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一天不見有效緩和跡象,歐洲能源危機問題便只能加劇。只是不曾想如此局面下,反倒是讓印度「躺著賺」,新增了坐地開價的籌碼,一邊與美積極接觸,一邊又頻頻對俄羅斯使絆子,使得局勢越發複雜化。
據「觀察者網」援引《印度時報》消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高等法院在日前毫無徵兆地,對一艘俄羅斯軍火船進行了扣押,而船上載有的正是俄羅斯準備向印度海軍交付的武器裝備。
雖然原因該法院給出的原因僅僅只是,受於愛沙尼亞燃料公司方律師委託向法院提起的訴訟,依規就該船未支付1870萬盧比燃油費一事做出的決定,而且法院還特意為印度海軍開了「綠燈」允許在扣押期間卸載貨物,但消息一出仍有大量輿論認為,這是印度為了配合美國的制裁令又一次「故意」給俄羅斯使絆子。
據悉,船隻目前被扣押在印度科欽港,俄羅斯方面在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就做出表態,要求印度方面「必須無條件」保證船上人員安全,早日結束扣押狀態,並就此給出解釋。
自俄烏衝突爆發之初,美西方就開始對俄高舉制裁大棒,其中要求盟友國限制對俄能源的進口的方案,就是想要從根本上掐住俄羅斯的經濟命脈。可問題是,無論美國如何施壓,終有國家不願意加入裁俄陣營,例如印度。
但也不難發現的是,縱然印度始終沒有就美國再三提出的「選邊站」做出抉擇,並且至今仍在繼續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美國也沒有像對待其他國家那樣對待印度。相反的,美國還在這期間不斷加強與印度之間的聯繫。
在此前拜登借亞洲行在日本東京啟動「印太印太繁榮經濟框架(IPEF)」,而莫迪政府唯恐出席儀式會被認為是「為了抗衡中國」時,美方可是寧可自己率先退一步,直接修改了「IPEF」官方聲明降低印方的顧慮,也希望莫迪能夠出席。因為印度一直都在美國炮製新裁俄法案的突破口名單上。所以「恃寵而驕」的印度才會一直徘徊於美俄能夠為自己帶來的利益上,久久拿不定主意。
雖然現狀說到底就和周瑜打黃蓋一樣,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印度一直搖擺不定的態度確實讓整個局勢越來越往複雜化方向發展了。為此美國也只得換著招繼續圍堵俄羅斯。
據「觀察者網」援引路透社消息,在多次無法說服印度不再購買俄石油的情況下,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已經在考慮為俄羅斯石油價格設置上限,而印度被她認為是完成這項目標的關鍵所在。
依照耶倫透露的,她與印度方面就限制俄石油價格的討論「令人振奮」的態度來看,似乎就是擺明了告訴世界,印度已經對加入裁俄陣營有了積極想法,但據路透社所述,印度方面並未就俄石油價格上限作出任何承諾。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耶倫首次向他國提出對俄石油限價,甚至中國比印度更早收到耶倫發出的相關呼籲。可見為了進一步利用俄烏衝突,加大力度遏制俄羅斯,美國是抱了多大的「決心」。不然怎會在中美軍方正處於頻繁接觸時期,可美方又不想表現得過於「謙遜」的背景下,再度向中國釋放拉攏之意?
其實對於印度而言,如若選擇跟隨西方,在俄石油售價計劃上選擇了同意,單從能源進口上來看是絕對有利的。因為印度對俄石油進口的依賴性很高,這樣可以降低進口成本。而且俄羅斯迫於西方的制裁,經濟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很大機率是不會立馬拒絕向印度出口石油的。
至於其為何始終不肯做出抉擇,原因無外乎就是想要「坐地開價」,就看看哪邊能讓己方的利益更大化。而很耐人尋味的是,《日本經濟新聞》在這關鍵時刻,曝出了印度正在逐漸成為俄羅斯石油「洗油」中轉站的消息。歐洲國家或許早已用上了混有俄羅斯原油的「混合石油」。
如果消息屬實,想必印度可沒少在這之中賺錢。所以美國若真的還想拉攏印度,就只有開出更高的籌碼。可問題就在於,什麼籌碼能讓印度放棄從俄原油中賺錢呢?怕是美政府至今都還沒有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