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7種分類方式,從入門到精通,看這一篇就夠了

2023-09-27     小陳茶事

原標題:白茶的7種分類方式,從入門到精通,看這一篇就夠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很多新茶友的印象里,白茶分為三種茶。

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

其中,白毫銀針只取芽頭作原料,是白茶里等級最高的存在。

但這種劃分方式,在白茶圈內是個錯誤。

白毫銀針,並沒有比白牡丹、壽眉來得高級。

三者之間,平級平列,是對等關係。

彼此之間,只是品類不同,沒有等級高低之分。

只有同一類茶,才能劃分三六九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白毫銀針的等級按國標內容顯示,分兩級。

特級銀針、一級銀針。

按名次排列,特級銀針等級高於一級銀針。

放在其它白茶身上,也是同樣高低。

白牡丹在國標里被列成四級,分別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從高到低,依次排列。

聊到白茶的分類,是基礎入門階段少不了的話題。

新茶友若想完整了解白茶分類體系,不妨從以下7點開始梳理。

《2》

一、基礎品類

白茶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

國標內,對銀針牡丹的採茶,有著明確規定。

白毫銀針,采特定茶樹品種的肥壯單芽為原料,不含葉片。

白牡丹,以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作標準。

至於壽眉與貢眉的採摘,以茶樹嫩梢為主。

實際做茶時,但凡品質過得去的白茶壽眉,採茶樹嫩梢間一芽三葉、一芽四葉制茶很常見。

聊到貢眉與壽眉的區分,它們之間並不是葉片細嫩一分,茶梗偏短一分的差別。

按2018年5月正式施行的新國標規定,唯有用群體種茶樹原料,才適制貢眉。

由於群體種茶樹的種植面積有限,因此在當今白茶圈,貢眉遠不如壽眉常見!

