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煲佐糖水,要唔要食一碗?
--咁急做乜,食完糖水先走啦!
--我煮咗糖水啊,大家黎食啊!
--你餓唔餓啊?我裝碗糖水比你啊。
(猜猜這是什麼意思?)
如果要給TVB電視劇里出現最多的食物投票,麵條第一,那麼糖水就是第二。港劇對糖水的愛,簡直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睏了累了餓了要吃阿媽牌糖水,給生氣的老婆認錯要買糖水,曖昧男女暗送秋波靠糖水,就連黑幫臥底老大去「講數」(談判)也要捎上糖水.....
糖水,是兩廣和港澳人喜愛的叫法。
正宗的廣東糖水,多是誕生於臨街老樓的一層商鋪,幾張板凳和摺疊桌、一把風扇、一個嘰嘰呀呀不間斷放著粵語泡沫劇的電視機,就是老廣們約定俗成的「老地方」。
糖水,夏季消暑之至尊,撫慰心靈之仙飲。
什麼雪糕,什麼奶茶,之於廣東人而言,既沒有身段,更沒有靈魂。
甜品?糖水?傻傻分不清?
第一次聽到糖水的北方人,興許會疑惑:糖水?難道就是糖加水?
--錯!
嶺南的糖水不是單純的水,而是多種食材熬制混合成的甜的食物。
有稀有稠、可飲可食,無論口感、滋味,其層次感、跨越度都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因此粵語裡一般叫「食糖水」而不會說「飲糖水」。
說起糖水在中國的歷史,應當是許久了,具體已無可考證,但起源說法有二。
一說是,晚唐時,商人為了招攬生意,將糖加入冰中來吸引買客。
其後愈演愈烈,到了宋代,什麼「砂糖冰雪冷元子」啊、「雪泡梅花酒」啊、「冰酪」啊……「甜冷食」變得越來越豐富。
詩人楊萬里還有「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的詩句來描述「冰酪」。
另一說是,糖水為古代皇室貴族的養生甜食,可以調和食氣,幫助消化。宋朝後流傳至民間,百姓也有了吃糖水的飲食習慣。
這個說法應該是現在最廣為流傳的。就拿古代宮廷劇《甄嬛傳》來說——湘蓮燕窩、馬蹄羹、百合蓮子湯、東阿阿膠桂圓羹、冰糖雪梨、酸梅湯、冰鎮蜜羹、綠豆百合湯、薏米甜羹、東阿阿膠燉燕窩、冰糖枇杷、紅棗湯、蓮葉露珠湯……每一集都換著花樣更新糖水的名目,把人饞到不行。
民國初年,糖水店在廣州興起,「甜蜜蜜」大行其道。桑蜜生蛋茶、綠豆沙、燉奶、奶糊、姜撞奶……此時正是廣式糖水的「黃金時期」。
廣東人喜歡食糖水是有原因的。
一是嶺南地處亞熱帶,氣候常年悶熱潮濕,容易令人食欲不振;二是這裡盛產甘蔗,糖資源極為豐富。
到了現在,糖水早已是廣東人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廣東人的夏天,有多甜?
在廣東,喝糖水是一件極具儀式感的事情。
春季燜雪梨,夏季煮馬蹄,秋季燉銀耳,冬季吃湯圓。
在吃食上一點兒都馬虎不得的廣東人,喝起糖水也有自己的一套,不僅有不時不食地「執念」。
還要佐以藥食同源的理論,正所謂「夏秋去暑燥,冬春防寒涼」嘛。海帶陳皮綠豆沙,就是夏季糖水的主角之一。
經泡發後膨脹的綠豆,與切成絲的廣陳皮一同入鍋,近一小時的文火熬煮。
豆皮開花出沙細糯,陳皮的馨香也已經滲入汁水,緊接著放入菱形切片的海帶,撒上幾顆老冰糖,出鍋。
綠豆沙軟爛綿密的口感,因為海帶的韌勁,質感也變得更加立體,多了一分絲滑細膩的嚼勁。
但要論綠豆沙的根正苗紅,無論如何都少不了幾棵臭草。臭草是一味草藥,有獨特香氣,和綠豆更能碰撞出與眾不同的口味火花。老廣說啦,「沒了臭草的綠豆沙,風味全無」。
有綠豆沙的存在,必然就少不了紅豆沙的出雙入對。同樣是浸泡熬煮出沙,年紀稍長的阿婆會在鍋中放入一枚瓷勺與紅豆「同甘共苦」,據說「修煉」中的紅豆在往返途中會被瓷勺「打磨」得更加細滑。
