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壇丨孟塬鎮溝李杜家的故事

2023-10-04     渭南文壇

原標題:渭南文壇丨孟塬鎮溝李杜家的故事

渭南文壇丨孟塬鎮溝李杜家的故事

孟塬鎮溝李杜家的故事

在華陰近百里方圓的地界上,百十年來廣為流傳著孟塬鎮溝李大財東家杜家良善濟人的故事。

溝李是華陰孟塬鎮的一個大村落,杜家是自明清以來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大財東家。杜家是怎麼起家的,沒有人能夠說清。相傳杜家的先祖,是朱元璋大將李文忠的部從。李文忠遇害後,為避難輾轉逃到陝西,最後落腳在溝壑縱橫、地勢偏僻的華陰孟塬鎮山跟前的溝李村。到上世紀初,溝李杜家成了孟塬鎮最大的地主,其土地之多,用老百姓的話來說,一個大大的孟塬鎮,有近一半的土地都是杜家的。

孟塬多是貧瘠的山地、坡地、塬地。一到荒旱之年,便會粒顆無收。很多貧苦農家,全憑土地收成謀生,遇到連年災害,便徹底無法生存了,只好變賣土地,延喘度日。杜家有錢,常救濟貧苦,與窮人不講價錢。於是,不少人便把土地或賣或佃,給了杜家。杜家得了土地,還得佃出去。佃給誰呢?其實土地都還在原主人的手裡。只是杜家出了筆救濟錢,名義成了土地的主。杜家從來不收租子,誰家愛繳就繳,不繳也從不過問。其實,也沒法過問,連誰佃了土地都沒詳細記帳,很多情況都說不清。

新中國成立後到土改前這段暫短的時間,國家以土地徵稅。杜家有孟塬近一半的土地,繳糧是一個巨額數字。杜家從來就不收租子,拿什麼繳?一時,幫杜家、替杜家繳糧,成了鎮上老百姓風傳的口信。於是,在政府征糧的那段日子裡,從鎮上到縣政府的條條路上,都有推車的、肩扛的、擔挑的替杜家繳糧的人流。在當時,那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在今日,那是話在老百姓口中的激動人心的史詩。

溝李杜家不收租,靠著老上輩傳下來的幾百畝的土地,長年僱傭著幾個夥計(長工)耕種著,以支持一大家子日常生活之用。

溝李杜家的賢善之舉,也是其老上輩一直傳下來的。溝李是個大村落,村西又是蒲峪水,因距縣城和大鎮子都很遙遠的緣故,方圓幾十里以溝李為中心自成集市。每逢集日,杜家便讓夥計燒一大鍋湯,夏天是綠豆湯,春秋是米湯,放在大路口供來往趕集人解渴解困。

杜家拴在門外的耕牛

杜家有不少騾馬牛大牲口,喂飽了拴大門外,長年如此,無償供貧苦家庭耕地拉磨之用。誰家有事要用牲口,不用打招呼,自牽自用,用完後也不要喂,拴回原處即可。

從上世紀初年到1949年前後這段時間,溝李杜家的傳人叫杜xx。人稱杜大掌柜的。其善德之舉,鄉人傳頌者甚多。據說有一年, 50多歲的杜大掌柜的,請了當地一個有名的風水先生,想給自己提前看好穴(墓)地。風水先生到家後,大掌柜的連日好吃好喝招待,閉口不提看風水的事。風水先生不好意思老吃白飯,推說自己還有其他事要辦,趕緊看好穴地好走人。大掌柜的說:「今兒天遲了,明個早上吃完飯,咱早早出去到地里看看。」第二天吃過早飯,大掌柜的陪風水先生剛走出城門,遠遠地看見路邊的一棵大柿樹上,有一群小孩在摘擔柿。大掌柜的不由分說,拉住風水先生的手就往回走。嘴裡連連說著:「今兒不看了,今兒不看了。」風水先生一頭霧水。大掌柜的笑著說:「回去說,回去說。」回到家裡,重新沏好茶,抽上煙。大掌柜的才慢悠悠地說道,路邊那棵大柿樹,是他杜家的樹,村上孩子平時惡作劇時都害怕他。遠遠地望見他就作鳥獸散。村裡大人不准孩子摘擔柿,一是怕危險,二是嫌糟蹋果子。如果他們再往前走,孩子們遠遠瞅著他了,必然驚慌失措,趕緊從樹上往下溜。萬一哪個孩子一閃失摔下來,有個三長兩短,就不好了。何況路旁就是溝,挺危險的。風水先生聽著笑了,不動聲色地喝了會兒茶,抽罷煙,便起身收拾東西要走。大掌柜的忙說:「咋走,穴地還沒看呢?」風水先生說:「平時常聽人說你杜家之德,還不以為然,今日算是親見了。你老人家埋哪裡都是好穴地,住哪裡都是好風水。」大掌柜的看攔不住,連忙取出如數酬金相謝。風水先生謝絕:「連地里都沒去,要什麼酬金?」大掌柜的說:「借你先生吉言,你已看了最好的風水。酬金當然得照付。」風水先生推辭不過,歡謝而去。

