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 | 郭紅新:蒲城時間博物館 探秘「北京時間」背後的故事

2023-07-22     渭南文壇

原標題:渭南文壇 | 郭紅新:蒲城時間博物館 探秘「北京時間」背後的故事

渭南文壇 | 郭紅新:蒲城時間博物館 探秘「北京時間」背後的故事

蒲城時間博物館

探秘「北京時間」背後的故事

作者 郭紅新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靜靜地坐在那裡,無干擾,無憂慮,無顧忌,一頁一頁翻看古今圖書,愜意,舒暢,任憑時光從閱讀中悄然流失……

時間,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運動、變化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度量。

時間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大到國家的運轉、小到人們的 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時間這個參數

子時、丑時、寅時……以十二生肖將晝夜等時劃分,這是古時人們的計時法。而今人們關注的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的「北京時間從哪兒來?時間又是如何發射?它的頻率發射地在哪裡?

帶著種種疑慮,頭頂炎炎烈日,我和丁少午先生一行數人驅車來到蒲城,探訪深藏在金枳山東側即將對外開放的蒲城時間博物館

仲夏六月,關中大地,風吹麥浪,夏收正酣。一片片金黃的麥田波浪翻滾,一台台收割機田間穿梭……

蒲城時間博物館位於國家授時中心蒲城短波授時台舊址。據博物館的負責人介紹,時間博物館集合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和科技成果,博物館分為四個展館,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時間的演變。

第一展館,通過人類發明的石器、青銅器、陶器等物品,讓人類起源和文明發展歷程得以呈現;第二展館,主要介紹古代天文學和曆法,展示了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的運行規律以及中國古代曆法的演變;第三展館,是機械鐘、古鐘模型等機械裝置以及天文望遠鏡模型等天文儀器的展示,讓觀眾了解時間計量的原理;第四展館,現代金屬鐘錶和電子鐘錶等現代時間計量器具,展現時鐘的演變和科技的進步。

參觀中了解到,為滿足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的需要,1966年國防科委批准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在蒲城縣籌建授時台,是國家第一代短波授時部, 是我國唯一的標準時間授時中心,代號為「326工程」。

1970年授時台基本建成,同年12月經國家批准試播。電台呼號為「BPM」,發播頻率為2.5MHz、5.0MHz、10.0MHz、15.0MHz。

北京時間便從這裡發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1993年,授時中心從山洞裡搬到地面上。1998年12月,山下的新短波授時台建成後,老短波授時台完成了歷史使命停止使用。

1970年至1998年,28年間國家授時中心蒲城授時台舊址曾為國家國防試驗空間技術測繪地震交通通信氣象地質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時服務。特別是為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和遠程運載火箭試驗提供了高精度授時保障,為國家星箭發射和戰略武器試驗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時間頻率信號。

國家授時中心蒲城短波授時台這一國之重器,為國而生,向時而立。授時台舊址,2008年9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1月被工信部認定為「 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2020年12月被陝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 陝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蒲城時間博物館身軀潛藏著一組龐大的地上建築群和地下迷宮。短波授時台第一期建設的洞內機房(石英鐘鍾房、發電機室、配電室、蓄水庫、電子管室、維修室)和洞外機房,以及第二期建設的發射大廳、發播信號監控室(原子鐘室)、天線交換開關大廳、辦公區和生活區至今保存完整。

蒲城時間博物館展陳的每件設備,凝聚了20世紀60年代我國許多科研院所科學家的智慧和勞動,已成為「淡泊名利、甘於清貧、無私奉獻、科技報國」科學精神的載體。

如今這裡雖已布滿歷史的滄桑但依然能從這些厚重的鋼板和龐大的發播裝置中感知到時間的痕跡;有一群時間守護者,他們在意氣風發的年紀便遠離都市,憑藉滿腔熱血與十足的幹勁,硬是在一個山洞裡「挖出」了我國第一個短波授時系統,並用畢生的心血書寫屬於「時間的傳奇」;這裡運載著我國最早的大科學裝置之一——長短波授時系統,是我國標準時間——「北京時間」生產、保持、發播的地方, 被錢學森譽為中國的一面大鐘」;這群守護者是這一座座高大的機房、一排排塵封的設備的孕育者、締造者, 傾盡全力擔當時間的守護者」。

建成的蒲城時間博物館以時間為主題,以科普教育、愛國教育為主線,以拓展體驗為載體,為世人揭開北京時間的神秘面紗,宣傳和弘揚老「326人」的「西遷精神」和了解新中國時間工作及電子工業發展歷程的窗口,對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郭紅新,陝西渭南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編劇協會、陝西省傳記文學學會會員,中創文網全媒體駐陝西省首席代表作家,三級編劇中級職稱。《渭南文壇》特約作者。

主要作品:編著長篇報告文學集《人文朱吉榮》,短篇報告文學集《吉星榮耀》《傾聽花開的聲音》,創作長篇報告文學《晚霞紅似火》《吉榮歲月》;作品在《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中國社會報》《陝西工人報》《華人英才》《華山文學》《西嶽》《中國作家網》《中國日報中文網》《西北建設網》等雜誌報刊上發表。創作影視劇本100餘部,4集校園青春勵志劇《磨礪》、10集電視連續劇《毛主席與李銀橋》、20集《校里校外》系列普法欄目劇。

編輯簡介】閔盼龍,2012年至2015年就職《渭南日報》。現為《渭南青年網》總監、首席攝影。渭南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第二屆渭南好青年。臨渭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渭南市雷鋒車隊志願者協會秘書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578e9e28e570ab017c5c06f335a0a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