二、傳統散茶、緊壓白茶。

散茶,更符合白茶的「原教主義」。

工藝簡樸,不揉捻、不殺青、不焙火,僅是萎凋、乾燥為主。

既保留下天然干茶條形,也能儘量留下好茶的原汁原味,茶味更偏清鮮爽口。

至於緊壓白茶,它是一個大項。

包括白茶餅、白茶磚、餅乾茶、巧克力茶等,都囊括其中。

只要運用了白茶原料,再經歷特定的蒸壓塑形操作,就屬於緊壓白茶的大家族。

散茶清新原味,餅茶甘醇熟美,兩者間各有所長。

三、春白茶、秋白茶。

春白茶主產白毫銀針、白牡丹、春壽眉。

秋白茶以秋壽眉為主,但在特意定製下能產出少量秋牡丹。

茶葉作為農產品,具體風味表現要「看天吃飯」。

不同季節的溫度、光照強弱、日照時長、乾濕度等,對茶樹的生長積累影響很大。

春茶季相對而言,清明之前整體氣溫偏低,茶樹枝梢持嫩性更強,採下來的白毫銀針、明前白牡丹等,原料更顯細嫩。

論風味表現,花香、毫香清雅,茶味更鮮爽淳和,茶氨酸含量充足。

過了清明,進入暮春,此時產出來的白茶,更多一分甜美清揚。

以春壽眉為例,擁有典型的草藥香、明媚花香,茶味醇,不失春茶的清鮮本色。

秋茶季,天高氣爽,風輕雲淡。

從白露到秋分,再慢慢過渡到寒露,山間氣溫不斷下降。

但早期明媚和暖的秋陽,能讓秋白茶普遍擁有特色甜花香。

茶樹通過高效光合作用,在秋茶梗葉內部積累更充足的可溶性糖、膠質物,讓泡出來的茶湯更醇更飽滿。

進入深秋之後,秋白茶產量下降,但此時產出來的少量深秋白茶,茶湯多添了一分清冽,竹葉香清幽,花香清雅,別有風韻。

四、新白茶、陳白茶、老白茶。

哪怕是同一款白茶,在存放階段,茶味表現各異。

初出茅廬的新茶,存放未滿周年,滋味最是清鮮、爽口、花香毫香十足。

比如,2023一級白牡丹、2023一級春壽眉。

再放下去,存滿1-3年以內的白茶,是陳茶。

陳白茶,介於新茶老茶之間。

像紅樓夢裡介紹秦可卿,兼釵黛之美。

白茶陳茶既保留著新茶的清新,又初具老茶的甘醇,喝茶性價比很高。

比如,2021白毫銀針、2022秋分茶。

老白茶的界定,指存滿3年以上的白茶。

茶味甘醇,風韻成熟。

不論沖泡、煮茶、蒸茶,都能收穫不錯的茶味。

經過漫長歲月陳化,老白茶的茶味更溫和,大眾適宜。

五、特定節氣白茶。

節氣茶屬於特殊分類。

一年當中,有二十四節氣。

但不是每個節氣,都能採到節氣白茶。

通常,春茶季的代表節氣茶,包括清明白牡丹、穀雨春壽眉。

進入秋茶季,白露茶、秋分茶、寒露茶頗具代表性。

少數年份下,到了霜降還能採茶,能制出極少量的霜降茶。

節氣白茶的珍貴,體現在風味獨特。

並且,還不是年年都有。

比如,去年受到乾旱影響,作為秋白茶里的明星產品——白露茶缺席。

這讓不少連續集郵收藏白露茶的老茶客,在那一年裡斷了檔。

特定的氣候條件,能馥郁節氣白茶不一樣的魅力。

以白露茶為例,白露時節,山上的晝夜溫差大。

白天出太陽時,日光和暖,溫度尚高。

夜間起霧後,氣溫快速下降。

晴暖的秋陽有利於茶樹通過光合作用,積累下豐富的茶味物質。

夜間降溫後,茶樹因呼吸作用導致的消耗減少。

一增一減下,能造就白露茶不同尋常的魅力。

新茶剛拿到手,往往是甜花香明媚,一股乾燥秋日山林氣息,茶湯醇和飽滿,耐泡又爽口。

散茶存放四年、五年後,茶湯清醇,藥香與陳香初步浮現。

壓成餅後再儲存,高山白露餅有較高几率,能陳化出迷人的棗香!

六、頭采白茶。

頭採茶的概念,有些類似初產蛋。

同一年,同一片茶園,首批採摘下來的茶青鮮葉,制出來的成品,才能獲得「頭采」頭銜。

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白茶、秋白茶之間,頭采白茶出現在春季。

而在春白茶里,率先開採的,往往是白毫銀針。

所以,一般提到頭采白茶,默認是頭采銀針。

並沒有頭采牡丹王、頭采白牡丹、頭采壽眉等不倫不類的說法。

和其它白毫銀針相比,頭采銀針的外形略顯短、肥、萌。

早春時節,茶樹剛進入萌芽期,枝梢間的茶芽模樣,有大有小,並不勻稱。

但這是正常現象,茶葉又不是流水線製成的工業品,不可能做到全部橫平豎直,都長一個樣。

頭采銀針因為茶芽相對肥萌,民間也有米針的說法。

結合起來,即是頭采米針。

茶樹經過漫長冬日的休養生息後,來年開春首批爆發出來的茶芽,內在養分積累,不容小覷。

七、台地茶、有機茶、拋荒茶、荒野茶。

這四個概念在圈內很容易被人混淆,所以並在一起對比著講。

台地茶是一種種植方式。

指成片、大面積、有規模種植的茶園。

由人工種植,定期修剪與管理。

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白茶,大多出自台地茶園。

有機茶,指有機管理的茶園。

採用有機科學的方式增加土壤肥力,比如,灑上厚厚的羊糞、種上油菜花等豆科植物天然固氮。

用紫外線燈、捕蠅板等減少蟲害等。

通常,有機白茶會比普通白茶,茶香更靈動清雅,茶味更鮮更淳。

對普通茶客來說,區分真假有機茶的有效方式是看證書。

只有拿到有機證,並且年檢過關的,才是正兒八經的有機茶!

拋荒茶的前身是台地茶,隨後經過人為拋荒,不再干預。

停止修剪、除草等人工干預,讓茶樹逐步恢復自然天性。

雖然和台地茶比,停止修剪的拋荒茶,產量會下降,但好處是茶湯當中的野勁能得到體現。

荒野茶是野勁最強,茶湯勁道的白茶。

產自深山荒野,分布零散。

通過殘酷的物競天擇後,與雜草灌木競爭,穩當紮根後生長起來的荒野白茶樹產出來的白茶。

和拋荒茶比,荒野茶看不出任何人工種植痕跡,零零散散,不成規模。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30194189555d29fe36620c9bb70a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