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海味配碳水,福建早餐最「奢華」。
這種「奢華」在於獨特,在於唯一,在於混搭,在於豐富,
歸根結底是福建人太會吃了!
福建人將「山海之味」統統做成了千變萬化的早餐。
豐富的早餐集合,總有一款適合你。
大清早,福建人便會化零為整,
從家向著街頭巷尾的早餐店聚攏。
魚片、蝦干、海蠣,海味在福建的清晨便是可嗅到的;
地瓜、芋頭、花生,
山味在福建人的早餐中也是可嘗到的。
沙縣手工燒麥和常見燒麥很不一樣,晶瑩剔透的。
扁食、花生湯、滿煎粿、三角糕等餐點也打破了山海的距離,
既連接了山珍海味與碳水,
也連接了居於各處的福建人。
辣椒……辣椒?!
福建人居然還在早餐里混搭辣椒?
米漿在沸油中迅速膨脹成圓球形,形似兩個舊式燈盞吻合一起,故稱「燈盞糕」。
夾在廣東、浙江,以及熱辣的江西之間,
一面是連綿的山,
一面是富饒的海,
福建在飲食上總給人一種,
「其他地方從沒見過」的神秘感。
光餅,在福建大部都有分布,各個地方的光餅也各具特色。
01
福州人的早餐,
吃出了福建的山海之味!
談到舌尖上的福建,
山海之間的風味總是離不開的話題。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
福州是最能象徵山海薈萃的城市之一!
閩東、閩北一帶,面與粉干齊飛,圖為閩清茶口粉干,耐嚼又頂飽。
一面是西部群山的甘甜,
一面是蔚藍東海的鮮美——
大米、紅薯是福州早餐的基調,
肉和海鮮就是喚醒福州人的密碼。
鍋邊糊(鼎邊糊、鼎邊垂等),
「山珍海味」和碳水完美結合的代表。
傳統的鍋邊糊以鮮甜的蜆子汁為湯底,
浸泡的大米磨成米漿,沿著鍋邊澆入。
鍋邊糊,就是大海的氣息。
滾燙的鍋壁迅速將米漿燙成米片,
米片翻進蜆子汁吸入第一層海味。
後加入的鮮蝦、魚乾、花蛤、蝦米賦予米片第二層海味,
香菇、白菜、芹菜則將山與海的鮮甜實現串聯。
鼎邊高手們向放蜆子湯的煮鍋周邊,攤上一碗磨好的米漿。
更妙的是,
已經薈萃山海滋味的鍋邊糊往往還是協伴而行。
福州人給鍋邊糊選擇的老搭檔,
還是海蠣餅、三角糕、芋粿這樣的煎炸之物。
一口海蠣餅,一口鍋邊糊,
就算不在海邊,
福州人在清晨也能輕鬆聞到大海的氣息。
海蠣餅,福建人的油炸碳水多了一口鮮!
三角糕和芋粿都是三角形,
但福州人分的明明白白。
前者以糯米為主要原材料而製成的三角形油炸碳水;
後者則以芋頭配上米漿或者麵粉,或蒸或炸。
當然,大米、糯米和芋頭還不足以構成福建早餐的碳水世界。
在福建人的心中能供晨霧和海味徜徉的,
還有另一位妙物——地瓜(番薯、紅薯)。
至簡的地瓜粥,在不少福州、寧德人眼中和海蠣餅、三角糕是絕配。
一碗番薯粥,幾碟小菜,即是一頓豐盛早餐。
而若是再發揮一下創造力,
地瓜以地瓜粉的形態出現在滑粉湯、福鼎肉片,以及火爆全福建的扁食之中。
你要問全福建家家戶戶都有什麼,
地瓜粉必須上榜!
再多說一句,地瓜粉——你是我的神!
