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暈車的人而言,乘車其實並不是那麼愉快的,實際上暈車也算是一種暫時性的「疾病」,學名叫做「暈動症」。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暈車的人,那麼在當下這個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時代,你將很有可能感受到暈車的體驗。
電動車比燃油車更容易暈車,這是大家一個普遍的感受,茶哥從小就不暈車,不管是大巴、麵包車還是五菱,長途跋涉加上翻山越嶺,都能夠呼呼大睡,但是這幾年茶哥卻經常受到暈車的折磨,就是因為純電車型。
其實從原理上來看,電動車天然就比燃油車更容易暈車,為什麼呢?不是說電動車的動力更加平順,無需變速箱介入的結構,動力輸出更加線性嗎?這當然沒錯,就好比高鐵同樣是電動力驅動,但從沒聽說過有誰會「暈高鐵」,但「暈電動車」的不在少數。
在我們的耳前庭有各種接收器,負責感知人體的位置、平衡和速度等信息,但是我們乘車、乘船時,實際上眼睛看到的畫面是相對平穩和靜止的,假如這時候車外有較為明顯的速度變化,就容易使大腦收到衝突的信號,從而產生頭暈、噁心甚至嘔吐的症狀。
所以純電車容易暈車就是跟其動力特性有關,我們常說純電車可以很快就獲得低速大扭矩,這就是說電動車的加速度要比燃油車大得多,而在城市行駛時,路況並沒有那麼良好,因此很多時候才剛剛加速起來,又需要剎車停下來,這裡產生的反向加速度也很大,那麼我們大腦接收到速度信息變化是很大幅度的。
另外,純電車型包括一些插混車型在EV模式下行駛時,它們的制動首先是進行動能回收,然後才是剎車系統介入,總體而言線性程度也不足。還有研究表明,純電車的電機運轉時,產生的低頻噪聲,要比燃油車發動機產生的高頻噪聲,讓容易使人產生眩暈感。
綜上,純電車的確更容易產生「暈動症」。
不僅如此,不少滴滴司機在高峰期時,駕駛風格都會比較激進,除了加塞超車以外,還會有許多急加速和急剎的操作,因為後排的乘客會更容易產生更嚴重的暈車反應。
那麼怎樣避免這種情況呢?假如你是開純電車的駕駛員,在制動時要更加輕柔,確保減速的線性,這樣能夠讓乘客更加舒適;假如我們是乘員,首先要避免看手機、電腦等行為,此外可以開窗看看外面的景色,讓眼睛接受一些外界信息,包括顛簸、急加速等,使大腦保持信息一致;假如你是打車的乘客,對於純電車的司機,可以儘量要求他開慢一些。
至於藥物方面的介入,對於每個人的效果不同,不過如果是長途出行,茶哥還是建議備上一些,以防萬一。
車企方面其實也有不少品牌注意到了這類問題,也有一些品牌作出了相關的努力,通過動力系統的智能管理、底盤系統的優化以及整車NVH的調整,讓電動車也不容易暈車,比如奧迪Q4 e-tron、本田e:NP1、飛凡F7等等,都有這方面的賣點。
那麼大家覺得電動車暈車的問題,是否需要車企來介入解決?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