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戰還在繼續,A股失守3100點

2023-08-21     巴倫周刊

原標題:保衛戰還在繼續,A股失守3100點

市場信心恢復需要時間,監管部門會相機抉擇,政策層面不排除進一步加碼的可能性。

加快投資端改革、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優化完善交易機制……備受市場期待的活躍資本市場一攬子政策措施和後續計劃逐漸清晰。

8月18日,證監會提出加快投資端改革、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優化完善交易機制等六大舉措,重點涉及:研究適當延長A股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交易時間,更好滿足投資交易需求;研究制定資本市場投資端改革方案等。

對於近期市場熱點,證監會也作出回應——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平衡,合理把握IPO(首次公開募股)、再融資節奏,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現階段實行T+0交易的時機不成熟。

證監會最新發聲透露哪些政策信號?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財經》表示,一攬子政策措施內容非常廣,「如果能夠一一落實的話,對於活躍市場、提振信心應該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財經》,本次旨在助力資本市場活躍度提升的一攬子方案意義深遠,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閉環效應突出。

投資者高度關注,利好刺激下,市場是否能夠活躍起來?目前的震盪調整將延續到何時?短期布局和長期配置如何進行?

本周一(8月21日),大盤全天低開低走,三大指數均跌超1%,滬指跌破3100點。截至收盤,滬深兩市當日成交額6782億元。

「政策作用是需要逐步體現的,結合市場情況,不排除進一步再加碼的可能性。」李迅雷認為,市場信心恢復需要有個過程。

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師秦培景對《財經》表示,近期,A股市場中經濟、政策、情緒三重谷底再現。「政策積極信號已非常明確,政策舉措正不斷落實,需堅定信心;政策起效以及市場情緒的扭轉需要時間,需保持耐心。」

8月21日當天,多家公募、券商資管開啟「自購潮」。據《財經》不完全統計,已有15家基金公司、券商、券商資管發布自購公告。截至發稿前,機構已公告的自購金額合計已達9.5億元。

各方解讀政策「組合拳」

在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活躍資本市場之後,近一個月,監管層在陸續落實相關舉措。

證監會8月18日表示,政治局會議召開後,證監會成立專項工作組,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專門制定工作方案,確定了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一攬子政策措施。

光大證券認為,政策「組合拳」涉及六大方面。投資端在六大方面舉措中排序最靠前,基金市場或將現重大變革;融資端重點為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其中強化分紅、支持回購、推動「中特估」建設等舉措最值得關注;交易端重點在優化交易機制,未來交易時長或延長;市場機構方面,證券公司多項業務或將面臨調整;證監會對於香港市場的發展也有積極支持;加強跨部委協同也是一大亮點,重點關注中長期資金入市、資本市場稅收政策。

同時,證監會對近期市場關注度高的問題也給出明確答覆。關於IPO及再融資,證監會表示將會考慮二級市場承受能力;對於T+0交易,明確表明當前實行時機還不成熟;減免印花稅方面,證監會充分肯定其積極作用,但因沒有調整權限未作明確表態;關於大股東減持,證監會則表示會加強監管。

一攬子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地,證監會也重磅發聲回應市場關切,釋放了哪些政策信號?

秦培景認為,證監會推出的這些舉措全方位明確了改革方向,對於穩定市場預期、推動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此次定調標誌著資本市場改革進入新階段,改革重點從一級市場轉向二級市場,從融資端轉向投融資平衡發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首席國內策略分析師李求索認為,證監會推出的舉措覆蓋內容較廣,制度建設包括投資端、融資端和交易端,涉及市場包括A股、港股、債券、衍生品市場等,涵蓋較多中長期制度性改革,從加快投資端改革、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優化完善交易機制、激發市場機構活力、統籌提升股市活躍度、加強跨部委協同等多方面綜合施策,對於提振投資者信心具有積極的作用。

章俊表示,當前,國內總需求明顯不足,金融數據與經濟數據總體偏弱,此次一攬子政策措施亦是提升上市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公司經營狀況持續改善,有助於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大直接融資比重。長遠看,利於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不是一句口號,需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閉環。」章俊提到,上市公司是根本,是資本市場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則是近年來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

具體舉措上,他認為,政策亮點之一是降交易費用,這也是資本市場期待已久的(政策)。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對《財經》表示,針對扭轉預期、改善預期的政策目的,證監會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基本做到了「遠近結合」。 短期內,核心在於活躍人氣,提高流動性,吸引增量資金,促進市場價格企穩,而交易制度層面的舉措往往見效較快。

「除了降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等制度外,證監會還提出『降低證券交易經手費,同步降低證券公司佣金費率』。這一舉措類似於央行降准拓寬商業銀行讓利空間,是通過交易所讓渡收入,進而使得券商能夠降低佣金費率。通過此舉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者交易成本,促進短期市場活躍。」羅志恆稱。

長期看,投資端、融資端並舉,掃清長期資金入市制度障礙,改變基金短期化考核機制,提高上市公司投資吸引力仍然是政策重心。

對於IPO及再融資節奏的問題,李迅雷對《財經》表示「這是一個技術問題。我始終認為A股市場不是因為股票發行過多導致的低迷,關鍵還是要提高融資的質量。要在註冊制下提高新股的質量,對再融資要求提高。」

機構自購超9億元

在前述政策出台後,包括基金、券商等在內的機構開啟了一輪自購潮。

8月18日,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就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答記者問時提及,將引導公募基金管理人加大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力度。

