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產業一哥」

2023-08-12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產業一哥」

企之大者,為國為民。

文 | 華商韜略 陳樂高

當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總會有一種聲音冒出來:誰是「產業一哥」?

在許多人看來,「產業一哥」,就是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超越同行的營收利潤,接近「贏家通吃」的市場地位。

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甚至於不少企業,都把爭奪如此定義的「行業一哥」,當作自己的戰略目標。

但在2023年8月9日,卻有兩位不同行業的中國企業家,分別表達了各自的不同看法。

一位是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在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布會上,對中國汽車產業有過貢獻的品牌集體亮相,「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主題,貫穿了整個民族品牌的發展歷程。

另一位,是360數字安全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在中國第十一屆網際網路安全大會上,他的表述是:360的目標不是網絡安全一哥,我們不和同行比。

無論是「在一起」,還是「不和同行比」,其實都意味著更高的著眼點——王傳福表達了對整個中國汽車再進一步的期望,周鴻禕又看到了什麼?

【1】

2020年3月,360披露了一件大新聞:

根據360安全大腦的監測,某大國情報機構曾在長達11年時間裡,組織對我國的網絡攻擊。從航空航天、到石油行業、從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到科研機構,都曾經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攻擊。

兩個月後,該大國商務部宣布將33家中國公司和機構,列入了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清單中,首次出現了一家中國網絡安全企業——360。

提到360,很多人會想到免費殺毒,會想到電腦上的360安全衛士、360安全瀏覽器,會想到移動互聯時代的手機助手……

這些標籤如此鮮明,是因為它們如同勳章,佩在360的胸前,記載著它在網際網路各個時代的產業成就。它的歷史,就是民族網絡安全行業的縮影。

儘管行業地位無需多言,但360的進化,卻一直沒有停下。

在安全系列產品業務達到百億量級收入後,360開始向網絡安全的更深處探索新能力。這造就了以「安全大腦」為核心的安全業務,也成為了360一連串更深、更紮實的網絡安全能力的由來。

數據分析,是網絡安全保障的核心。經過多年積累的360,擁有300億樣本數據、22萬億安全日誌、90億惡意域名信息,合計擁有的安全大數據量超過2EB;在算力層面,360則可以瞬間調用超過百萬顆CPU,參與計算、檢索和關聯多維度數據。

這樣的能力,保證了360能夠在千絲萬縷的複雜數據中進行分析挖掘,快速發現高級威脅的蛛絲馬跡。

網絡安全的本質,是人與人的攻防對抗。安全專家的能力水平,決定了網絡對抗的綜合實力。因此在360,公司配備了超過4000名安全專家,占全公司員工比例超過55%。確保應對不同場景下安全能力的研發和安全需求的服務響應。

這樣的能力,是360一系列安全保障成果的來源——公司累計已發現超過52個針對中國網際網路發起攻擊的境外APT組織,同時累計挖掘主流廠商CVE漏洞超3000個,包攬了蘋果、谷歌、微軟三大巨頭漏洞挖掘史上最高獎金,實現大滿貫。

這樣的能力,構成了這家公司面對行業的底氣,也讓周鴻禕在網際網路安全大會上,得以做出從容表達:

「我們不愛和同行比,同行不是我們對手,360的對手是國外網軍和各種黑產的黑客。」

在周鴻禕長達8000多字的分享演講中。關於公司「增長」、「利潤」、「營收」這些詞彙,一次也沒有出現。

反之,他用了將近一半的篇幅,去講述360這家公司在做什麼,另一半的篇幅,在講述360對用戶和社會的價值。

企業對於用戶和社會有什麼價值,類似的闡述,很多企業家都講過。甚至不乏精心總結、並被寫進企業手冊,變成願景、戰略和價值觀。

但是很少聽到一位企業家公開坦誠:「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行業哪裡薄弱,我們就發展哪裡;客戶痛在哪裡,我們就解決哪裡。」

周鴻禕就是這樣講的,360也是這麼做的。

【2】

360的能力,迎頭遇上了一個蓬勃的時代:國家級的產業數字化戰略。

產業數字化戰略的內涵,是幫助企業、政府和城市利用數字化技術轉型升級。但無論是大數據、萬物互聯、物聯網還是最火熱的人工智慧,都存在著兩面性:效率和安全。

數字化讓各類組織更高效、更智能,也讓網絡的接觸面更大,漏洞更多。在這個過程中,勒索攻擊成為了數字化的頭號公敵,特別是當大數據成為核心資產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面臨著數據泄露與丟失的安全威脅。

對於企業,這將是經營上的黑天鵝,對於政府,這則意味著國家安全。

傳統網絡安全行業,因此在新時代遇到了新問題——「只重產品,不重運營」的傳統方式,堆砌了大量安全產品,但「機器」擋不住「人」,在面對國外網軍和黑產黑客時,這些產品無法自動抵禦勒索攻擊;以安全產品為核心的有限運營,也更像是刻舟求劍,無從應對攻擊者利用漏洞、對數據進行的花樣攻擊。