番薯粉不僅能讓食物變得更加有韌性,還能鎖住湯汁的鮮美。
簡單直接的說,
滑粉湯就是「地瓜粉勾芡煮一切」。
以福建人摯愛的地瓜粉為基底,
大膽地放入藏著清脆馬蹄的魚丸,
凝練了海味的蝦干,新鮮的蘿蔔、香菇、包菜,
甚至還奢侈地加點新鮮海蠣和扇貝。
而在寧德人心中有著難以撼動地位的福鼎肉片,
則有另一種質樸的豪氣。
裹滿地瓜粉烹煮後滑嫩嫩的肉片,人見人愛。
豬瘦肉剁碎,撒入適量的地瓜粉,
再揪著他們同沸騰的清水來一場新的會面。
再在碗里納入薑絲、紫菜、香菜、米醋,
以及看起來在福建沒那麼有市場的辣椒。
如果滑粉湯或福鼎肉片還沒能加滿新一天的元氣,
那在福建常見的扁食、肉燕、炒米粉、魚丸、肉丸、煎包等等,
可以繼續給你提供「丫霸」能量。
福州撈化,市井鄉民的海鮮盛宴,也是料比面(粉)還多的存在。
至於,福州人、寧德人離不開的線面,
不僅各種節慶,也是早餐選擇之一。
畢竟,線面里放兩顆鴨蛋,就立馬「壓浪」、「壓亂」了。
平安的一天,從早上開始呀!
在福建,麵條與粉絲並駕齊驅,賣麵條的地方,通常會賣米粉。圖為福州紅糟線面。
02
大早上,肉香一飄,
閩南人的DNA動了!
對閩南人來說,
碳水如果算是「生命之源」,那肉就是「靈魂」。
每天早上,都為面線糊豐富的配料該選誰而犯難。
面線糊
稱霸泉州早餐界!
面線糊,
肉和碳水的完美融合,就是泉州早餐的王者!
面如其名,泉州的面線糊非常「糊」。
用福建特產、細如髮絲的面線,
以及地瓜粉勾芡,讓這碗面線糊,更像一碗羹。
吃面線糊,蘿蔔糕、油條都是很好的搭配。
作為「早餐一霸」的面線糊,
包含了蝦仁豬心大小腸、海蠣蟶子雞鴨鵝、香菇豆腐海魚肉、滷味下水大蹄膀,
另外,也少不了泉州人最愛的醋肉。
用了陳醋的緣故,
新鮮的醋肉便帶著一股難以琢磨,
又令人靈魂一顫的酸爽——
酸疊加甜,酥交織稠,顫動直達靈魂。
還能搭配油條或馬蹄酥,香哦~
醋肉,豬肉浸滿永春香醋,油炸而成,可以單吃,可以入菜,也能配面線糊。
泉州的清晨還常見菜粿和拳頭姆的身影。
菜粿,以米漿裹蘿蔔絲,
融合了大米和白蘿蔔的甘甜,
又有蒸的勁道和油炸的香酥。
且泉州安海的菜粿,
不同於其他地方的三角形或正方形,
是小小的一塊塊,吃起來太方便了。
傳承了三代人的安海菜粿,製作起來行雲流水。
拳頭姆,
在其發源地泉州深滬鎮一帶,是比扁食還要厲害的存在。
據說拳頭姆本名「筋頭母」,
是深滬人在百餘年前對肉丸邊角料的再創造:
做肉丸時剩下的肉筋混入鮮肉、香菇、油炸蔥頭,
揉搓成巴掌寬三指粗的肉筒。
拳頭姆,吃起來硬核得很。
就大小而言,
小拳頭般的拳頭姆簡直能一拳錘翻扁食。
而就口感,依憑肉筋而生的拳頭姆從起跑線就一路贏到底。
也難怪,吃完早餐的泉州人會元氣滿滿地撐開遠洋的風帆,幹勁十足!
在漳州吃早餐,
選擇困難症犯了!
「千辛萬苦為腹肚」,
對漳州人來說,吃是這個世界上的頭等大事。
漳州人回鄉,
下車第一頓往往就是滷麵,
而滷麵也是漳州人一天的開始。
滷麵,是漳州人難以忘懷的家鄉味道。
漳州滷麵選用熟鹼面,簡單過水撈出後,
澆上一勺勾過芡濃郁鮮甜的鹵湯,
配料有肉片、蝦仁、魷魚乾、豆芽、香菇絲等,
再加蒜蓉醋、炸至金黃的蒜丁,撒點胡椒粉……
食材之豐富,和面線糊旗鼓相當。
可壓軸的還在後頭,
等一碗熱氣騰騰的滷麵端上桌,
食客老饕還能往裡加炸肉、滷蛋、鹵大腸、魚丸……
再搭上一份五香卷,
筋道彈牙的面與外酥里嫩的卷堪稱天作之合。
多樣的滷麵配料,不比面線糊少。
漳州人吃滷麵的講究,
也將滷麵視為「靈魂食物」與「舌尖鄉愁」。
漳州人喜歡人情味、注重宗親,
早上吃的「鍋邊糊」有時候也增添了不少儀式感——
要和「厝邊頭尾」的鄰居聚在一起,
邊聊天邊吃才香。
佐上些家長里短的閒事,藏身於人間煙火中。
漳州的鍋邊糊,充滿鄉情的古早味。
在漳州,早餐的競爭十分熱烈!
