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嶄新方案」:「用信託做慈善」的這六年

2023-08-25     漢正家族辦公室

原標題:共同富裕的「嶄新方案」:「用信託做慈善」的這六年

編者按:2016年11月,「紫金·厚德6號」慈善信託計劃在南京市民政局完成備案,成為自2016年9月《慈善法》正式實施以來,江蘇省首單落地的慈善信託。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紫金信託連續第12年設立「紫金·厚德」系列慈善信託。作為這隻極具開創性意義的慈善信託的重要見證者和長期觀察者,原銀監會非銀司司長、行業專家高傳捷、新財道財富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小明、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暨河仁社會慈善學院院長陳友華應邀受訪。三位專家分享了慈善信託在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論溯源、實踐探索和社會價值研究上的,深刻和系統的思考。

「慈善信託出現,讓一個金融行業帶著合理的服務制度、熟悉信託與金融的人才隊伍、成熟的服務能力、二十年形成的潛在資源,一次性整建制加入公益慈善行列,這是40多年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如今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公益慈善被寄予了更大的期許。原銀監會非銀司司長、行業專家高傳捷洞察歷史、觀照當下、放眼未來,深刻闡述了他眼中助力共同富裕的「嶄新方案」。

1、公益慈善選擇信託的「三個必然」

「公益慈善選擇信託,是生活的選擇,是歷史的選擇,也是風險、挫折和社會進步的選擇。」作為國內知名信託制度研究專家,高傳捷對於慈善信託的發展洞察有著更為宏大的歷史視野。

「慈善是群居生活的人類社會必然存在的現象。慈善與信託結緣卻是人們選擇的結果。在長期的多樣化慈善活動中,用身後財產開展慈善的機率比較大,出於對人性與現實的認識,在比較了不同的行為規範後,很多人們認同信託機制。信託的三方結構往往優於普通直接捐贈、直接慈善的雙方結構,因而信託原理不斷被後人學習、模仿、完善,成為在一個很大範圍內,前人從事慈善活動的一項基本選擇。」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看,人們通過信託制度或者利用信託原理、藉助他人幫助管理慈善財產、開展慈善活動有長期而成熟的記錄。」根據高傳捷介紹,900年前,宋代范仲淹創辦的「義莊」,就已初步具備現代公益信託的雛形。

在具體運作機制上,范仲淹是委託人,他所購置千畝良田是「義莊」的信託財產,「義莊」由他人受託經營、管理;按照范家的意願分配「義莊」每年的田租、農產品給范氏族人、周鄰鄉親和符合《義莊規矩》的受益人。范仲淹提出良好的理念,從實際出發予以落實,設計了嚴格的程序及時糾錯完善,使得義莊成為有明確目標和嚴密運作的宋代「鄉村振興慈善信託」的樣板。它以照顧族人生活、學習、紅白急難等為目的,以獨立財產經營為核心,建立嚴格的內部監督機制為保障,用持續運作所獲收益支持家族傳承和一定範圍的慈善事業,成為影響中國後世農村「家族慈善」、「宗族慈善」的制度典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公益慈善經歷發展與風險、創新與提高。制度創新始終是推動公益慈善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1996年12月,基於借鑑經驗、創新制度、促進發展的目的,國家做出了建立公益信託的決策。2016年屬於公益信託的慈善信託出現,讓「信託」這一金融行業帶著規範的制度、熟悉信託與金融的人才隊伍、完整的經營服務能力、二十年形成的潛在資源,一次性整建制加入公益慈善行列,這既是基於以往風險和挫折的選擇,更是40多年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除了這三大「必然選擇」,高傳捷認為,中國公益慈善選擇信託還有頂層設計的理念必然。

「我國公益慈善信託制度經歷了一個制度完善的過程。1996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信託法》時確定了向我國公益事業引入信託制度、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的決策。2000年12月國務院第一次正式批准信託公司承擔公益信託服務;2001年4月全國人大頒布公益信託法律制度,2016年4月,全國人大全體會議批准慈善信託;2017年黨中央親自部署、銀監會和民政部制定《慈善信託的管理辦法》,慈善信託制度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使得信託制度可以應用於公益慈善活動。在這一過程的背後,體現國家最高領導層對借鑑歷史成功實踐、通過制度創新、積極促進社會問題解決、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的基礎性指導思想。」

高傳捷說,我國慈善信託制度建立時間雖不長,但從六年實施效果看,慈善信託可以表達信託設立人、財產捐贈人、信託受託人、財產管理服務人、公益項目執行人的公益慈善情懷,取得了管理優化、公益效率高、弘揚精神文明的效果,顯示出「信託有溫度,慈善有力度」的特點。

2、出現最晚、發展最多、設立數量最多

「六年實踐表明,慈善信託具有良好的制度特徵,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它完善了公益慈善基本制度,健全了公益慈善事業主體支柱,建立了新的慈善運行模式,促進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

