加分。」

「沒有上億家產喝茶都不敢這麼奢侈,慧苑老叢水仙與老班章古樹生普混泡,簡直是神仙泡法。」

「替你試過了,將泡開的白毫銀針加在綠豆湯里,簡直是夏日消暑仙品,毫香豆香乳香美滋滋……」

偶買噶,這些喝法簡直太奇葩。

在老茶客的眼裡,這種專門博眼球的喝茶法,不過是胡亂折騰,糟蹋好茶。

但對剛入圈的新手,卻有很強的迷惑性。

新茶友入門學喝茶,建議遠離所謂的網紅泡茶法。

那些盤亘在圈內的喝茶認知誤區,早日看清真相,才能少走冤枉路。

《2》

一、茶葉混泡能出現驚喜茶味?

千萬別信,不論什麼時候,喝茶還是簡單純粹點更好。

直接喝純茶,風味表現更有保障。

泡茶期間,千萬別參考網上的小視頻。

將茶與咖啡一同混泡,或者是加入楊梅、荔枝、青提、芒果等各式水果一同調飲。

再不然,就是腦洞大開,在茶界內玩跨界。

將綠茶紅茶,放在同一個玻璃杯內混泡。

或者用蓋碗泡茶時,直接將岩茶與普洱混搭。

不然就是煮好一鍋陳皮水後,用於沖泡老白茶……

這種混泡混飲的做法,有損好茶原味不說,還很浪費。

因為盲目混搭,碰撞出驚喜茶味的機率極低,大機率只能收穫到一鍋茶界黑暗料理。

二、泡不同的茶,要用不同水溫?

經常能收到新茶友的私信。

泡白毫銀針用多少水溫?輕火岩茶也是沸水泡嗎?正山小種與金駿眉要不要晾低水溫再泡茶?

每次遇到這類提問,會給出這樣的建議。

大家要相信,好茶不怕沸水。

高溫沸水泡茶,茶味效果最好。

背後涉及分子熱運動原理,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快。

高溫沸水泡茶,內在的茶香物質、茶味物質,才能快速有效浸出。

降低水溫再泡茶,反而不利香滑醇厚風味的展現。

三、乾燥保存就不用再密封?

有很多剛喝茶一年、兩年的新茶客,熱衷各處「買買買」。

特意做了不少買茶功課,買回來好幾種不同的茶回家。

但偏偏在存茶時,不太上心。

網上看到一位IP顯示北方省份的茶客曬圖,表示自己存了滿櫃的白茶餅。

但點開一看,那些茶餅大多只剩一層白綿紙,堆疊在置物櫃內,絲毫沒有密封。

底下已經有不少回復,提醒存茶要密封。

但樓主不為所動,我們當地氣候幹著呢,到了冬天還得開加濕器,存茶太密封了不利於轉化。

千萬別這麼想,即便能確保,存放茶葉的室內濕度,常年低於40%,不會讓好茶輕易受潮霉變。

但跑氣的問題,始終沒法解決。

一旦茶香不斷飄散到四周後,存到最後,茶香寡淡,風味平平,豈不可惜?

四、喝所有茶都會失眠?

剛開始喝茶時,不少新手會擔心,喝了茶之後影響晚上會失眠。

但反觀身邊的老茶客, 不少人表示,養成喝茶習慣後,一整天下來如果半杯茶都沒喝,反而心裡空落落的,不好入睡。

從中可見個體差異是多麼明顯。

話說回來,不是喝所有的茶都會造成失眠,關鍵看個人對咖啡鹼的耐受程度。

對咖啡鹼較為敏感的人,喝茶時要選對適合自己的茶葉。

儘量喝咖啡鹼含量少的,苦味不明顯的茶。

同時,晚上儘量少喝茶。

提前喝茶,留足3-5個小時,讓茶水內的咖啡鹼代謝後,自然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困擾。

五、聞著有輕微霉味的茶,洗了就能喝?

千萬別這麼想,發霉茶不應該再喝。

已經發霉的茶,不論用熱水沖洗多少遍,也不能洗掉上面的有害黴菌。

遇上發霉的茶,要當機立斷,扔掉不喝。

遇到局部發霉的茶餅,千萬別抱著僥倖心理,認為撬掉發霉部位後,剩下的還能喝。

碰到聞著有明顯霉味的茶,也不要寄希望於醒茶或者洗茶。

不喝,才是最好的選擇。

六、純芽頭的茶才最高級?

不能這麼想,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比如,制茶的適配度。

烏龍茶里的大紅袍、單叢茶、鐵觀音等,要采具有一定葉片成熟度的茶青為原料,純芽頭根本做不了烏龍茶。

比如,原料產地的品質。

哪怕同樣都是白毫銀針,但產自高山生態茶園,對比山下平地的茶園,茶芽內部的茶味積累能相差一大截。

又比如,採茶時間。

採茶時,茶葉原料不是一味追求采越早越好。

如果在茶芽還沒發育成熟時,就提早採下。

這樣的茶,好比是茶界的早產兒。

看著茶芽雖嫩,但茶味很薄,寡淡不好喝。

七、喝茉莉花茶沒有高級感?

這種茶圈鄙視鏈的說法,對新茶友的影響很大。

但茶界江湖裡,綠茶、紅茶、白茶、黑茶、岩茶、普洱、花茶等,它們都是平級關係。

一茶一味,各有特色,難分好壞。

不存在說,岩茶與普洱才是茶圈鄙視鏈頂端,喝茉莉花茶就沒有高級感的說法。

新手喝茶,要遵循本心。

用嘴巴去喝茶,而不是用耳朵去「喝茶」。

在沒有親自喝過,認真對比之前,盲目聽信他人觀點,只會白白被騙。

八、好茶不怕悶?

這種說法已經誤導了很多人。

但在泡茶時,不提倡隨便悶泡。

尤其是泡功夫茶,用蓋碗或者小茶壺逐次沖泡出湯,要合理調節時間。

通常,前5沖左右,儘量快速分離茶水,避免浸出過多茶味物質。

不然,提前消耗了過多茶味,不僅會導致好茶被泡濃。

還會影響後續耐泡次數。

喝多了悶濃之後的茶湯,還對身體沒有好處。

不論怎麼看,都很不划算!

《3》

真正的好茶葉不怕悶,屬於偽命題。

稍微細究起來,背後的邏輯很奇怪。

如果這樣的觀點成立,那麼,同理可證。

身體素質好的人,不怕揍。

品質好的水果,不怕摔。

裝修出色的房子,不怕火燒。

手藝高超的大廚,哪怕多放了5倍鹽巴,也不怕將菜燒壞?

稍微推理起來,就能看出,這些以訛傳訛的觀點,錯漏百出。

新手入門學喝茶,要保持自己的想法,不要隨便被他人左右。

盡信書,不如無書。

自己親自一試,事實真相更明朗。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e7762a7cab3556fbd6881aa39c032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