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研究與基金會相關負責人結合機構抗疫經歷總結有益抗疫經驗,可提煉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構建基金會應急治理機制以提升組織的應急治理能力。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專項應急儲備金,形成完整的應急物資供應、運輸、儲備鏈條,例如建立專項綠色物流運輸通道;
(2)開展募資與信息公示,既提高機構的資源動員能力,也要提高透明度,形成有效的問責機制,尤其是向公眾、捐贈人和政府問責;
(3)在應急救援中,組織要建立高效的審批流程,打通對接、溝通、審核、撥款等環節,建立有效溝通機制,縮減環節耗時;
(4)圍繞專業性、創新性、項目成效、預算等方面建立審核和評估標準;
(5)結合組織優勢和使命,構建需求篩選和輕重緩急排序準則;
(6)善用多種審核方法和多渠道來源的信息,快速識別和篩選合適的合作夥伴;
(7)構建以信任為基石、以契約為保障的合作夥伴關係,注重維護日常關係,並簽訂契約以明確雙方權責;
(8)建立機構內部應急救援團隊,包括團隊成員構成、團隊溝通與協調機制,例如以工作小組形式建立信息審核小組、募資小組等。
第二,有序、有效引導與發揮志願力量。多家組織表示在抗疫過程中激發志願精神與發揮志願力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藉助廣泛的志願者網絡不僅有利於收集與甄別需求信息、提供志願服務,也有利於採買、鑑定、運輸、儲備與發放應急物資。但同時提出基金會要堅持公益立場;恪守職業倫理;搭建專業平台和支持系統引導志願者更有序、有效地發揮作用;加強對志願者管理、歸類和培訓。在日常工作中,要善用志願力量,組建一支及時可用、信任度高的志願者隊伍。
第三,注重組織聯動網絡培育、建設與日常維護,形成協作生態或共同體。這體現在三個層次:
層次一是與在地組織的合作。在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中,社會力量通常難以及時到達救災區,因此需要與在地組織合作,包括志願服務組織、基層政府和醫院等。合作內容涵蓋共同捐贈、分享需求信息、共同開展服務、合力購買、運輸與儲存物資等。但這需要基金會注重培育和維繫日常組織網絡,尤其是致力於應急救災的基金會,更應該在資源規劃與分配、智力支持和項目安排方面主動向縣域社會組織傾斜,通過日常交往形成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不僅有利於降低應急救援的溝通成本,也可以提升資源投放精準度,最終提高社會力量在應急救援中的效能。此外,也應注重培育區域性的樞紐型組織,據此形成區域組織協作網絡。
層次二是基金會之間的協作,充分利用各基金會的優勢,例如由網際網路企業發起成立的基金會充分發揮數據挖掘與需求梳理的優勢,具有物流資源的企業背景基金會發揮物資運輸優勢,醫療衛生領域的組織發揮醫療專業志願團隊優勢等,形成基金會之間的協作網絡,從整體上提高慈善行業的應急治理效能。
層次三是跨部門協作,包括依託企業資源探索建立政社協同的有效機制。前者是指利用企業物流資源、防疫物資標準和採購網絡。後者是指在發揮政府統一作戰指導作用的前提下,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相互借力與助力,保持開放態度。既有助於充分調動和利用社會力量,也有助於社會組織提高聲譽和獲得背書。
第四,數字化時代要善用網際網路技術與大數據提升組織對內與對外管理能力。具體包括:
(1)善用大數據共享需求信息與分配資源,以及提升物資利用效率;
(2)利用信息管理手段,提升組織內部各工作部門與小組之間的溝通協調能力、服務與項目管理能力;
(3)充分利用阿里、百度、滴滴、水滴、騰訊等多媒體平台開展募資活動,並利用新媒體及時公示善款使用情況。
從宏觀意義上,以基金會為樞紐的慈善資源調配共同體正在形成,該共同體以救濟物資和資金流動為核心,圍繞著基金會展開。
具體而言,各種物資和資金由企業或高凈值人群捐贈,經過基金會的協調和組織,再通過相關企業的物流系統和在地社會組織(志願者)輸送給目標單位或個人,這構成此次基金會參與新冠抗疫的一個突出特點。
從長遠來看,建立一個富有韌性的慈善共同體或將是我國基金會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通過建設富有韌性的資源體系,讓基金會與其他社會組織形成更有效的戰略夥伴關係。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CFF2008
漢正家族辦公室,專注家族傳承、基金會和信託!更多信息可搜索【漢正家族辦公室】至官方網站進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