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首富馬斯克捐出了他的最大一筆捐贈57億美元。麥肯齊·斯科特(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的前妻)在過去兩年里向慈善機構、社區大學和非營利組織等機構捐贈了數十億美元。這些富豪是如何選擇捐贈領域和捐贈對象的呢?
01.
「DAF基金是富豪最愛」
全球首富馬斯克悄悄地捐出了57億美元,這是他最大一筆慈善捐贈。
特斯拉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顯示,去年11月19日至29日,特斯拉CEO馬斯克捐出了504萬股特斯拉股票用於慈善。按照當時股價,這部分股票價值超過57.4億美元。單是這一筆捐款,馬斯克就成為了去年全球前三位的大慈善家。
從時間上看,馬斯克正是從11月19日開始捐出57億美元特斯拉股票的,那麼他是捐給了聯合國嗎?在美國媒體聯繫置評之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發表聲明,表示他們並沒有收到馬斯克的任何捐款。看起來,馬斯克對聯合國糧食計劃署(WFP)主任比斯利(David Beasley)的籌款計劃並不感興趣。
馬斯克有自己的同名慈善基金會(Musk Foundation),早在2001年eBay收購PayPal之後就創建了。
不過,馬斯克基金會的網頁只有短短几行字,只是列出了基金會的捐助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兒科醫學、STEM理工科教育以及造福人類的人工智慧。至於捐了多少,捐了哪些項目,一律沒有顯示。
根據美國國稅局(IRS)從2001年至2017年的報告統計顯示,馬斯克基金會在15年間累計向160個慈善機構捐出了5400萬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直接捐款,捐款額度從幾千美元不等。這些慈善機構包括環保、教育、醫療以及航天等等。除了這些項目,2019年英國《衛報》的一項調查顯示,馬斯克還有一些人情捐款,例如給自己孩子上學的學校以及他弟弟的慈善項目,甚至還有他喜歡的「火人節」活動。
那麼馬斯克這57億美元到底捐給了哪裡?按照他此前的慣例,馬斯克可能會通過「捐贈人建議基金」(Donor Advised Fund, 以下簡稱DAF基金)這種手段進行慈善捐款。即先捐出巨額資金,拿到抵稅額,隨後再決定具體使用用途。
從2015年起他們開始積極採用DAF進行慈善捐贈。2016年馬斯克基金會向DAF基金捐出了3780萬美元,占據了當年慈善捐款的80%。2018年向DAF基金捐出1240萬美元,占據當年慈善捐款的84%。
什麼是DAF基金?簡單的說,這種基金就像是為超級富豪個人的慈善基金來管理慈善資金如何使用的基金管理公司。DAF不僅可以讓超級富豪們拿到巨額抵稅額,還可以保留慈善資金使用的決定權,甚至為超級富豪們保留隱私。
1969年美國國會立法,要求慈善基金必須每年捐出5%的財富才可以享受免稅待遇,而且不能從一家私人基金捐給另一家私人基金。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DAF基金才開始得到重視。超級富豪的私人基金會紛紛選擇給公共性質的DAF基金捐助,以滿足自己的5%門檻。至於捐出去的資產怎麼做慈善,他們可以日後慢慢再決定。
現在美國最大的十支慈善基金中,有六家都是大多數美國人都沒有聽說過的DAF基金。從2016年開始,美國最大的DAF基金——富達慈善基金會(Fidelity Charitable)就成為了美國吸收慈善捐款額度最大的基金,超過了傳統意義上的慈善基金。2020年,馬斯克基金會就向富達慈善基金捐出了2070萬美元。
DAF已經成為美國超級富豪和他們的私人基金會最為青睞的捐助慈善手段。他們將自己的各種資產都捐贈給DAF基金會,包括了現金、股票、房地產、藝術品甚至比特幣。
02.