還有一年,快到年關了,孟塬鎮上有個小伙,家計無著,萬般無奈,於是鋌而走險,從放牛娃手裡偷走了杜家的一頭騾子。事情很快就敗露了。人們多以為這小伙吃了熊心豹子膽了,敢偷杜大財東家的騾子!這下得招大禍了。杜大掌柜的得信後,淡淡地對夥計說:「吆頭騾子,馱兩斗麥,兩斗包穀,把咱家的騾子贖回來吧。」夥計不解,認為不報官,不責罰賊人,已是輕饒人了!怎麼還要送糧食給賊人,說是把自家的騾子贖回來呢?杜大掌柜的說:「年底了,八成是老婆娃過不了年了,才做這事。給點吃的讓過個難關嘛!」言之所及,連一偷字都不出口,其仁德之心,可想而知。

風水先生與杜老先生看穴

溝李杜家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在這幾百年中,有幾大特點很為人注目:第一是從不結交官府。第二是只教誡子孫讀書識字明理義,卻從不教子孫博取功名。所以杜家幾百年中從沒有人做過什麼官,甚至連個舉人秀才的功名也沒有取得過。

還更有讓人稱奇的現象,就是杜家的祖墳從不封口。先輩過世棺木下葬後,墓口一直開著。柏樹合抱、基冢端嚴的杜家祖墳是一大景致。年長的人說,他們幼時玩耍,常去杜家墓地里,進去圍著棺材捉迷藏。其實,這些都是杜家祖上切身經歷得到的大智慧。不結交官府,才不會招惹官禍;遠離功名,也就遠離禍患之源;不圖功名圖安然。大財東家,盜賊多貪念葬中財寶,時常有人圖不軌之心。先人墓葬就不封口,坦坦蕩蕩、明明白白告訴你,棺里只有故人,而無財寶。杜家能有明清以來,幾百年傳世不衰的歷史,其奧妙也多在這些代代相傳的處世智慧里。

至杜大掌柜的這代,杜家的情況有了很多變化。也許是威威赫赫的皇權的遠去,讓杜家放下了傳統的戒懼之心。大概是1922年,胡笠僧任陝軍新暫編二師師長,聞華陰杜家賢名,聘任杜大掌柜的三子杜蔭亭為軍需官,後改編為國民二軍,1924年10月隨馮玉祥進北京,杜蔭亭仍為軍需官。1924年至1925年間,胡笠僧任河南省督軍,杜蔭亭任河南省財政廳廳長。再後來,杜家的子孫多有參加革命工作的。

1951年土改後,地主家所有的土地都分歸農民所有。杜大掌柜的便把祖上積攢下來的財物交給政府。據民間傳說,杜家從祠堂里挖出6大瓮銅錢,拉了10多馬車捐獻給縣政府。政府獎勵了杜家一大筆錢。杜大掌柜的又用這筆錢,做了最後的一件大善事,為溝李村裡修了一座學校,這座學校一直沿用至今。

華陰孟塬鎮的溝李杜家,是華陰地方文化一朵耀眼的奇葩。它的產生和存在,對華陰人的道德教化作用,遠遠地超過那些高台上的所謂的高大形象。因為,對於華陰人來說,溝李杜家的善德賢舉,是耳濡目染的真實的存在。溝李杜家,是華陰文化的驕傲。

【作者簡介】

嚴富餘,1963年8月生,華陰市華山鎮王道一村人。大專學歷,中共黨員。就職於華陰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華陰市作家協會會員。愛好寫作,酷愛民俗文化。曾在《陝西宗教》《渭南日報》《華山風》等刊物及網站發表百餘篇文章。編輯出版《華陰民俗》一書。

王開印,1979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渭南市美協會員,華陰市美協副主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ec2eb3ae524aa9193cb160bf23054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