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如果有人問你世界前三的運動品牌都是哪些的話,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耐克、阿迪、安德瑪。
但到了現在,耐克阿迪的地位仍是無可動搖,第三名卻易了主。
來自加拿大的「黑馬」lululemon已經取代安德瑪,成為最受關注的第三大運動品牌,並繼續呈增長態勢。
2007年上市,至今已經突破全球30億美元銷售額大關,可能很多人沒聽說過這個品牌。
但是對於一線城市的中產階層來說,lululemon的瑜伽褲,跟戴森吹風機一樣,是一個人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標誌。
它的一條瑜伽褲,在中國的零售價在750至1000元之間,高出耐克一倍以上。
有意思的是,一家在1998年才創立的運動品牌,它是如何用21年的時間,就趕上了兩個老牌巨頭的腳步的?
這就要談到它三個與眾不同的做法:
第一個,不同於傳統運動品牌,lululemon選擇瑜伽運動來作為切入口,從創立伊始便瞄準女性消費者。
相較於其他健身運動,瑜伽是上世紀80年代才剛開始在美國流行,並且被接受。
當時的市場,在這一領域上還是空白的,並沒有什麼專業的瑜伽服品牌。
於是,看到機會的lululemon創始人,果斷賣掉了他運營了十幾年的一家公司,創立了現在的lululemon。
而接下來的20多年,隨著瑜伽產業快速增長,帶火了相關的服裝市場,lululemon也是借勢於此,快速流行壯大。
可以說,Lululemon的早期成功離不開「瑜伽」,就像Nike離不開「跑步」一樣。
第二個,與眾不同的產品。
lululemon一直將自己定義為科技公司,而非服裝公司。
創始人作為瑜伽愛好者,深知瑜伽愛好者的痛點,又熟悉服裝供應鏈。
所以他做出來的瑜伽褲不但吸汗,還能加強瑜伽運動的效果,讓女性的身材看上去曲線動人。
第三個,早在20年前,它就已經玩起了現在很火的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這個名詞,近2年才被提出來,但是這種思維方式早就有了,只不過是不同時代連接私域流量的介質不同罷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前幾年去餐廳吃飯的時候,會被服務員引導關注公眾號。
遇到餐廳做活動,信息就通過微信這個介質發給你,打開率高,復購率就高。
所以,私域流量的落腳點,其實是「人」。
所有的動作就是為了「吸納留住更多的人」,最終達到「讓這些人都產生長期重複性購買「,形成一個強關係鏈的客戶群。
那lululemon是怎麼做私域流量的呢?它分成了兩個私域流量。
一個是專家型私域流量。
lululemon早期把自己店就開在瑜伽訓練室,跟教練合作,贊助社區瑜伽課,並把營銷費投給瑜伽教練,提供免費的服裝。
而瑜伽老師作為小眾市場的意見領袖,由於受到品牌的利益驅動,就會不斷地給學員推薦lululemon的衣服。
另一個則是消費者私域流量。
lululemon會通過瑜伽和健身活動,去影響更多的潛在消費者。
比如它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大型瑜伽集體活動,還有很多類似「女性職場解壓、防乳腺癌」等相關支持女性的活動。
只不過,比起lululemon是怎樣快速成長的,我更想知道,其他企業能不能複製lululemon在運營私域流量上的做法?
過去大家做品牌營銷、運營,更多的是追求流量到轉化。
但隨著廣告經費開始變得有限,傳統營銷方式的獲客成本變得越來越貴,「私域流量」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出來。
只不過,現在有很多企業在完全不知道私域流量是什麼的情況下,就火急火燎地去做了,那自然是沒有效果的。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私域流量能讓你節省流量成本,獲得穩定客戶。
但相應的你也得把之前沒做好的內容、服務、用戶關係做得更好更精細。
那麼,企業如何避開運營私域流量的雷區呢?這裡有幾個小建議給到你。
首先,企業做私域流量,不代表要立馬代替掉付費的公域流量。
私域流量這個模式並不新穎,只是一個新名詞。
它的本質玩法,已經有很多人在用了,比如理髮店的會員、酒店的高級VIP、甚至是很多小區賣菜小販的客戶思維,都稱得上是私域流量。
私域和公域流量就像是線上跟線下的協同關係,通過一些老的模式更快的獲得流量,進而私有化運營。
其次,我們需要主動去尋找那些忠誠度高,樂意參與的客戶,讓他們成為企業的KOC(關鍵意見顧客)。
大家都知道,KOL是關鍵意見領袖,在某一領域擁有很大的流量和話語權。
但KOL畢竟是又少又貴,在用戶轉化上,未必有KOC的效果好。
KOC本身就脫胎自普通用戶,用一個普通用戶的身份來為企業做傳播,會顯得更真實。
而且KOC本來就是用戶池裡的一員,通過與其他人的緊密聯繫,更能影響用戶決策。
最後,私域流量是一種低成本的營銷方式,但低成本不等於沒成本。
從獲客到沉澱到激活,企業至少要更加做好吸粉、優質內容供給及精細化用戶運營三個工作。
企業要做就該有要做的決心,至少內容創作和運營團隊上需要有專人去做。
需要注意的是,私域流量池的建立,會比過去一次性轉化的營銷更費人力,而且短期內企業需要接受時間成本和資源成本的投入。
如果沒有穩定優質的內容供給,是根本無法留住用戶的。
而想要實現反覆轉化、自發傳播、口碑推薦這些個美好願望,關鍵還是在你的服務和產品質量,好產品自己會說話。
說到底,私域流量是與用戶長期關係的培養,它就像是你的個人 「人脈」 經營。
人脈的積累不是靠學就能學來的,需要你長期去經營、摸索、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