「慈善家們如何決定把錢捐給誰?」
提到諮詢公司,我們想到最多的就是「MBB」,即麥肯錫(McKinsey)、波士頓諮詢(BCG)和貝恩諮詢(Bain)這三家被譽為全球最頂級的戰略諮詢公司。實際上,有一家大多數人接觸不到,但是在慈善界非常有影響力的一家公司叫Bridgespan,這家公司專門幫助億萬富翁們解決「把錢捐給誰」的問題。
麥肯齊·斯科特(MacKenzie Scott)在離開了她的前夫、亞馬遜(Amazon)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後,在過去兩年里向慈善機構、社區大學和非營利組織等機構捐贈了數十億美元。
為她提供諮詢的是來自Bridgespan公司的顧問團隊,這家公司在慈善圈之外幾乎不為人知,但在慈善圈內卻極具影響力。The Bridgespan Group位於波士頓,專注於為非營利組織和慈善機構提供管理諮詢。
從諮詢行業巨頭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剝離出來的非營利組織Bridgespan是21世紀初湧現的眾多組織之一,當時,由科技界億萬富翁領導的新一波捐贈浪潮開始達到頂峰。20年後,在幕後工作的顧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我們與非營利組織在典型的戰略問題上進行合作,弄清楚他們想做什麼,把他們的資源投入到工作中,」 伊姆蒂亞茲·海珊(Imtiyaz Hussein)說,他是Bridgespan的合伙人,負責該組織的非營利諮詢業務。「我框定了我們想做的事情的核心,即為組織提供決策支持。」
支持者說,顧問使捐贈領域更有效。而批評人士質疑,即便是那些意圖良好的非營利組織,諮詢顧問也未必能為慈善部門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案。
Bridgespan可能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但它在慈善圈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該組織為該領域最知名的機構提供諮詢服務:慈善方面有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和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非營利方面有美國基督教青年會(YMCA)、救世軍(Salvation Army),甚至還有芝麻街工作室(Sesame Workshop)。
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總裁達倫•沃克(Darren Walker)表示:「在為基金會和高凈值家庭服務的專業服務機構中,Bridgespan占據了獨特的位置。」沃克從20年前在阿比西尼亞發展公司(Abyssinia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起,就一直在Bridgespan公司工作。他說,在過去20年里,沒有哪家公司的影響力比Bridgespan公司更大。
Bridgespan成立於2000年,創始人是三位與營利性管理諮詢公司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有關聯的人,其中包括貝恩當時的全球管理合伙人托馬斯•蒂爾尼(Thomas Tierney)。創始人分別從諮詢公司獲得130萬美元以及從一些基金會獲得550萬美元,以驗證一個專注的非盈利機構是否能比涉足公益工作的營利性諮詢機構做得更好。
Bridgespan最新的2020年納稅申報顯示,捐款和贈款從上一年的1250萬美元飆升至7470萬美元,幾乎是去年年底該集團總資產的兩倍。
捐錢過去被認為是一項與賺錢截然不同的事業,「投資回報」可能更難量化。
根據研究機構Candid的數據,從2000年到2018年,私人基金會持有的資產增加了一倍多,從4210億美元增至9500億美元。Candid也接受了斯科特的贈款,根據他們的數據,在同一時期,捐款總額增加了兩倍,最近有完整數據可查,從230億美元增加到720億美元。
現在,許多美國富人不想建立大型基金會,而是希望使用勞倫·鮑威爾-喬布斯(Laurene Powell-Jobs)這樣的有限責任公司和捐贈者建議基金,斯科特的一些捐款就是用在這些基金上的。
史丹福大學慈善與公民社會中心聯席主任羅布·瑞馳(Rob Reich)表示:「布里奇斯坦基金會似乎非常有能力,也非常願意利用大型家族基金會向不需要員工但仍在捐贈大筆資金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轉變。」Bridgespan等公司也可以填補這一空白,充當外包員工,幫助新基金會找到立足點。
03.
