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大升級,美國「趁火打劫」燃氣價格一漲再漲,法國財長咆哮式質疑與美「友誼」,呼籲不能讓美國主導能源市場。
據「觀察者網」消息,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在日前也開始對美國能源企業趁機在歐洲國家身上賺取暴利表達了不滿。勒梅爾對此非常氣憤,以至於法國媒體將他的這番言論稱之為「勒梅爾咆哮」。
勒梅爾在法國國民議會上表示,作為法國的盟友,美國人不應該在法國人身上賺取4倍的利潤。美國的這種做法,他無法接受。因為如果任憑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歐洲的天然氣甚至所有的能源市場終將被美國公司所全部掌控。美國人不該趁俄烏戰爭的機會圖謀控制歐洲能源市場。
勒梅爾並不是第一個對美國發出反對聲音的法國領導人,前不久馬克龍在歐洲峰會上也發出了類似的聲音。馬克龍直接對美國和挪威等能源供應國喊話,稱其在自己盟友的身上賺取暴利,這絕對不是「友情的真諦」。
俄烏戰爭爆發之後,長期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洲陷入了危機之中,由於緊跟美國對俄羅斯發起了嚴厲的經濟制裁,俄羅斯向歐洲的供氣逐步減少,目前接近完全中斷。為了彌補天然氣缺口,歐洲國家不得不重新尋找供應商,美國就成了最大的替代者。當然,也可以說美國對這一天期待已久。
很早之前,美國就對歐洲大量進口俄然氣持堅決反對態度,因為美國也出口天然氣。但是美國的天然氣價格高,加上是跨洋運輸的液化天然氣,加工和運輸成本更高售價也更高。另外,歐洲國家還需要為儲存液化氣建設大量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直接通過管道輸送過來的俄羅斯天然氣,既便宜又方便,物美價廉,歐洲人當然會將其作為首選。
為此,默克爾當年可是頂著巨大壓力與普京一起推進了北溪2號輸氣管道。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還沒正式啟用,這條管道就出了事故。
俄羅斯的天然氣減少對歐洲出口之後,美國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美國並不只滿足於市場份額的大幅增加,於是不斷地提高售價。據統計,目前美國出口到歐洲的天然氣售價已經較於最初漲了4倍。
這對於處於高通貨膨脹中的歐洲來說是難以承受的。而當北溪管道被炸之後,美國單方面提價更是有恃無恐,抓的就是歐洲人別無選擇。儘管德國政府是美國的擁躉,但是他們現在也有些力不能支了,畢竟此前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非常高。
德國政府官員也表達了對美國企業賺取暴利的不滿,有德國議員在國會大發雷霆,他們估算現在一艘美國LNG運輸船在歐洲就能賺取2億歐元的暴利。德國、法國這樣的國家都已經快受不了了,其他歐洲國家只能更加困難。
在歐洲峰會上,大多數國家提出了一個方案,即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設定天然氣進口價格上限,低於這個標準的天然氣才可以進入歐洲。這原本是一個團結起來,要求供應商降價的好建議,但是最終卻因為德國、荷蘭等國的反對而未能達成。
可見,歐洲內部的分歧依舊非常嚴重。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即便大家都覺得美國賺得太多,也難以在要求美國降價這件事情上統一戰線。
勒梅爾的擔憂不無道理,美國可能不僅僅只想趁機會賺取暴利。不難發現,在「美霸權」遠不及從前有影響力的背景下,藉機掌控歐洲能源的話語權於其而言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把歐洲變成他們長期的利潤來源,同時把俄羅斯天然氣的出口永遠切斷,一舉兩得!
不過有一說一,美國的美夢未必能成真,因為「多極化世界」才是世界發展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