每一種美食仿佛都在朝你大喊:選我!選我!
豆花粉絲、粿條湯,鹹粥、魚粥,鴨面、蚵仔面線等豪氣地摻了各式肉肉的碳水炸彈,
至今也沒能爭論出,
到底誰才是漳州這座神奇美食之城的「早餐一哥」。
蚵仔面線,一碗下肚就是大海的氣息
再加上花生領導的干拌面、面煎粿,
以及用豆子製作「豆纖」,
這「一哥」寶座的爭奪的確激烈,
誰叫咱們漳州美食這麼多呢!
極具漳州特色的面煎粿
在廈門的清晨,
粽子疑惑:怎麼總吃我?
廈門——國際一線旅遊城市,
不僅中式、西式早餐選擇眾多,
福建各地美食更是大聚會,
但廈門也有自己的「鷺島」風味。
「內心」豐富的燒肉粽。
在廈門,粽子大抵是最沒有節慶之儀式感的食物。
一碗沙茶麵如果覺得太複雜,不如來看看燒肉粽。
粽葉包裹豬肉、蝦米、板栗、香菇,趁熱剝開後再粘上沙茶醬、蒜蓉……
雖然粽子年年有,
但像廈門這樣肉粽天天見,
也不得不說廈門人的早餐確實有點「頂」。
花生醬乾貝燒肉粽,口味很重啊~
而廈門的古早味,滿煎糕和麥奶也有一席之地。
外表平平的滿煎糕,裡邊夾餡是花生芝麻糖。
剛出爐的時候,表皮小脆,而中間咬起來很Q。
一口下去,花生、芝麻的香在口中環繞,實在滿足。
滿煎糕,香香甜甜惹人愛
而麥奶其實就是麥漿,裡邊沒有牛奶啥事。
好喝的麥奶,一要看食材優質,二也要看店家老道的製作水平。
所以,那種「高水平」麥奶老店,成了廈門幾代人的記憶。
03
莆仙人的早餐,「熗」字為王!
在莆田,地瓜粉和豬肉的組合已成為一種定式,熗肉橫空出世。
熗肉的做法乍一看很省事:
豬裡脊肉切片,腌制,裹上地瓜粉便直接投入滾水。
可事實上,小小一碗熗肉卻在莆田人對「渾然天成」的追求中滿溢肉香,
又留住地瓜的甜香。
在鍋里咕嘟咕嘟,熱騰騰的熗肉馬上就好。
同樣名中帶「熗」,
熗粉號稱莆田的「早餐之王」。
興化米粉和地瓜粉為基底,
乾貝、蟶乾和香菇、豆腐等各種海陸鮮美配料匯合,
共同打造了這道甘甜爽口、老少皆宜的,具有460多年歷史的莆仙味。
與熗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熗粉,匯多種海鮮於一體。
當以米粉的形態活躍於街頭巷尾,
自宋代便赫赫有名的興化米粉,有著經久不衰的熱度。
以豆漿先煮後炒的豆漿炒,
依靠奇妙的口感亦成為早餐的寵兒。
地瓜化身的泗粉和粉晶片則一煮一炒,
以泗粉和炒粉芯為地瓜打下早餐界的另一片山頭。
豆漿炒米粉,這麼奇特的組合,你一定要試試。
且在莆田,大米和糯米也迎來自己的新機遇。
磨礪成米漿的大米或糯米直接進蒸籠便是米糕;
入寬油便是油糍和馬蛋;
先炒後蒸便成方糕和楓亭糕;
香煎後即為薄如蟬翼的煎粿。
油滾滾的馬蛋,你們那裡叫啥?
