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是可以當錢用的。
文丨華商韜略 熊劍輝
虞仁榮曾說:「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需要很長的持續性,只要我們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投入技術,深耕十年、二十年,一定會出現幾千億美金市值的晶片公司。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現在,不只是半導體,更多行業和行業中人,也都需要更耐得住寂寞了。
【首富的煩惱】
「中國晶片首富」、A股上市公司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近來應該是壓力不小。
虞仁榮成為「晶片首富」的最大支撐,來自資本市場對其多番運作的長期支持,但現在,他開始在這方面頻頻失手和失守了。
最新的挑戰來自於,他名下的晶片企業「新恆匯」,坎坷的上市之旅。
「新恆匯」是一家從事晶片封裝材料研發、生產、銷售與封裝測試服務的晶片企業,並在全球智慧卡晶片材料具有領先地位,但在2017年,當時還分成恆匯電子、凱勝電子的它卻因債務問題陷入絕境。
時任紫光國微副董事長兼總裁的任志軍,看好「新恆匯」的前景,希望收購該公司但卻囊中羞澀,進而找到已在晶片業大顯身手,而且還是清華校友的虞仁榮幫忙。
虞仁榮也愉快地出手相助了,不僅當即借給任志軍上億資金支持他入主,還親自下場一起成了「恆匯」「凱勝」的主人,並將公司更名為「新恆匯」,他的第一大股東也就是這麼來的。
在虞仁榮的加持下,「新恆匯」很快迎來爆發,並藉助智慧卡爆發的機遇成為全球行業龍頭,於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別實現營收4.14億元、3.88億元、5.48億元,對應凈利潤7445.27萬元、4388.85萬元、1.01億元。
做出好看的業績之後,2022年新恆匯就開始衝擊IPO,計劃募資5.19億元,並在一輪問詢後於2023年3月完成過會。但隨著監管部門收緊IPO審核,「新恆匯」的IPO之路也因此停滯,其最新進展只是6月13日發布了對交易所最新問詢的回覆。
「新恆匯」若成功上市,持有31.41%股權、身為第一大股東的虞仁榮自然會成為大贏家,但此時的新恆匯卻不如2022年申報時的業績亮眼了,智慧卡的前景也多了一些問號。
「新恆匯」的另一邊,虞仁榮也還有不如意:他在晶片產業的核心旗艦韋爾股份,不但交出連年敗退的業績,而且股價持續低迷。
作為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CIS晶片廠商,韋爾2021年創下44.76億的凈利潤高峰之後就一路吃癟,2022、2023年的凈利潤已分別暴跌至9.9億、5.56億;其扣非歸母凈利潤更從2021年的40.03億分別暴跌至2022、2023年的9579.31萬元、1.38億元。
韋爾主營的CIS晶片,又叫CMOS圖像傳感器,是一種能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的光學傳感器,是手機、汽車等終端產品攝像頭裡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其目前主要集中在手機端。
韋爾的業績因此與手機產業強相關,但近年來,全球智慧型手機需求見頂、出貨低迷,韋爾雖正努力向汽車晶片等新興市場轉型,但成效也並不顯著,因而也就有了業績的壓力山大。
與之相對應,韋爾的股價也從2021年345元的最高點,跌到百元左右的尷尬境地。
而縱觀虞仁榮過往的運作,股價對他的意義,比大多數上市公司董事長都要大。
【造富傳奇】
1985年,「鎮海狀元」虞仁榮,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EE85班。
這個班堪稱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傳奇,走出了紫光趙偉國、兆易舒清明、卓勝微馮晨暉、格科微趙立新等一群「猛人」。
但虞仁榮是最猛的之一。
在校時,別人啃書本,他通宵打麻將,結果第二天全校數學競賽,照樣拿第一。閒暇之餘,他還把海淀模擬題弄到外地販賣,小買賣做得風生水起。
走出清華校園後,虞仁榮先進國企、後做銷售,然後下海做起電子元器件分銷生意。趕上智慧型手機崛起的大風口,他不到10年就做成了北京最大的電子元器件經銷商,年賺美金過千萬。
2007年,虞仁榮創立「韋爾股份」,靠著對香港華清、北京京鴻志、北京泰和志、無錫中普微等企業的一連串併購,成功在半導體分立器領域創出一片天,並於2017年成功登陸A股,然後藉助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實現了超級爆發。
2016年下半年,由四個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矽谷創立的、全球第三大CIS晶片企業豪威科技(OmniVision),被中信資本、清芯華創和金石投資組成的財團以19億美元收購併從納斯達克退市後,出現可被收購的機會。
2011年就已在A股上市,主營嵌入式CPU、智能視頻晶片的晶片公司「北京君正」,首先對豪威下手,於2016年12月提出收購計劃:擬通過「增發股份+支付現金」的方式,作價120多億收購豪威,且快速與相關股東機構達成了協議。
但2個月後,證監會突然發布「再融資新規」,令君正增發失敗,併購夭折。韋爾股份上市後,實力和雄心都更上層樓的虞仁榮,很快對依然還在找下家的「豪威」發起了衝鋒。
當時,韋爾的市值僅80多億,利潤只有1.37億,但豪威作價高達120多億,總資產是韋爾的5倍、凈資產是韋爾的8倍,可謂是典型的「蛇吞象」。
實力更強的北京君正都功敗垂成了,虞仁榮能心想事成嗎?
