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需要創造慈善共享價值

2022-04-18     漢正家族辦公室

原標題:共同富裕需要創造慈善共享價值

編者按

共同富裕是當前最受關注的社會話題之一。社會組織如何參與共同富裕並在其中發揮獨特的作用,也是值得每個公益同仁深思的問題。本文作者鄭壹零是好公益平台優質公益產品「公益小天使」發起人、浙江省慈善聯合總會副秘書長,擁有豐富的與政府、企業和公益組織合作的實踐經驗。在本文中,作者創新性地提出了「慈善共享價值」的觀點,結合多個案例,提出公益組織應有意識地聯動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等多方,形成共享價值生態閉環,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奮鬥目標。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最終達到豐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兩極分化和貧窮基礎上的普遍富裕。

大家都知道共同富裕需要一大筆資金,這些錢如果不是政府出,也不是企業出,那麼實現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的錢到底從哪裡來?筆者認為,第三次分配的關鍵在於政、企、社是否能夠三方協力,通過共創、共建、共享的方式一起去創造新的「慈善共享價值」,最終把這些額外的新價值捐贈出去,只有這樣才是共贏,才能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什麼是「慈善共享價值」?慈善共享價值是指在慈善公益活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的、可視化的新型價值。這種價值一直存在,但從來沒有被我們正視、從來沒有被深入研究,而這種價值恰恰是我們慈善組織協力政府實現偉大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

如何創造慈善共享價值?筆者認為,慈善組織要把活動、項目進行社會化運作,採用跨界網際網路+模式;其次還要深入分析項目各種不同需求,最終形成一個多方聯動的共享價值生態閉環。

發現慈善共享價值

案例1:公益組織如何化解危機,增加社會信任

很多年前,一家知名企業發生多起員工跳樓事件,出事後企業馬上委派企業工會去解決善後問題,但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同樣,前些年有一家奶粉公司發生了嚴重的產品質量問題,企業家想去找政府、找媒體,希望通過輿論導向化解企業公關危機。殊不知現在自媒體這麼發達,根本無法壓制。

如果企業家了解慈善組織的價值,就應該第一時間正確面對,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企業產品問題並向社會大眾道歉,自覺承擔相應責任;同時當地政府可委託第三方慈善組織介入善後工作。當受害者發現不是企業而是慈善組織前來調解時,他們將會心平氣和、理性地提出賠償條件。這樣不僅有助於化解企業公共危機,也讓受害者得到更為公平的善後處理。

去年某地在國家公祭日出現和服事件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發現該問題之後,有關部門第一時間承認該事件並向公眾道歉,接著發布聲明委託當地慈善志願服務組織加強國家公祭日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力度,再讓穿和服的女子也成為志願者,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從被動轉為主動。

創造慈善共享價值

案例2:星級酒店與助殘

在很多人眼裡,星級酒店和支持殘障人士這兩者沒有任何關聯,能夠想到的僅僅是酒店盡社會責任,招募一批殘障人士作為員工。其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場婚宴往往會消耗大量鮮花。如果酒店與助殘慈善組織合作,事先徵求婚宴方同意,把婚宴結束後的鮮花捐贈給慈善組織,這樣酒店解決了環保問題,婚禮成為愛心婚禮,慈善組織則可以用無償捐贈的鮮花教殘障人士插花,義賣給社區居民,讓殘障人士獲得了體面收入,社區居民獲得比市場價便宜的鮮花,從而形成一個慈善共享價值循環,何樂而不為呢?

案例3:城市綜合體與青少年慈善組織

有次去長沙,一個綜合體夥伴找到我們當地「公益小天使」項目合作,他們拿出一個營業門面作為「公益小天使」實踐基地,這樣一來,「公益小天使」開展手工製作、食品安全和科普等活動就可以直接在商場中央廣場舉行,不僅商場聚焦了人氣,公益小天使也得到了宣傳,另外還可以組織商家參與一些義賣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

綜合體的樓頂有一個閒置的倉庫,商場本想打造成一個開心農場供小朋友們玩,後來聽從我的建議將其改成圖書館。商場提供免費場地,我們找一個致力於兒童閱讀推廣的公益組織來裝修運營。帶著孩子來逛商場的家長可以先把孩子送到這裡,孩子們潛心閱讀,家長放心逛商場,社會組織有了新陣地,大大增加了商場與客戶的粘合度,這也是慈善共享價值。

案例4:婚紗攝影協會也可以參與公益

有一次,一家婚紗攝影協會找到我,他們的會長、副會長眾籌了幾萬元,希望能夠助力國家精準扶貧。我建議他們把與媒體合作舉辦的萬人集體婚禮與籌款相結合,號召參加婚禮的每對新婚夫婦捐贈100元成立幸福愛心基金,除了響應國家號召參與精準扶貧外,還可以結合協會專業特長,與助老慈善組織合作,為老人拍婚紗照,教社區居民學攝影以拓展攝影愛好者群體,甚至還可以拍攝外來務工人員參與杭城建設的點點滴滴,舉辦類似於「城市的脊樑」攝影展,以擴大攝影協會整體的社會影響力。結果那年他們真的籌到幾百萬,因為新婚夫婦覺得捐贈520元比捐贈100元更有意義。

這樣一來協會就從自己捐錢——客戶群體捐錢——運用自身專業特長參與社會服務——提升行業社會影響力。

案例5:企業愛心傘發放與公益組織聯動互惠

不久前,一家著名的不鏽鋼企業想盡社會責任,想花100多萬購買那種可以戴在頭頂遮風擋雨的傘捐給全國環衛工人。花錢定製這種傘很容易,關鍵是怎麼發放到全國各地的環衛工人手裡?每個地方都要找去找城管和媒體、啟動愛心捐贈儀式,這不是一個企業能夠做到的,但如果和慈善組織合作呢?

於是我們同時發動了197個城市的慈善組織無償協助企業發放愛心傘,幫助他們一起籌款。這樣一來無論是資金量還是社會影響力馬上擴大了。對慈善組織而言,他們籌集善款容易,籌集行政經費無人搭理。而企業是可以非定向捐贈的,可以把本來要買傘的錢捐給慈善組織,用於支持機構發展。這也是一種慈善共享價值。

案例6:社區周邊商鋪如何與公益慈善結合

以往社區經常舉辦用藥安全知識講座,但志願者往往來自醫院或者醫藥類高校,這樣粘合度其實並不高。如果與社區周邊大藥房合作(藥店肯定有執業藥師或者執業醫師),讓他們派志願者參與社區用藥安全知識講座,可以促進商家與附近居民的關係。如果只有講座,其實藥店是盡社會責任,不可持續。如果在此基礎上,社區慈善組織每年固定時期讓居民把家裡過期藥品都整理出來,統一交由藥店來處理呢?藥店自然就願意了。因為處理完過期藥品就要買新藥,對慈善組織和社區居民來說則解決了過期藥品使用安全問題。

再比如盲人推拿店,很多社區周邊都有。如果找一家助盲機構組織社區居民體驗黑暗的空間,感受視障人士的不易,活動後還可以讓盲人推拿店的技師教社區居民一些家庭推拿按摩技巧,就可以促進雙方的鄰里關係。下次有朋友來做客,以往是請喝茶請吃飯,現在則會想到請他們推拿按摩,讓這些盲人推拿師收取有尊嚴的報酬。

同樣是合作,如果我們運用共創、共建、共享新思維,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當我們放下自我,就能夠創造出更多政社聯動、企社聯動、商社聯動、校社聯動、社社聯動的「慈善共享價值」,從而早日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

文章轉載自:好公益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174722e82e1ee08fcdbb8b0bf09d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