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立夏習俗:煮鼎邊糊做夏

2024-05-04     愛有機生活

原標題:福州人立夏習俗:煮鼎邊糊做夏

立夏節氣,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告別春天,迎來夏天。過立夏時,福州人有吃鼎邊糊、夏餅、碗糕等傳統習俗。每逢立夏節氣迎來,福州民風熱鬧非凡,百姓們會熬煮鼎邊糊,鄰里分享熱氣騰騰的鼎邊糊,融洽的氛圍至今讓許多老福州人懷念。這一立夏習俗也被稱作煮鼎邊做夏。隨著時間的推移,鼎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小吃,除了立夏節氣食用外,平日裡商店也有售賣袋裝的鼎邊糊。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福州方言稱鐵鍋為「鼎」,鼎邊糊又稱「鍋邊糊」「鼎邊抆」。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蔥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

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煮鼎邊做夏習俗的由來

從鼎邊糊傳說來看,「做夏」吃鼎邊,意義更深一層。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處處受到當地人民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幾個勝仗,決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將家裡好吃的東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勞三軍。料想不到,從長樂方向又闖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撲來。戚家軍緊急集合準備迎戰。

鄉親們正在燒菜煮飯辦酒席,準備慶功,但已無法開席了。不知是誰出了個主意,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蜆子、金針、木耳、蟶乾、乾貝等等一股腦兒混煮成高級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不消兩個鐘頭,把倭寇全部消滅在海邊。「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

此外,福州人在立夏還會進行一些活動,如稱體重(一種傳統習俗,古時立夏日有「稱人」之俗,到立秋再秤,看經過苦夏,瘦了多少)、迎夏(舊時帝王要率文武百官舉行「迎夏」儀式,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等。這些活動不僅是對美食的享受,也蘊含了對家庭安康、社區和諧的祝福,以及紀念歷史人物和文化傳承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d2cf17fbcca070229d4ce2f858e8d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