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鴨脖」引起的大風波,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2023-06-12     單仁行

原標題:一個「鴨脖」引起的大風波,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01

如果有一個用戶向企業投訴,說我用你們家產品出了問題,我向媒體曝光你,我要捅到網際網路上。

請問這個時候,企業該怎麼辦呢?

是低頭承認自己有錯,還是跟用戶好好掰扯一下,到底誰有錯?

這個答案看起來很好做選擇,但其實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有些企業和組織做不好公關。

就像江西某個學校食堂最近沸沸揚揚的食品安全問題,一通「指鼠為鴨」的公關操作下,看上去輿論都要消退了,結果在周末,江西方面突然發布通報說:

針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6·1」食品安全事件,江西省成立由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國資委、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下一步,聯合調查組將及時向社會公布有關調查處理情況。

不管它是「鴨脖」還是「鼠頭」,一個企業自身就能解決的公關危機,再不濟一個市場監管分局出面也能解決的問題,最後竟然能調集多個省級部門出面聯合調查。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為什麼我們一些企業和組織就是做不好公關呢?

02

本質上來說,這種規格的調查已經不是調查食品安全問題了,而是在挽回公信力的一種嘗試。

在事件剛曝出來的時候,在圖片清晰顯示為「某種哺乳動物特徵「的情況下,學校沒站出來道歉整改,而是讓學生改口說是「鴨脖」,充當水軍。

監管機構的公職人員也只是對學校提供的樣本進行調查,然後大言不慚聲稱看見的圖片就是「鴨脖」。

這種做法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為了確保食堂能夠穩定經營,不損害學校的聲譽。

但是,「指鼠為鴨」的操作引發了全民的討論,各種抽象和用戶自發的二次創作充斥網際網路,十二生肖都改成了鴨脖在先。

緊接著,又有學生在學校食堂里吃出了異物,在媒體調查的學生反應中,各種各種的問題頻繁出現,到這,輿論一片譁然。

在這種局面下,當初煞費苦心的危機公關,不僅成了企業死不認錯,還耗掉了政府公信力的拙劣表演。

我們想一想,對企業和組織來說,公關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解決問題嗎?

不是,我們今天很多企業接受的公關教育,還停留在比較久遠的年代,總結起來就是「你問你的,我說我的,移花接木,借花獻佛」。

什麼意思呢?

如果別人問你產品為什麼會出問題?

你應該面帶微笑的回答:「我們一直致力於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我們今年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多少,我相信我們的產品質量一定會不斷提高,我們始終堅持把消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果對方還要糾纏,還要問你到底怎麼解決。

你應該充滿自信的回答:「我們耕耘了市場多少年,服務了多少客戶,賣了多少產品,我們已經針對這個極小機率的事件,聯合多個部門進行改進,新的產品在下個月就能和大家見面,我們可以共同期待。」

這就是過去公關的方法,基本上沒什麼代價,但收益卻很大。

因為過去網際網路沒那麼發達,溝通都是單向的,不真誠是有好處的,零散的情緒是沒辦法集中去傳播,糊弄反而更能解決問題。

但是,今天我們發現不一樣了,網際網路傳播信息的速度和密度太快了,民眾的情緒可以被匯聚起來,然後被點燃引爆,成為一股洪流沖向企業。

在這樣的情況下,公關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新的內涵。

03

今天,公關該具備的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公關本質上來說,就是組織通過各種渠道上的對話,與公眾建立理解和認同。

怎麼說呢?

「公眾」這個詞體現了企業目前的生存環境。

我們不是面對某一類用戶,某一個群體,而是面對廣大的用戶,這中間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沒買過你的產品,不了解你的企業。

公關最重要的是就是與這些公眾去對話。

一方面是建立發聲渠道,或者是藉助於第三方背書獲取信任,讓不了解你的人逐漸認識你。熟悉你。

這是與企業品牌和營銷掛鉤的,也是定位之父里斯所說的那句著名的話,公關要比廣告更重要。

因為廣告本身缺乏可信度,會讓消費者產生懷疑心理,但公關通過媒體的宣傳,利用事件的新聞性,更容易在人們心中產生不可磨滅的印象和記憶。

這其實是公關最重要的職責,因為危機偶爾才出現,你總不能處理完一個危機,剩下就沒事幹了吧。

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危機輿情處理機制。

在視播時代當中,企業會出現各種各樣預料不到的輿論危機,我們對於處理複雜情況的能力和認識要提升,起碼你得會上網,知道有哪些平台。

這裡有一點我想提一下,面對危機,公眾確實需要看到企業的誠意,看到你為錯誤付出的代價。

但也正是因為公眾是簡單的,他們匯聚成群體後,就是情緒主導的「烏合之眾」,他們只想要看到你的態度、行動,看到你低頭認錯。

做到這點,對公關不難,寫個道歉聲明有什麼難的?

但是,企業寫聲明,最難應對的不只是公眾的態度,還有各種利益相關方,比如股東、投資人、審核機構,上市公司的證券機構和政府。

特別是後者,因為它有能力讓你的業務戛然而止。

企業自己都沒搞清楚,然後公關把什麼錯誤都認了,那好,記錄在案,停業整頓吧,最後你有理都說不清。

所以,企業面對公眾,在危機中需要「有尊嚴地示弱」。

我們講過,輿論世界從來都不是現實世界的復刻,它遵循著一套跟現實世界相反的傳播學規則。

第一個是弱者強勢,你確實需要示弱,得到輿論的同情。

第二個是情感先行,大眾第一時間只會在意事件引發的情緒,而不想看你講什麼邏輯和道理。

所以,公關反應要快,但需要開動腦筋,一方面提前給事件定性一個不嚴重的性質,另一方面是馬上給於情緒上的反饋和回應,不一定就非要有什麼聲明。

表態自己很重視,一定會仔細思考,一定會給一個滿意的答覆,正面回應,不能逃避和對抗,因為今天的用戶都不是傻子,像「指鼠為鴨」就是單純把公眾當傻子,最後把事情鬧大。

你不能對抗公眾情緒,反而要及時提供情緒價值,但是具體怎麼處理,下回分解,一定是等我弄明白了再給具體的聲明,再給結果。

回應是情緒,是態度,聲明是給結果。

如果我們把聲明作為危機公關的必選項,這本身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不要高估聲明的作用,但要有態度,有方法,同時,也要更加注重日常品牌資產和聲譽的積累。

逐漸,我們就會發現,最好的公眾對話機會,其實正好藏在危機當中,企業知道如何用持續的對話來提升影響力和知名度。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ca4f8849a11d9ee30bfe7ec9c2c1c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