但事情的奇蹟就在這裡,一番運作之後的韋爾不但完成了這次「蛇吞象」,而且是用了北京君正被證監會否定的方案:「增發股份+支付現金」。
2019年7月,韋爾成功增發4.01億新股、募資135.12億,另加16.87億元現金,完成了這場一波三折的併購,也搖身一變成了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CIS晶片廠商。
但更大的奇蹟還在後頭。
2019年後,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打壓加劇,為減少關鍵部件的外部依賴,中國手機廠商愈發青睞國產供應鏈,作為國產替代的韋爾CIS因此坐地受益。
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韋爾凈利潤也從併購前2018年的1.45億飆升到2020年的27.06億。
猛增的業績,疊加對國產晶片的熱情,韋爾股份的股價也一路走高,並從2019年收購前的不足30元飆升到2021年超過340元的高點,公司市值也一路飆升至3000億大關。
虞仁榮的個人財富也迎來飆漲。
2021年4月,他以123億美元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81名;2022年,再以950億財富位列《胡潤全球富豪榜》第132名,妥妥地穩坐 「中國晶片首富」之位。
一個業績1億出頭的公司,一場主要靠發股票的百億收購,加上跟時間做兩年朋友,就變成了3000億市值的炫目財富。
如此的形勢大好,讓虞仁榮進一步加速走向了投資、併購的發展路徑。
其中,最具標誌性的當屬,2021-2022年期間,虞仁榮旗下的紹興韋豪通過增發、增持,累計拿下「北京君正」5%的股權,成為君正的第四大股東;韋爾股份甚至還一度公告,要累計投資不超過40億,增持北京君正至超過10%的股份。
此外,恆玄科技、華大九天、華勤技術等A股半導體上市公司也都有虞仁榮的存在,韋爾與他也先後投資了大量未上市企業,產品與業務涉及計算、存儲、音頻晶片,以及EDA、封裝測試、半導體專用設備等,幾乎將半導體產業鏈一網打盡。
【資本狠人】
但現在,虞仁榮的資本擴張產業之路,要面臨考驗了。
2017年上市至今,韋爾的合計凈利潤僅有94.76億,其中還有20多億來自主營業務之外的收入,若單看主營業績,韋爾上市以來所有的扣非凈利潤為70.69億。
用70多億的扣非凈利潤,撬動如此大的業務與財富版圖,託了虞仁榮對資本運作追求極致,以及前幾年晶片公司在股市表現良好的福。
如前所述,2017年併購北京豪威,韋爾一把增發就募了135.12億。而這,還只是虞仁榮通過股市拿錢的一個高潮,不是全部。
2021-2022年,隨著韋爾股價衝上200元以上高位,虞仁榮果斷出手,減持1390萬股,套現22.07億。套現之外,他更頻頻實施股權質押,進一步把股票變成錢。
根據韋爾6月15日發布的最新公告,虞仁榮及其一致行動人「紹興韋豪」、虞小榮,目前共持有4.33億股韋爾股份。其中,2.32億股被質押,占其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53.51%。
從最近的動作看,虞仁榮對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強。
僅在2024年1-5月,他就發起6次質押,合計5344萬股。
這也可以理解,半導體是資金、技術高度密集的行業,中國本就落後,僅靠內生髮展,永遠趕不上世界的腳步,所以併購是做大做強的有效途徑。併購就要善用資本,尤其是善用股票。
而虞仁榮還不只是用股票來投資晶片產業鏈企業。
2020年12月,韋爾股價突破200元高位之際,虞仁榮官宣個人將捐資200億,興建「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暫定名)。2021年11月,韋爾股價即將突破300元之際,他進一步宣布為學校建設追加捐贈100億,一舉成為中國大陸個人辦學捐贈最高的企業家。
他捐的,也是股票,這也進一步令其事業與股市表現緊密相關。
其中的挑戰在於,虞仁榮宣布將捐贈提升至300億時,韋爾股份的股價在300元上方,這意味著他只要捐出1億股左右就能達成目標,但如今韋爾股份的股價已在百元左右。
這意味著,300億捐贈承諾的兌現,要麼需要韋爾股份的股價重新恢復到高點,要麼需要虞仁榮捐掉更多股份。
去年,梁朝偉和劉德華主演的電影《金手指》有句名言:股票可以當錢花。前些年的虞仁榮可算是一個真實寫照。但現在,這個錢,不太好使了。
而放眼整個A股,像虞仁榮這樣的案例,也並不在少數。
虞仁榮曾說:「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需要很長的持續性,只要我們耐得住寂寞,孜孜不倦地投入技術,深耕十年、二十年,一定會出現幾千億美金市值的晶片公司。我對未來充滿信心。」
現在,不只是半導體,更多行業和行業中人,也都需要更耐得住寂寞了。
好消息是,韋爾最新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
預計實現營收119.04億-121.84億,同比增長34.38%-37.54%;
實現歸母凈利潤13.08億-14.08億,同比暴增754.11%-819.42%。
業績預喜之下,公司股價也回到百元上方。
某種程度上,韋爾股份代表著中國晶片產業的一種發展路徑,期待它的道路可以走得更順。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