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僅是大軍事家、政治家,還是大經濟家。在27年壯麗的治國過程中,他對於經濟發展的真知灼見,對至今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啟示。
且看看毛主席治國理政的精髓是什麼吧!
1965年6月,毛主席從井岡山回來後,在杭州聽取關於編制第三個五年計劃事宜的彙報。
在會上,毛主席講了一席很重要的話。
他說:
「工業布局不能太分散了。弄輕重的次序要違反一下,吃、穿、用每年略有增加就好。鋼的產量能達到1000萬噸就可以了。要根據客觀可能辦事,絕不能超過。按客觀可能,還要留有餘地。留有餘地要大,不要太小。要留有餘地在老百姓那裡,對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緊。這是個原則問題。」
對於「對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緊」這個問題,毛主席繼續說道:
「1959年3月鄭州會議本來是反『左』的,以後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結果搞到經濟上也反起右來了,把我也搞糊塗了。證明一個人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是常有的。總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要喪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災荒。計劃要考慮這三個因素。」
對於「第一是老百姓」,毛主席反覆說:
「訂計劃第一是老百姓,是我黨我軍的一貫宗旨。上個月我去了井岡山,井岡山精神說到底,第一還是老百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辦事,不是半心半意,假心假意。這是我黨我軍的宗旨,是井岡山精神的宗旨,也應該成為我們訂一切計劃的宗旨。」
老百姓第一,就是毛主席治國的精髓和良策。正是把老百姓置於一切計劃和工作的第一位,新中國才有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不斷提高,幹勁不斷加大。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治國錄:毛澤東與1949年後的中國》(全四冊)記述了毛主席從1949年起27年壯麗的治國曆程,還原出了一個真實的毛澤東,該書銷量已過百萬冊,為讀者喜愛的紅色歷史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