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院設網癮門診,1天僅4人挂號全沒病,沉迷遊戲是否要就醫?

2019-10-10   排頭觀察

繼楊永信網絡成癮戒治中心使用電擊治療所謂的網癮少年之後,在今年9月底,北京安定醫院又針對"遊戲成癮"這個剛被《國際疾病分類》認定為精神疾病的病情,開設了網絡成癮專病問診,但相關院方人士卻表示,真正符合遊戲成癮標準的患者,數量其實極少。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數字時代悄然來臨,而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又使得網際網路逐漸融入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並且越發成為了人們生活當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淘寶、美團、攜程、滴滴,衣食住行四大方面全部都有了具有針對性並且較為成熟的app與之對應。而這一變化之迅速,迅速到許多家長輩的人無法接受。因此,無法接受的家長與完全接受的孩子之間便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年輕一代早已習慣利用網絡來幫助解決包括社交、娛樂等在內絕大部分生活的需求,但這並不能判斷孩子擁有某種程度上的"網絡成癮",或者是"遊戲成癮"。因為,如果要被診斷出患有這樣的疾病,首先就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那麼就是非正常地使用網絡或者遊戲,並且影響到了日常生活。但家長們卻不以為然,認為只要天天拿著手機不放的,就是遊戲成癮,手機成癮。

其實,正是這樣的否定、限制、干涉會增加孩子網絡成癮的風險,在文章《青少年網絡成癮研究的現狀》中就寫到家庭環境因素是網絡成癮問題的病因之一,父母的關愛、理解能減少孩子網絡成癮的可能性而相反,則會增加。

並且,遊戲一直都是人類的天性,遊戲也是人類文化的首要因素。荷蘭學者胡衣青加就認為人是遊戲者,遊戲先於人類和人類文化而存在。正是他,開創了遊戲研究的兩個重要學術傳統。因此,遊戲本身並不可怕,網絡遊戲也是。遊戲能夠使人心情愉悅,得到放鬆,這是從其他很多活動當中得不到的體驗。

雖然遊戲成癮被國際承認為一種精神疾病,但是也不因該被錯誤地妖魔化。否則就會出現更多的"腦醒電休克治療",更多的"楊永信"。

正如網絡成癮專科門診開診當日的就診數據,整整一天下來共有4個病人前來挂號,但無一被確診為"遊戲成癮",可以看出,普通人對於"網癮"理解與醫學上的定義差距巨大,而這個事情的發病率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高。

網絡賭博成癮,遊戲成癮,手機成癮,等等具體現象都需要拆分來看,通俗一點理解,學術上對於遊戲成癮的概念,至少滿足三個條件,其一是無法控制性,其二是優先選擇行,其三是負向損害性,當非正常使用且影響到了日常生活,這可能才涉及到病和治療方面。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人性化,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於自身的神內在情況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與重視,正因如此,才會有更多的心理與精神疾病被定義,被發現,但這不是把遊戲成癮或者其他新疾病過分誇大或者對其恐懼萬分的理由。此外,治療所謂的"網癮",醫院只是無奈之策,最好的治療環境還是在家庭,面對一個疑似有網癮傾向的孩子,如果父母過分拒絕、否認和干涉、強制的話,可能會變向增加成癮的風險,所以父母的溫暖理解,才是最好的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