但這恰恰是360的能力所長之處——一套高水平的安全運營服務體系。

歷史上的360,最鮮明的標籤是殺毒軟體。但和許多安全公司只做軟體不同,360的安全軟體客戶端,只執行探測與響應,所有的分析、對抗都在360的雲端完成。

這種模式上的差別,幫助360早早就建立了一套雲上安全運營服務體系。在它的前端,是安全大數據的採集,在它的雲上,進行著安全問題的分析、研判、響應。

但更重要的,是360平台背後,數千名高水平白帽子黑客安全專家提供的運營服務。

相比於「刻舟求劍」式的產品,服務體系的價值就在於它「全體動員」式的防護模式:

有了廣闊的用戶端,就能真正發現威脅;有了網絡數據分析與運營平台,就能及時處理威脅;有了高水平網絡專家的持續運營,就能及時響應、處理威脅。

憑藉著這套以服務運營為核心的體系,360的網絡安全能力在許多超大型組織中獲得了驗證。數年來累計捕獲了52個境外國家級黑客組織APT、累計攻擊4000餘次。

而更為細節的數字,則可以進一步體現360的服務規模和響應速度:它服務了全球225個地區15億用戶、120萬企業客戶的經驗和實時能力;每天雲查殺560億次,平均65萬次/秒,每天攔截勒索攻擊100萬次、攔截挖礦攻擊1000萬次、攔截惡意網址7.5億次,每天新捕獲樣本1300萬,150個/秒,分析樣本5200萬,600個/秒。

作為這種能力的保障,需要有網際網路級別的強大算力和處理能力。因此數年來,360累計投資200多億元,建立了210個數據中心,伺服器20萬台、出口帶寬4000G。

這些數字與成就,成為了360進一步助力中國網絡安全事業的新起點。

【3】

在2023年第十一屆網際網路安全大會上,周鴻禕代表360,面對千行百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網絡安全理念:安全即服務。

在周鴻禕的解釋中,「安全即服務」可以拆分成八項內容:數據即服務、情報即服務、知識即服務、能力即服務、專家即服務、平台即服務、工具即服務、探針即服務。

這些細分的內容,有些聽起來不太容易理解。

比如「探針即服務」,其實指的是對於用戶終端流量數據的監測服務——通過合理地部署探針,監測流量數據的異常,發現攻擊與潛在的攻擊。

比如「專家即服務」,針對的是「人與人攻防對抗」這個網絡安全的本質,通過一支具有實戰對抗經驗、能夠實時響應的多層次專家團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供「一步到位」的解決方案服務。

在過去,周鴻禕曾經把這套服務體系,總結成「全網感知、數據致勝、集中研判、以人為本、運營為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它被進一步沉澱為四個關鍵詞:平台、探針、數據、專家。

這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沉澱,而是基於這四個關鍵詞與「安全即服務」的整套構想。

安全即服務的本質,其實是基於360沉澱下來的「雲化+服務化」能力。

所謂的雲化,包含了幾個層面的內容。首先,它是將360運營平台、大數據分析平台等一系列追蹤抵禦攻擊、分析溯源的工具放在雲上,為用戶提供強大的雲上數字化安全運營平台。

隨後,終端部署的探針監測到的數據,會被持續上傳到雲端的運營平台上,並且接受運營平台指令,在本地做出響應。

這些雲化的數據,持續加強著全世界規模最大的360安全大資料庫,在威脅情報和攻擊支持方面,可以通過雲端全部賦能給用戶。

同時,2000名隨時待命的高級安全威脅專家,可以在雲端實時響應分析用戶遇到的安全事件。

而當這種全面雲化的資源和能力,以服務方式提供給政府和企業用戶,就構成了完整的「雲化+服務化」,也構成了一整套「安全即服務」的新安全時代理念。

那麼,新的問題來了,在產業數字化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如何讓越來越多的組織,分享到這種網絡安全保護的能力?

這是當下中國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大中型企業,在網絡安全上的投入有限,小微企業的投入更是嚴重不足,而這些小企業,往往又是大企業的供應鏈環節,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數字安全的最短板。

因此在過去的幾年裡,360提出了「助力小微」的戰略。它的宗旨,就是免費為沒錢、沒人、沒技術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安全服務。到今天,受益的企業已經超過100萬家。

在這一次大會上,這種對於小微的助力更進一步——360發布了戰略產品「360安全雲」,在這一模式下,企業分享360的網絡安全防護能力,費用只需要傳統集成建設模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從to C的安全專家,到賦能千行百業的「安全大腦」,360的方向看起來有了一些變化,能力也有了巨大的升級。但很多東西。恰恰又沒有變:比如它對於網絡安全的專注沒有變,對於解決問題的創新與實幹態度沒有變,對於技術趨勢的積極觀察與前瞻也沒有變。

但比起這些,更重要的是,它還有一些信念中的不變:

「360的戰略是上山下海,上山就是勇攀高峰,替國家解決卡脖子問題,下海就是甘當配角,為產業數字化提供安全保障支持。」

這是周鴻禕的看法,顯然,比起營收、利潤、市場份額這些單純的指標,這樣的態度,更符合真正的「產業一哥」,也能幫助一家公司成為受人尊重的企業。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1f546f0720b2b5dadff7ee04a8d6b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