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富人的投資新熱點:私募市場

2023-11-12     巴倫周刊

原標題:美國富人的投資新熱點:私募市場

美國私募市場的表現優於標普500指數,但這一投資往往需要投資者更具耐心。

瑞銀旗下的特殊投資組合顧問事業群研究發現,富人對私募市場的熱情與日俱增。

據此,該機構建議其高凈值客戶將私募股權、私募信貸、房地產、結構型金融產品和對沖基金在投資組合中的占比從約16%提高至22%。

瑞銀CIO美洲辦公室的投資組合策略主管丹尼爾·斯坎薩羅伊(Daniel Scansaroli)表示,富人對私募市場興趣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永久基金——所謂的常青基金的激增,這類基金允許個人和機構立即將現金投資於私募市場,並提供了更低的投資門檻和更靈活的回籠資金的彈性。丹尼爾同時還負責前述瑞銀針對高凈值客戶和機構客戶的特殊投資組合顧問事業群。

他說:「對我們的客戶來說,投資私募市場的概念不是新鮮事。但由於許多私募投資人呼籲民主化,私募市場的可及性在過去幾年已經發生了改變。」

丹尼爾舉例指出,典型的私募股權投資門檻達25萬美元,而永久基金的投資門檻通常為2.5萬美元,這讓擁有1000萬美元的客戶更易參與投資。

丹尼爾表示,儘管高凈值的投資人樂於提高對私募市場的投資占比,但多數的配置仍落後於瑞銀事業群的建議水平。在理想的情況下,他們的資產總體配置應該是30%為私募市場(股票、債券及不動產)、30%為公共債券、40%為上市股票。

他援引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康橋匯世集團(Cambridge Associates)收集的經理人績效數據指出,即使將管理費用納入考慮,如上配置資產的投資人在過去十五年里取得的回報率,比傳統60/40投資組合的回報率高出1.4個百分點。

「我們相信,新型的60/40投資組合,即40%上市股票+30%上市債券+30%另類投資,將成為行業標杆。」丹尼爾說。

Penta最近與丹尼爾·斯坎薩羅伊討論了私募市場,以及哪些因素可能是富人投資者所考量的。

為什麼選擇私募市場?

私募市場的投資者通常需要保持耐心。上市股票或交易交易基金(ETF)可以在單日內買賣,投資人隨時能套現,但私募市場通常需要十年以上才能取得現金回報。不過,根據康橋匯世集團的數據,瑞銀認為耐心才能帶來回報,用市場術語來說,這被稱為「非流動性溢價」。

在 9 月份的私募市場活動報告中,該公司提供了一張圖表,顯示美國私募股權在三年、五年和十年的時間範圍內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類似的數據還顯示,在風險投資、信貸和房地產方面的私募投資也優於相關指標。

跟隨聰明錢

美國富人考慮增加對私募市場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學捐贈基金和大型的單一家族理財辦公室已經加碼了對另類投資的配置。

全美高效經營管理者協會(NACUBO)2022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大學捐贈基金的私募投資占比平均已接近40%,另外16.9%用於投資對沖基金,3.1%投入黃金等實體資產;整體來看另類投資占比達到60%。瑞銀《2023年全球家族辦公室報告》也指出,在受訪的230個、平均資產凈值22億美元的家族辦公室中,34%的資產都配置到了私募投資領域,7%用於投資對沖基金,3%投入實體資產;其中那些總部位於美國的家族辦公室投入更加迅猛,將47%的資產配置到了私募領域,10%投資於對沖基金。

除了在私募市場進行大量配置外,大學捐贈基金和家族辦公室在資產類別、管理經理和投資年份(基金開始投資的年份)等方面也非常多元化。

對於特殊投資組合顧問事業群的客戶,瑞銀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預測了在其市場假設下可能的回報率。這一測算基於耶魯大學2021年私募股權投資組合所開發的現金流與估值預測模型。

通過研究這些回報率和現金流表現,再結合個人未來的現金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瑞銀可以估算出投資組合中的私募配置占比應該有多少。

丹尼爾說:「從最終結果來看,我們相信大多數擁有數十年投資期限的客戶可以接受30%左右的另類投資配置比重。」

他表示,這30%又可大致分為15%的私募股權、10%的私募債券和5%的私有房產。在所有這些投資中,瑞銀通常建議客戶分散投資8至15隻基金,以避免資產過於集中於一隻基金或一名經理。

這類永久基金的出現創造出更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且更易於管理。然而,也存在一些劣勢。如私募股權基金往往會在準備收購一家企業時才會要求投資人出資,相較於此,永久基金則允許投資人立刻投資、也允許少部分投資人定期出清持股,為此永久基金必須撥備10%-20%的現金。丹尼爾表示,這可能會拖累投資組合的表現。

但對於資產規模不超過1000萬美元的客戶而言,永久基金的投資靈活性很有吸引力。丹尼爾說:「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已十分看好私募市場。而鑒於當前的市場動態,我們更加確信,投資者必須開始像大學捐贈基金那樣思考。」

文 |《巴倫周刊》撰稿人艾比·舒爾茨(Abby Schultz)

編輯|林一丹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英文版見2023年10月31日報道「The Super-Rich Look to Boost Allocations to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5790d22c4c95fded325c2d0acb90f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