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開幕,李書福等共話高等教育新可能

2023-12-05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開幕,李書福等共話高等教育新可能

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2月4日,2023首屆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壇在海南三亞開幕,來自全球的政府與國際組織,學會協會與研究機構,知名國內外高校校長,以及吉利控股集團、寧德時代等世界500強企業掌門人齊聚三亞學院,討論高等教育的機遇與挑戰,探索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之路。

【全球大咖雲集 對話教育新可能】

此次論壇由吉利人才發展集團主辦,主要為促進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為高等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及領軍企業搭建共商、共建、共創、共享的對話平台,擘畫未來的教育與產業合作美好願景。三亞市委書記周紅波,教育部原副部長、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李衛紅,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開幕致辭。

周紅波表示,教育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動力量,希望論壇能夠持之以恆地辦下去,不斷地提升論壇的質量,打造成為共商全球高等教育發展大計的重要平台,持續為海南、為中國,乃至全球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李衛紅表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的交匯點,為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人力和科技智力支持,事關國家發展水平和素質。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創新不僅是高等教育自身提升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更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

李書福認為,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是世界繁榮的源泉,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新是我們走向成功,尋找更加幸福生活的法寶。大學是社會進步的牽引車,是創新人才的主要培養地。無論是什麼大學,學術研究成果都需要產業化,產業化過程當然需要人才,而企業是學術成果產業化的最佳載體,也是大學生就業的最主要去處。

論壇上,由中國貿促會商業行業委員會歸口管理、吉利人才發展集團等單位牽頭組織起草的《在線高等教育平台評價通則》團體標準發布。該標準旨在提供針對在線高等教育平台質量的評價參考,促進在線高等教育平台產業的發展。

【企業高校同台 產教融合是焦點】

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經濟轉型與人才培養匹配度不高,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工作難找,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人才難找,如何破解這個兩難局面,高校和企業都在苦苦探索。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岩松認為,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其創新發展就是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突破壁壘,勇於交叉,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人才支撐,把辦學理念、辦學目標聚焦到中國式現代化上,把辦學方式、培養能力調整到國家優先發展方向上,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等教育。

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校長簡·克拉克認為,孩子們有好奇心,有靈活思維能力,需要不斷鼓勵,讓他們有勇氣不斷探索。所以高等教育一定要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培養他們與生俱來的潛力。現在的研究不能只是在盒子中創新,我們要改變世界就要走出小盒子。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來推動創新合作,尤其是國際創新方面促進國際合作,這非常重要。

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表示,技術轉移不是今天把做好的研究拿去轉移,也不是靠中間人來完成的,而是需要有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來完成。所以,產學研的技術轉移實際上是人的轉移,在學生中發現人才,並有意識培養。

論壇開幕式彙集了包括十三屆全國政協原常委、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原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寧德時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在內的國內優秀企業家、實業家,他們堅持通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推動產業升級。

寧高寧表示,教育改革需要更多人參與,所有的基礎都是教育,所有的利國利民的行為基礎都是教育。建議逐步分批有條件地探索「學院制」的辦學模式,像劍橋本身有幾十個學院,每個學院有很高的水平,也有很多人參與,每個學院都是一所好的大學。

曾毓群認為,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最終落腳點,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通過專業共辦、平台共建、資源共享等方式,在校企合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範式,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產業需求側與教育供給側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科研實踐與前沿開發共用、理論教學與企業課程共抓的新局面。

【吉利熱心公益教育二十六載 探索培養適用性人才】

李書福認為「走進校園是為了更好得走進社會」,吉利從造車的第一天開始就辦學培養人才,堅持探索產教融合及應用型人才新模式,充分發揮企業的辦學主體作用,從市場需求出發,聚焦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培養。吉利教育已經形成了從中高職到研究生的多層次培養體系,為社會累計培養人才18萬名,其中三亞學院成為中國成長最快、最具競爭力的綜合類民辦大學。

教育離開產業,仿佛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吉利教育是深化產教融合的成果,也是產教融合最好的實踐載體。吉利的產教融合模式確定了「連結優勢行業頭企業」以開展「夠高夠深」產教融合合作,並依託產業學院,成立相關的產業研究院,開展科技前沿技術難題研究和應用型研究。

吉利教育通過將學校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更接近產業需求,通過為師生創造「真題真做」機會與平台,探索出解決多層次的「企業人才荒和學生就業難」困境的吉利方案。依託廣泛的產業鏈、教育鏈優勢和平台資源。目前吉利院校已經建成了20多個產業學院,讓學校有了提前感知「春江水暖」的能力,更讓學生擁有「順風扯帆」的靈活思維和行為方式。其中,三亞學院緊密依託吉利控股集團產業鏈、教育鏈優勢和平台資源,與吉利在新能源(甲醇)、三電、汽車製造、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所屬企業、科研院所以及京東、傳化、阿里巴巴等全球戰略合作夥伴啟動多層次、全方位合作,積極探索行業前沿急需的人才培養,打造高等教育產教融合的特色典範。

【吉利「千人千面」教育模式 讓人才實現更高價值】

李書福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判斷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每個學生對大學有自己的理解,根據自己的夢想和實際情況規劃學習計劃。站在這樣的初衷之上,吉利通過教育實踐和持續思考,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千人千面」的教育理念,為每位學生提供獨特的學習計劃和發展方案,為學生成長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系統化、多位聯動的培養體系,助力更多人實現更高價值。 二十六年來,吉利對高等教育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破解了一些難題,但探索創新永無止境。目前,吉利教育在繼續探索更多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可能,實現教育與產業、國內與國外「雙循環」的打通。未來,吉利教育將與吉利產業生態協同,走向海外,為馬來西亞汽車產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發展提供人才鏈解決方案,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新貢獻。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3793aefccdd090a9fd78289a4d2c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