莆田人太會吃了,
多得幾顆小星星,也順理成章。
04
從龍岩到三明,
山味福建來的更猛烈!
山海福建,
沒人比閩西人家更懂大山的饋贈。
米粿不僅是客家人常吃的食物,在閩南、潮汕等地也常見。
在龍岩隨處可見「牛牪犇」里,
山味與海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為地瓜的又一位愛好者,
龍岩的客家人將地瓜粉的CP換成了牛肉,就成了牛肉兜湯。
被地瓜粉調和後的牛肉,
沒有了它作為硬菜時的霸氣,
而是多了一份山間晨風般的溫柔,
成為龍岩老少皆愛的一道搭配拌面的絕味。
龍岩的拌面「花心」的很,
除了牛肉兜湯,它還和牛腸湯、牛肚湯、牛百葉湯等有著奇妙的默契。
別看拌面簡簡單單,香飄全國~
處於濕潤的山區,
龍岩長汀人將煎炸過的乾薑磨成粉,
熬成紅糖薑湯,再加入油炸過的米飯和煎過的雞蛋,
組成一碗不輸於牛肉+拌面的飽腹糖姜蛋,
成為早餐界的一抹暖陽。
(龍岩人知道,糖姜蛋還有其他用途)
薑糖米骨蛋,我想稱之為熱量炸彈。
大米也被龍岩人賦予了其他模樣。
米漿入竹簸箕隔水蒸熟,再裹上四季豆炒肉或蝦仁燜茄子。
裝盤後淋上一勺蔥油,再撒幾撮花生碎——
一份與廣東腸粉從工具到湯汁都不同的龍岩客家簸箕粄,
就算大功告成。
簸箕粄能和廣東腸粉掰手腕。
在三明,早餐的豪氣則不再靠牛的猛攻。
這裡的早餐,憑藉的是一種更加直擊靈魂的香醇與柔韌。
雖說福建幾乎全省都愛花生,
泉州人將花生湯吃成了名食,
閩南的沙茶醬也是不加炸花生便不正宗,
但沙縣拌面里的這勺花生醬卻最有讓人難以逃離的馥郁。
拌面和扁肉,堪稱沙縣小吃黃金搭檔。
三明的客家芋餃也早已從客家人的「客秋包」,
成為不少福建人的早餐心頭好。
來自芋頭的豐富碳水,又包含肥而不膩的飽滿肉餡,
更有其他水餃所不能比擬的柔韌易儲,QQ彈彈還能拉絲。
05
福建人不吃辣?
南平人不答應!
南平與福建的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樣,
雖然也有海鮮、油炸碳水的身影,
但更能誘惑到一個賴床的南平人的,
還得是一份加辣再加辣的「非典型性福建早餐」。
南平在吃辣這件事上,
與江西人有著跨越省份的默契。
辣椒油是南平人早餐里的魂。
尤其是在武夷山、光澤、邵武和浦城這四地,
武夷山紫溪粉、光澤泡粉、邵武煮糕片、浦城拌面各個都是將辣椒油、辣椒醬或鮮辣椒作為標配。
在建甌,被香醇豆漿浸泡著的豆漿粉也能配上一勺辣椒。
別以為武夷山只有茶,這裡還有紫溪粉,口感筋道,滋味勁辣,爽得很呢。
南平「無辣不歡」?
當然也沒這麼誇張。
堪稱絕活的非遺美食順昌灌蛋,
還有一個名字叫「銀包金」,
寓意團團圓圓、財源廣進;
米漿加粉蒸豬肉做成的,形似被腳後跟踩過的腳跟糍;
新鮮豆漿做湯底的豆漿粉和豆漿面;
與抗倭英雄戚繼光,有著千絲萬縷之聯繫的建甌光餅……
南平也給出了許多不食辣的早餐選項。
順昌灌蛋,不僅是美食,也是一種「雜技」。
當然,你也能「叛逆」地給這些清甜早餐配上辣醬?大霧疑惑~
海味、山味,甘甜、微酸,軟糯、酥脆,清爽、火辣……
八閩大地好似成了一個聚寶盆,
匯聚了福建人所能擁有的一切滋味。
說到底,生活不也是各種人事物的交流與融合嗎?
山珍海味配碳水的福建早餐,歸根結底還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