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端午節為什麼要放紙鳶

2024-06-09     愛有機生活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很多的傳統習俗,人們會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拴五色絲線、掛艾草等。在我國南方一帶,兒童在端午節放紙鳶被稱為「放殃」,象徵著憂愁被放飛,只留下美好。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放紙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為什麼要放紙鳶

端午節放紙鳶的習俗源於其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民間信仰。這一習俗在中國南方一帶尤為盛行,被稱為「放殃」,其中「殃」寓意為「災難」。放紙鳶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象徵,寓意著送走災難,帶來吉祥和好運。

文化寓意:放紙鳶被視為一種祈福消災、求吉呈祥的活動。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希望通過放飛紙鳶,將不好的運氣或疾病送走,同時祈求新的一年或未來能夠平安健康、吉祥如意。這種習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的敬畏。

民間信仰:在端午節放紙鳶的習俗中,還融入了民間信仰的元素。例如,據說放紙鳶可以使百鬼畏懼,保命長生,這反映了人們對驅邪避害、祈求平安的樸素願望。此外,放紙鳶也被認為能除病消災,帶來好運,這種信仰在端午節期間得到了強化和體現。

活動形式:放紙鳶作為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其製作和放飛過程充滿了樂趣和挑戰。紙鳶通常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這種活動不僅鍛鍊了人們的動手能力,也成為了端午節期間的一種重要社交活動,人們通過放飛紙鳶,享受節日的歡樂氛圍。

綜上所述,端午節放紙鳶的習俗不僅是一種傳統的娛樂活動,更是一種富含文化寓意和民間信仰的儀式。通過放飛紙鳶,人們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未來的祈願。

放飛前,孩子們在紙鳶上手繪了吉祥圖案,寫滿了祝福話語,在祈福的同時,也祝福祖國更美好。時節之美,生生不息。放紙鳶是每年端午節我國很多地區的特色習俗之一,在山東有著祈福消災的寓意。讓風箏飛上天,不僅表達了對天空的讚美,也放飛了每個人的心情。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洒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殺蟲滅菌的藥物;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有利於身體健康。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d1b967b7ec7a3204cc7976ee1c7c0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