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

2024-06-06     愛有機生活

如今提到端午節咱們都很高興。因為節假日放假可以好好放鬆玩耍了,其實,古時候端午是個悲壯的日子。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端午節的別稱多達二十多個。叫法有端五」、「重五」、「端陽」等等。那麼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節

根據聞一多的考證,蘇州人的端午習俗起源於春秋,為的是紀念在這一天被拋屍胥江的伍子胥,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在歷史上,「端午」也被稱為「端五」、「重五」、「端陽」等。只是,「端午」等名稱到底是什麼意思?「端」就是開頭、起初的意思,所以有個詞語就叫「開端」。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在五月的開端,所以叫「端五」,意思就是初五;而五月五日兩個「五」重合,所以又叫「重五」。《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字的本義是「日中為午」,是一天中太陽光最強烈的時候,是「陽」到了極點。端陽的「陽」字,實際就出自「午」字。

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重午節

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俗

1、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掛艾草: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同時,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食粽子: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4、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5、塗雄黃: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在城市很少看到這個習俗了。

6、躲端午: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遊《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

7、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1ff32f698360722003f9454d8c34a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