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的舊式報刊亭,我很想它

2022-07-28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正在消逝的舊式報刊亭,我很想它

再見了,報刊亭

「豆漿油條一張報的日子,或成追憶。」

「懷念報刊亭,就像懷念自己的青春時光。」

「小時候的零花錢,一大半都獻給了報刊亭。」‍

#01 Newsstand

報刊亭,也曾是大家的夢中情地

刷不完的信息,沖不完的浪,已經記不得上次讀紙質書是什麼時候了。曾經隨處可見的報刊亭,如今變成雜貨鋪,賣零食飲料成為報刊亭最後的救命稻草。

報刊亭,曾是放學後的第一站,每個月存起來的零花錢,就為了買最新一期的漫畫、雜誌。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潮人必買《可樂報》,追星女孩人手一本《Color》。

超多八卦的《舞台與銀幕》是師奶們的最愛,而羊晚、信息時報,則是阿爸阿爺們萬年不變的心頭好。

那些老老的報刊亭啊,就像慢慢走過的青春。

#02 Newsstand

從何時起,報刊亭難尋報紙

今年四月份,sam想買一份刊載了張國榮哥哥的羊城晚報,飛奔到一家小時候常去的報刊亭,但空手而歸了。阿叔說:「冇入甘多貨啦,日日都賣唔嗮。」

INGUANGZHOU

家人前兩天想買份曾比特做頭版的可樂報,sam跑了幾家報刊亭,別說可樂報了,連報紙都難尋蹤影。

報刊亭不知從何時起,化身街頭便利店,而報紙則只有薄薄幾份,成為報刊亭的配角。

「幫阿叔掃下個二維碼領下優惠券,D水可以便幾蚊入貨,掃完送翻支水俾你飲。」

「沒人買,入貨自然少了,什麼賺錢就賣什麼。」 報刊亭的各個地方被塞滿了雨傘、零食、玩具,老闆們最大限度地利用著每寸空間。

一位阿姨每天守著報刊亭,一做就是18年。

「以前生意好能賺七八千,現在月入兩千出頭。年紀大,很難轉業咯,做多幾年都要退休了。」

能省則省、不入過多的報紙…報刊亭老闆們都在找尋著各自的生計。

#03 Newsstand

報箱,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與報刊亭一起,被時代蒙上灰塵的,還有它們。

走進老城區的街巷,每家每戶門前都掛著一個報箱,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那是接受外界資訊的重要通道。

送報人,在那個遠去的年代,是很多人從事的職業。烈日暴曬,狂風暴雨,都不改他們每日的送報路線,天未亮便騎著單車,挨家挨戶投遞報紙。

「報紙晚了10分鐘,對以看報紙開始一天的人來說,你知道這是多麼嚴重的問題嗎?就因為報紙沒到,我現在都沒能上大號。」 —— FROM.《二十五,二十一》

以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訂份報紙,看完的報紙用紅色尼龍繩捆住,堆疊在雜物房,家庭地位日益「升高」。

對於知慳識儉的廣州人來說,看完的報紙用處多著去了,揉成一團用來擦玻璃,吃飯的時候,抽張出來墊餐桌…報紙曾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訂報的人越來越少,報箱更像是個過氣的裝飾品,落滿灰塵,無人問津。一個個報箱,是時代的烙印,也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04 Newsstand

新式報刊亭,無人問津?

與舊式報刊亭相比,走在街上看到更多的是新式報刊亭,它一半是自動販賣機,一半是借還書的區域,可以24小時借還圖書。

格子中有期刊雜誌、童書、國學經典等等,類別還是挺豐富的。還有個口子,大家可以把舊書投放進去進行捐贈。

新式報刊亭,顏值高、功能多,但卻少了一份人情味,好像也挺少人光顧的。

///

街上一座座報刊亭,是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多媒體時代,讓遠方的事物離我們近了,卻也讓原本近處的事物離我們更遠,甚至消亡了。

報刊亭變為「微型士多」,報紙成為「稀有品」。曾存在於街頭各處的舊式報刊亭,下一代人,還會知道它的模樣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