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數據,2019年,有接近4億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然而,這則數據背後,卻隱藏一個尷尬的事實,多達1億人其實在假裝健身,"自欺欺人"。
此前國家體育總局規劃,到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要達到4.35億,目前嘛,距離這個指標,還有一點點距離。不過,數字是數字,如何評估鍛鍊的質量,這個非常難說。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一樣,對於體育運動的傾向喜好也不同,所有很難去界定,所謂的"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具體量化成時間與強度,該是怎樣的區間值?
但至少從一個調查數據報道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較為準確,又非常扎心的事實,據《2019運動消費趨勢報告》公開數據測算,全國有將近1億人,在假裝健身!
據悉,我們常說的這個"假裝健身",簡答解釋就是買了運動裝備,卻很少運動,辦了健身卡,卻很少去鍛鍊,往往只是一個心理上的"自我欺騙",實際用於運動的耗時少之又少。
來自美國經濟學家Stefano Vigna的一項研究,統計美國波士頓三家健身房的會員,平均每月去健身房的次數為4.3次,要知道,這些"信誓旦旦"會員在接受調查問卷時,希望自己平均每月鍛鍊次數在9.5次,Stefano Vigna通過調查數據,毫不留情面地指出,60%的健身房會員,在入會後第二個月,就放棄了自己的塑形事業。
要知道,這還是崇尚運動的美國人,他們的健身熱情,也同樣停留在說說而已。至於中國人,運動、鍛鍊上的時間投資,或許更加可憐。
此前,有一個國內健身房大數據顯示,全國單店日均客流量233人次,單店月均客流量為7236人次,而月平均活躍用戶比例為7.44%,活躍用戶比例最高是東北區,最低的是西北區。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即便是辦了健身會員,能夠堅持長期鍛鍊的國人,數量占比也是極低的。
不可否認,我們目前的社會壓力很大,工作、學習和家庭,來自三個"維度"的負擔,壓榨了我們太多的空餘時間,正常上班族回到家之後,至少也是六、七點,拖著疲累的身軀,很難激發出運動的激情。再加上部分996工作模式的壓迫,更加無法騰出健身的時間,長此以往,本來辦卡時的豪言壯語,就會被現實碾壓的支離破碎。
當然,這些都是那些"假裝健身"之人的慣用藉口,沒有時間成為了不運動的"黃金搭檔"。
其實,運動真的不會占據我們太多時間,普遍認為,一周三次健身的人群,身體最為健康,健身效果體現的也是最好的,最關鍵的是,一周三次的頻率可以給我們的身體和肌肉足夠的休息時間。而且對於大部分健身初學者來說,老實做最普通的訓練,什麼花里胡哨的動作,對目前的自己或許根本沒有用。
同時,以科學的健身理論來說,最理想的是每次鍛鍊應該持續45分鐘,最多可達1小時,畢竟隨著時間的增加,我們的專注力會下降,而且訓練強度比訓練量更重要。而對於那些"假裝健身"的人,很多情況就是自己以為運動時間夠量了,訓練項目夠多了,於是就滿意地離開,實則事倍功半,效果極差。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健身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包括一些對抗性運動,足球、籃球、桌球、羽毛球都是很好的運動習慣,而對於一些身材弱小的女生,或者是上了年紀的中年人,戶外慢跑、或者大步行走,都是不錯的健身方式,運動從來不局限形式,只在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