陳皮百合紅豆沙、紅豆圓子湯、蓮子紅豆羹、酒釀紅豆小圓子……無論紅豆如何更換搭檔,都是女性在一年四季里經久不變的心頭好。
另一位夏季糖水的C位,是削皮後雪白如玉的馬蹄(荸薺)。以搗碎的生馬蹄製成的糖水,統稱為「馬蹄爽」,口感就和名字一樣。
它也是眾多廣東夏季糖水的主要配料:
生馬蹄搭配冰糖水,就是夏季隨處可見的冰糖馬蹄爽,喝起來爽快清心;加入椰汁、玉米熬制,就是糖水鋪里常見的椰汁玉米馬蹄爽,不僅色彩動人,口感也更加躍動;與雪梨、銀耳同煮,搖身一變成為媽媽牌銀耳雪梨馬蹄爽,入口豐腴而絲滑無比,直擊靈魂深處。
要論廣東人善用的清涼藥膳小食品,龜苓膏必身先士卒。
作為年齡上千歲的糖水界「元老」,Q彈爽滑、沁人心脾的它,無論何時仍然在老廣的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一席。
此外,西米露也是糖水店裡點單率極高的一款。澱粉製成的小粒西米小巧精緻,冷藏後,放到糖水裡更是爽滑彈口。
在牛奶或椰奶里,無論是加入香芋、紫薯、紅豆、山楂、桂花,還是芒果、西瓜、西柚、榴槤、草莓、火龍果……都能得到不同的甜蜜風味。
盛夏,一碗熬好的糖水經過冰鎮,送入口中,一大勺冰爽清透襲來,讓人瞬間暑氣消散、神清氣爽.....
廣東人糖水,300多種!
遵循時令、講究食材配伍的廣東人,在祖代數輩的口授相傳中,將「熬糖水」一事研究發揮得淋漓盡致。
據不完全統計,廣東糖水的品種多達300多道,更別說各地各家還有不同風味上的差別。
不同的物產,增加了廣東糖水的豐富度。
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長久以來有養殖水牛的傳統,出產的水牛奶濃郁醇厚。在順德,最著名的糖水icon,就是大行全國各地的雙皮奶。
一勺雙皮奶入口,上層奶皮甘香、下層奶皮潤口,滿是清甜醇厚、濃郁嫩滑,帶點淡淡的水牛奶膻味,滿嘴留香。
雙皮奶可以單吃,也可以搭配紅豆、雞蛋、芒果、蓮子等一起食用,別有風味。
湛江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緊緊挨著大海,夏天的主角除了生猛海鮮,就是當地生產的番薯。番薯糖水是大部分廣東人的兒時回憶,又經典、又接地氣。
番薯(即紅薯)與片糖或冰糖加水熬煮,可以加入薑片或紅糖,以此去除番薯的清味和泥土味,也可驅寒,更顯糖水的清香。
自古以來就是製糖中心的潮汕地區,其糖水的風味更突顯「甜味」,因而也被稱為「潮汕甜湯」。
顧名思義,潮汕甜品用糖兇猛,若老廣糖水是清秀可人,潮汕糖水就是一劑猛料。
同樣是煮綠豆,潮汕人的工序就複雜得多:先把綠豆磨成兩瓣,清洗去皮後瀝干蒸熟備用;備一鍋白糖水,待糖剛剛化開,再加入調製好的薯粉漿,緩緩熬成晶瑩剔透的白糖糊,最後倒入蒸熟的綠豆,攪拌後上桌。
經過揉搓、過濾、數個小時熬制而成的「草粿」,有些形似龜苓膏,是潮汕夏日街頭的解暑小吃之一。
另外,嶺南地區品種繁多、產量豐富的水果遇上廣東人的糖水,更是描繪了一張水果系糖水圖鑑,芒果、椰汁、荔枝、柚子、木瓜……統統可以拿來入糖水!
一碗糖水,鄉愁的記憶!
當今社會,一家廣式甜品店並不難找。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隨便逛一家商場,或者更簡單,動動手指打開一個外賣App,就能吃到幾家賣廣式甜品的。但即便味道也還不賴,與家裡的糖水鋪相比,卻還是會感覺少了一點什麼。
每一個離家的廣東仔,回到家鄉,總要續上一碗當地的糖水。
那或是家人煲的,帶著「婆婆媽媽」的味道;或是來自那些吃慣了的街頭小鋪,是從兒時就習慣的配方。只要喝上一碗,身體就好像知道「回家了」。
廣東的每座城,對糖水的認識都不一般;而不同的城市都有,一些特殊的糖水品種。
今日話題:你喜歡廣東的哪款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