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時間過得好像格外快,再有二十幾天就要立冬了,現在也屬於深秋時節了。提到深秋比較容易得的疾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基本都是一些流行性感冒等。我接下來要說的這種秋天特有的「疾病」,保證99%的人都沒聽說過。
自古逢秋悲寂寥
「悲秋綜合徵」大家聽說過嗎?知道這種「疾病」有哪些症狀嗎?
悲秋綜合徵,是指在秋天因景色蕭瑟而使人產生的淒涼、苦悶之感,甚至焦慮、抑鬱情緒。
為什麼會患上「悲秋綜合徵」呢?
換季是人們的身體對氣候最敏感的時候,鬱悶的心情也容易趁虛而入。秋天來臨,草葉飄零,容易讓人產生蕭瑟、淒涼之感,人體生物鐘也因不適應日照時間長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進而使得情緒與精神狀態受到影響,"心理亞健康"一觸即發,甚至出現焦慮、抑鬱,患上"悲秋綜合徵"。
調查顯示,約高達38%的抑鬱症患者,會在秋冬季抑鬱發作,秋季的自殺率也是全年中最高的。而至少15%的普通人群,也會在秋天有抑鬱情緒的體驗,這就是中國常說的"悲秋"。
情緒低落、憂傷、悲觀是悲秋綜合徵比較明顯的情緒表現,食慾和睡眠質量下降是身體上的直接表現。
哪些人比較容易患上「悲秋綜合徵」呢?
患上"悲秋病"的往往是一些平素對寒冷比較敏感的人群,常年在室內工作、體質較弱或極少參加體育鍛鍊的腦力勞動者,女性患者較多,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至50歲之間。
轉換季節容易導致人體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出現情緒和精神狀態的紊亂失常,而對氣溫敏感的人,對其他很多外在變化都比較情緒化和敏感,比如看到秋天的落葉,秋風蕭瑟景像,會產生負面情緒。
無論抑鬱情緒、抑鬱狀態、抑鬱症還是抑鬱性神經症等等,我們可以將他們看成是"心理感冒",在現代社會中有發病增高的趨勢,在環境改變、壓力增大、遭遇挫折等外因的作用下,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又不善於調整心態,不主動調整情緒,就常常容易出現抑鬱。
所以大家平時一定要注意心理調節,多保持樂觀情緒;
儘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攝取量,以增強耐力與意志力;
每天儘量爭取在晚上10點前入睡;要早睡早起;中午適當小睡10到20分鐘;
每天進行一些身體鍛鍊,比如慢跑、戶外散步、跳舞、游泳、練太極拳等;
最後,大家可以多交交朋友,有事沒事和朋友交交心說說心裡話,讓情緒得到及時紓解。
有健康管理需求的小夥伴可以私信或留言,專業的健康管理團隊為您和家人定製貫穿全生命周期的專屬健康管理方案。
寫文不易,希望大家可以點贊、收藏、留言支持一下。
我是GiHOME,你身邊的健康管家,關注我獲取更多健康生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