8月21日上午,華夏基金率先發布了基金自購公告,將運用固有資金合計5000萬元投資旗下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

緊接著,易方達、嘉實、富國、匯添富、南方、招商、興證全球、廣發、中歐、華商等基金公司跟進發布自購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基金公司擬自購金額為5000萬元,只有稍晚發布的華商基金擬自購金額達到8000萬元。相比基金公司,部分券商的出手更加「闊綽」。上海國泰君安資管、中信證券、招商證券資管擬自購金額分別為2億元、1億元和2000萬元。截至發稿,機構已公告的自購金額合計達9.5億元。

以往自購潮中,過億元自購併不罕見。為什麼此次以5000萬元自購居多?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基金公司的固有資金並不寬裕,近兩年公司自購較多,目前也都套著。「基金公司固有資金其實非常重要,就像券商自營一樣,還要靠這個給公司員工發獎金。」

「周末的時候已經跟股東溝通過,自購不超過1億元,具體多少,我們也是看同業。」前述基金公司人士透露,一些頭部基金公司發布公告後,公司領導立即決定跟進自購5000萬元並發布公告。

加大權益類基金自購力度是投資端改革的重要環節。此外,相關措施還包括:放寬指數基金註冊條件,提高指數基金開發效率,鼓勵基金管理人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推進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全面落地,降低管理費率水平;引導頭部公募基金公司增加權益類基金髮行比例,促進公募基金總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勵約束機制,減少順周期共振;拓寬公募基金投資範圍和策略,放寬公募基金投資股票股指期權、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品種的投資限制等。

據浙商證券的研究,市場大幅波動之際,往往出現基金大幅自購。具體來看,2010年2月-3月、2011年4月、 2015年7月-8月、2018年12月、2020年2月等均出現過基金自購高峰。

2022年以來,也出現了三次基金自購潮,包括1月底和3月中旬。最近一次則出現在2022年10月中下旬,有超過27家公募基金及券商資管發布公告宣布出資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自購金額超過18億元。

信心恢復仍需時間

「政策底」更加明確,近期A股再陷調整之際,投資者高度關注,「市場底」還有多遠?政策連番送利好,將如何提振市場信心?短期調整是否提供布局機會?

8月21日,大盤全天低開低走,三大指數均跌超1%,滬指跌破3100點,滬深兩市成交額6782億元。

板塊方面,算力租賃、環保、燃氣等板塊漲幅居前,證券、醫藥商業、物流等板塊跌幅居前。A股市場總體上個股跌多漲少,兩市超3500隻個股下跌。

截至當天收盤,滬指跌1.24%,深成指跌1.32%,創業板指跌1.6%。

當日,8月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出爐。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顯示,1年期LPR為3.45%,上月為3.55%;5年期以上LPR為4.2%。

如何看待近期的A股再度調整?

李求索認為,近期A股延續調整,主要由內外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導致。但他也提到,「往後看,我們認為穩增長政策釋放的信號愈發積極」。

李求索分析稱,從近期資本市場情況來看,當前上市公司中報業績正處於披露高峰期,從上市公司基本面維度,已披露樣本上市公司整體業績增速較一季度持平略弱,但結合物價有望在三季度觸底回升,以及企業去庫存等因素的消退,下半年A股盈利增速有望好於上半年並轉為正增長。

同時,據Wind(萬得)統計,近期有超過40家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回購方案,回購增加通常被認為是企業及大股東向投資者傳遞的積極信號。

李求索稱,綜合來看,當前A股市場已計入較多偏審慎預期,隨著市場調整,估值、情緒和投資者行為進一步呈現出偏底部特徵,投資吸引力進一步增加。結合政策層面積極化解當前主要矛盾、企業盈利底部逐漸顯現。

「我們認為對於後續市場表現不必悲觀,A股當前位置機會大於風險。」李求索提到。

秦培景認為,近期,A股市場中經濟、政策、情緒三重谷底再現。不過,政策積極信號已非常明確,政策舉措正不斷落實,需堅定信心;政策起效以及市場情緒的扭轉需要時間,需保持耐心。

他同時建議,投資者擇機布局產業主題和政策主題。從產業主題來看,可圍繞地產、科技、能源資源三大產業積極布局。從政策主題來看,圍繞後續政府開支的增長,建議關注數字經濟主題(信創、信息安全等)和地方化債主題(包括環保、園林等政府應收款占比較高的行業)。

光大證券在研報中稱,具體的利好方向上,關注券商、「中特估」及白馬藍籌三條主線。其中,券商板塊有望迎來交易活躍及資本約束放寬雙重催化;對於「中特估」板塊,證監會明確提及推動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建設,研究限制破發或破凈企業融資,這意味著破發或破凈企業或將會有較強的市值管理動力,值得投資者關注;白馬藍籌股有望受益於中長期資金的引入。

「對於市場指數來說,我覺得不用過於擔心。A股總體處於價值投資區間,更多的還是結構性機會。」李迅雷表示。「同時要看清楚,全球經濟接近於高震盪低增速的階段,預期不能過高;其次,過去政策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現在在經濟下行過程中,要讓政策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是有難度的。市場信心恢復需要時間,監管部門也會相機抉擇,政策層面不排除進一步加碼的可能性。」

(《財經》實習生施嘉翔對此文亦有貢獻 )

文|周楠 郭楠 黃慧玲

編輯|楊秀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939763a9f45511ce0cbd15cc09ce9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