這是高傳捷對「用信託做慈善」中國實踐的核心論斷。

據他提供的數據,截止今年11月,全國已設立慈善信託1052個,初始信託財產超過45億元。「這個成績雖不『顯赫』,但已使我國成為世界使用信託制度的大陸法系國家中,慈善信託服務出現最晚、發展最快、設立數量最多的國家,也初步展現出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親自推動制度創新、完善公益慈善治理、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重大意義與可喜效果。」

今年初,由中國慈善聯合會和中國信託業協會聯合發布的《2021年中國慈善信託發展報告》,也直觀印證了高傳捷的判斷。

根據兩大機構統計,自2016年至2021年,全國共有62家信託公司設立了慈善信託,占全國68家信託公司總數的91%;有66家基金會成為慈善信託的受託人或共同受託人,其中2021年有46家慈善組織第一次參與設立慈善信託。

該報告指出,2021年慈善信託呈現出涉及地域不斷擴大、受託人持續增多,社會組織委託人比重增加、慈善信託期限愈趨靈活、慈善信託目的多重化、銀行託管穩固發展、律所在監察人中保持主導地位等特點。

復盤慈善信託這六年的落地質效,高傳捷著重提到了其「完備、可靠」的制度基礎:「信託的『信義義務』讓慈善服務具有良好的公信力;信託制度9類60餘個可自由確定的制度要素靈活地滿足人們的各項需求;信託財產多樣化的管理方法,使慈善幫助的期限從短期延長為長期,小額分散財產聚匯壯大,模糊概括的公益願望轉為精準、優化的慈善關懷,波動性的支援完善為穩定持久的幫助等,這些都讓慈善活動更具效果、更有力度、更加可持續。」

在高傳捷看來,在「更具效果」的保證上,慈善信託還有一項「慈善意願的高度遵從性」的特殊優勢。

根據他的介紹,慈善信託的設立主體通常會親自參加慈善管理與慈善活動,通過信託文件遵循、委託人參與治理、受託人專業能力、公益執行機構的專業經驗,把慈善財產充分利用好,防範「侵占、挪用、浪費」的風險,努力取得慈善「成果」,實現「公益效率」。

「沒有金融,慈善走不遠,慈善只有和金融相結合才能做大做好,這是近幾十年來的國際成功經驗。」高傳捷補充說。

3、慈善信託具有鮮明的人民性

心懷「國之大者」,堅持人民至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為理解共同富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全局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新時代下更加紮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原則遵循。

高傳捷進一步做出解釋,慈善信託參與便利、管理簡化、運行透明、靈活適用,便於廣大社會公眾參與;歷史上慈善信託的設立主體大部分是個人和家族;財產規模大部分是中小金額;受託人用最低成本和高度熱情提供管理;人們通過慈善信託解決社會問題、傳播精神文明、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利用慈善活動教化子女、凝聚親人情感、實現自我價值與精神長存;大量中小慈善信託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貼近人民提供幫助,讓慈善關懷就在身邊,慈善文化與高尚道德情操看得見、摸得著,使人們切實感受到世間的溫暖。

對於促進慈善信託這一嶄新制度的發展,高傳捷也給出了具體建議。

「第一,做好宣傳推廣工作,當前,社會公眾對慈善信託制度大多不熟悉,讓更多的人們利用慈善信託開展公益慈善活動,首先要加強宣傳推廣、表彰與鼓勵,讓大家了解、熟悉、願意使用它,才能發揮慈善信託的制度優勢推動慈善活動開展;第二,切實加強受託人隊伍建設。慈善信託發展的核心是有一批值得信賴的受託人提供服務,對信託公司來說,做好慈善信託,收穫的是跨代際的客戶「黏性」和自身發展收益,對信託公司的長期存續和社會信賴非常有幫助;對慈善組織來說,要學習新的理念與制度,提高服務能力,促進自身公益宗旨的實施;第三,把握髮展的重點方向,在人口聚集的大中城市,慈善信託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慈善信託進社區』,集中解決社區群眾中存在的最困難、最關心、最期盼幫助的實際生活問題,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幫助人們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努力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慈善信託發展之路,讓大大小小的慈善信託多如繁星般撒播到我國的廣大城鄉,把千百萬人們對慈善、對美好情懷的感動化為現實,把他們的美好心愿、慈善足跡留在世間!」這是高傳捷對我國慈善信託事業未來的美好憧憬。

本文來源:新華社

漢正家族辦公室,專注家族信託、慈善信託、股權信託、社群信託設立、運營及資產配置;基金會設立、財稅管理、戰略諮詢、等級評估等服務;更多信息可搜索【漢正家族辦公室】至官方網站進行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b22fd8c8c5ab388aad5cfd1f48bee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