「捐了哪?如何捐贈?」
美國公益工程最重要的動力,是「社會總體福利最大化」,而不是直接救濟窮人。成立最早的塞奇基金會總部大樓牆上鐫刻的會徽格言,是一個粗看與慈善沒有直接關聯的句子,「真理使你自由」。基金會創立之初就明確規定有「三不捐」,居首的,就是「對個人或家庭的救濟」。
從錢的去向看,「功利」目標體現得也很明顯:從20世紀初到現在,美國富豪捐贈長久以來的共同點是,重視教育,尤其是對精英大學的投入。哈佛、史丹福、普林斯頓、芝加哥大學等等,一部部金光閃閃的校史,也是富豪的捐贈史。
私人公益基金投入的第二大傳統領域是醫療,其中當然也包括對貧困人群的醫療援助,但更多資源投入於新藥開發、科研推進等方面。早期的洛克菲勒基金會對醫療尤其重視,北京協和醫院就是他們的傑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是。在醫療領域的捐贈更是蓋茨基金會工作的重中之重。
此外,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國際政治一向是美國私人公益基金投入的傳統領域。尤其是前兩個,在當前越來越被看重。
被稱為「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的哲學家斯賓塞在美國大受富豪追捧。卡內基就在自傳中盛讚其學問,與他結伴旅行,還自稱是斯賓塞的信徒。
「提拔上進者」的想法主導了他的捐贈去向。他公益投入中的80%被用於文化教育。他捐贈的第一步也不是救濟饑饉中的窮人,而是陸續造了2811座圖書館。用他自傳中的話來說,「沒有什麼比圖書館更能夠體現金錢的價值了」。
賺錢和花錢,都需要「科學」。承認並且精確計算利益,正是整個公益系統的運轉邏輯。
這種「科學」,首先體現在對捐贈領域的把握上。前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一諾第一次向比爾·蓋茨彙報時,感到非常緊張。這是因為,同事告誡她,一定要認真準備,因為蓋茨看過所有材料,而且對數字極其敏感,對很多國家,比如埃塞爾比亞政局、奈及利亞北部衝突和阿富汗戰亂等十分清楚,而且對資助領域的科研進展也了如指掌。
深入調查捐贈領域,這不是蓋茨特有的做法,而是私人公益基金的傳統。從成立最早的塞奇基金會開始,社會調查就是工作的重要一環。塞奇基金會專設統計部、課題研究部,開展田野調查,出版了大量社會調查報告。在成立後的幾十年中,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都是專業的社會學家或社會工作者。這樣的例子,在之後的基金會發展史上不勝枚舉,卡內基基金會的《弗萊克斯納報告》、福特基金會的《蓋瑟報告》等等,都是影響巨大。
「科學」地用錢,也體現在以專業的管理制度行事。更直接地說,就是照搬了企業管理制度。隨著企業管理實踐的更新,公益基金的管理方法也在與時俱進。
用人當然也需要「科學」。私人公益基金會不是富豪個人的愛好,或者發揮餘熱的地方,交給家屬隨便打理就好了。在美國,大型私人基金會的掌門人是當之無愧的社會精英。僅洛克菲勒基金會就有3位官高管曾擔任過國務卿。所以,大基金會又有「影子內閣」之稱。其他還有許多基金會管理者來自大學校長、世界500強企業高管,也不乏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入職蓋茨基金會之前,李一諾是麥肯錫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她剛到基金會時,也為其他員工的背景感到意外,他們中間一半人有創新相關的專業背景,而不是她想像中的「具有公益背景的員工」。
董事會的第一屆董事常常包括捐贈者及其家屬,但家族在董事會的影響一般只持續二、三代。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府和民眾的一個憂慮:富人已經手握金錢,通過捐贈,他們的權勢會否貫穿所有方面,並把權勢傳遞下去?
也因此,美國的公益基金會一直面臨政府的嚴格監督。這種監督涉及稅務、財務等等,但最為嚴密的監督往往針對政治,比如,參與總統及政府高官的選舉、宣傳,對特定社會思潮傳播及其社會議題的研究等等。
轉載自南都公益基金會
漢正家族辦公室,專注基金會和信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