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基金會,「去企業化」還是「依託」企業

2022-05-07     漢正家族辦公室

原標題:企業基金會,「去企業化」還是「依託」企業

企業基金會,這裡主要指我們常見由企業發起的非公募基金會,從基金會成立到慈善公益的開展都由企業出資。因此,基金會的發展必須依託企業。有專家說得對:「慈善組織、慈善領袖要充分認識清楚,慈善組織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是唇齒相依的關係。」

從這個淺顯的道理看,倡導企業基金會的獨立性,但確實不可輕言「去企業化」。所謂「去企業化」是指非企業機構引入經濟核算原則,切斷原有資源供給,獨立進行盈虧核算。顯而易見,為了解決一些企業基金會表現為企業附庸問題,借一個「企業化」的帽子來套實屬折騰,干擾了企業基金會與企業關係的正確厘定與有效建設。

我曾借用「源靜則流清」比喻這個依託關係,企業基金會與企業之間始終連接著與生俱來的源流關係。公益慈善責任源自企業,企業是基金會的發起人,基金會是企業實現社會責任的一種途徑選擇。

企業的捐贈是公益慈善的唯一資金來源,是基金會存續發展的最有力保障。基金會發展就是要背靠企業強大的資金支持。企業出錢,基金會做事,基金會充分調用企業的核心資源,尤其是基金會發展初期依託企業的經濟實力、人力資源、社會影響等優勢,能夠幫助基金會站穩腳跟,整合力量,打開局面。

從偉大基金會的成長可以看到,「依託」不失為基金會一種理智的選擇。19世紀,美國經濟發展出現蓬勃態勢,造就了一批巨富,從而為基金會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20世紀初,有遠見的企業家順勢而為融入推動公益的潮流,他們依託企業豐富的公益慈善資源與企業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成就另外一番事業。

企業基金會是否完善成熟,不單單看基金會與企業如何聯結,更關鍵的是看基金會能否強勁表達其不可替代的獨特社會價值。企業基金會需要的不是排斥,而是堅定擁抱自帶的優勢,依託企業提供的強大能量,超值發揮企業所賦予的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704374ec0c9271194d54a7226337a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