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詠春》與低調的深圳

2023-10-27     華商韜略官方帳號

原標題:爆火的《詠春》與低調的深圳

一群人與一座城的雙向奔赴。

文 | 華商韜略 母澤良

巡演百場,《詠春》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

10月25日下午,《詠春》百場演出總結會於深圳大劇院音樂廳舉辦,《詠春》百場系列活動的大幕也由此拉開。

此後四天,《詠春》將在深圳保利劇院連續演出6場。其間,《詠春》百場演出研討會、共享會等活動也將陸續展開。

在近1年的時間裡,這台於嶺南大地誕生的舞劇風靡全國,而隱於舞劇後的「一群人與一座城」的故事,也隨著《詠春》的持續火爆,流傳開來。

【一個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

時間撥回到上個月28日晚8點,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台下的導演韓真、周莉亞與其他《詠春》舞台劇劇組工作人員很難真的放鬆下來。

即便,《詠春》已在前一天晚上的包場首演中大獲成功;

即便,這是一場從深圳首演、登上國家大劇院,到全國巡演近百場都大受讚譽的舞劇。

面對首次公開售票的海外商演場面,沒人心裡有底。

這是一場大考。但坐無缺席的演出現場,已經為這次考試定了基調。

於是大幕拉開,觀眾席燈光漸暗。

舞台上的第一束光投向「燈光師」大春的同時,這場由深圳政府與主創團隊聯手打造的舞劇《詠春》,徹底點燃了面前這座獅城。

接連四場的海外演出,讓這個從深圳走出來的《詠春》,再次成為了被熱議的焦點。

每一場落幕後,《詠春》的全體成員都會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多次沖台、多次謝幕。

這超出了導演韓真的預期。令她驚喜的是,新加坡演出的火爆,意味著《詠春》所表達的精神內核不只是能引起國內觀眾的共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打破文化壁壘的能力。

這一點,幾乎決定了舞台劇這種藝術作品的生命寬度。而獅城演出的成功,則意味著年輕的《詠春》,也許擁有更高的上限。

事實上,《詠春》在海外演出的火爆是有跡可循的,從北京到上海、從寧波到鄭州......2022年12月首演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詠春》已經在國內掀起了數輪熱潮。

今年四月,《詠春》作為開幕大戲登上國家大劇院時,演員靳東用了六個字來形容——震撼,大開眼界。

確實,相對於同題材的大熒幕作品,《詠春》在表達形式與內核構建等方面的塑造都相對獨特。

《詠春》採用雙線敘事的形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電影拍攝片場的故事:

「戲外」,深圳《詠春》劇組在拍攝葉問的故事;

「戲內」,葉問遠赴香港,弘揚詠春。

戲外戲內兩個故事平行敘事、無縫切換,兩個場景在舞台上旋轉交替。雖然劇名為《詠春》,該劇講的卻不僅僅是英雄葉問的故事,而是同時在「戲外」塑造了以燈光師大春為代表的一群「追光」的平凡人。

這也是《詠春》想表達的核心——這不是一篇英雄的史詩,而是一個時代洪流中致敬每個平凡人的英雄故事。

廣泛的共情能力、清晰的敘事結構、紮實的表達功底,這些都是《詠春》得以風靡的原因。

以舞台劇的生命周期來看,《詠春》是年輕的,但這份功勳章,卻是沉甸甸的。有趣的是,正如舞劇中所用的「戲裡戲外」的雙線敘事結構一樣,《詠春》狂飆的背後,也有一條令人無法忽視的故事線貫穿始終。

【一次「深圳式」的成功】

百場巡演總結會上,導演韓真如願獲頒深圳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聘書時說道:「舞蹈演員的生命就應該綻放在舞台上,我們真的不虛此行。在《詠春》創排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深圳對文化的重視,為文藝發展提供了非常棒的土壤。」

如她所說,《詠春》自誕生之初,便牢牢刻上了深圳烙印。

立項之初,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等相關組織就大力扶持,儘可能的為深圳歌劇舞劇院創排演出創造條件。同時由2022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專項扶持資金與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共同資助。

在作品的一些核心命題上,於嶺南大地誕生的《詠春》創新性地融合了國家級非遺與嶺南民俗文化,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香雲紗」為展現形式,將深圳元素賦予劇中,在主流價值觀、審美與市場間找到完美的平衡,實現了非遺的活態運用,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性的表達。

這種「守正創新」的能力,正是深圳最核心的標籤之一。

用科技賦能中式美學、讓技術與傳統深度融合、用光影雕刻武術身姿、以光作畫以舞融武......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茅慧這樣評價《詠春》,「這部劇可以很好代表深圳的文化現象,這是我觀劇後最突出的感受。包括舞蹈、燈光、舞美、音樂等方面都非常前衛,綜合起來的感受就是,深圳的文化底蘊和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都在這部劇裡面有所體現。」

同樣的,在後續的推廣方面,深圳也展現了敢為人先的特質。就拿對「年輕化」的理解來看,今年元旦時,《詠春》以一段精彩片段登上B站跨年晚會,成功在跨年之際在青年群體中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和二次傳播。

「從三六九等到眾生平等,由開詠春一扇門到心中無門,葉問悟到,一個人代表不了武林。」無論是傳播路徑還是內容打造上,《詠春》都打破了「說理」的常規操作,更強調體會與感受,並探尋了更多容易被青年群體所接受的表達方式。

整體來看,《詠春》確實是一次「深圳式的成功」。

這正是最令人驚喜的地方,曾經在經濟發展方面創造無數奇蹟的深圳,同時成為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文化綠洲。

【正成為文化創新沃士的夢想之城】

從「來料加工」,到華為、騰訊、比亞迪等一批引領時代發展的企業破土而出。從2.7億GDP的小漁村,到突破3萬億大關的亞洲經濟規模第四大城市,即便放眼全球,也很難找到一座城市能在43年的時間裡,便走到深圳這樣的高度。

不過,在高度發展的背後,深圳在文化產業方面的發展與努力往往容易被忽視。

從嶺南走向世界的《詠春》、現象級的電視劇《青春之城》、民謠盛典「吾城吾歌——新時代中國城市民謠歌匯」、「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高舉高質量發展旗幟的深圳,根植中華文明、嶺南文化沃土的文藝精品佳作層出不窮。

這片文化綠洲上,正生長出越來越多的參天大樹。

兼容並蓄,守正創新的氣質,也吸引著更多心懷夢想的年輕人來到這裡。

「年輕的深圳從不吝嗇給我們這些年輕人機會。這座夢想之城、青春之城,為我們這些年輕的舞者提供了表演創作的沃土和平台,讓我們毫無顧忌地向前沖。」對於《詠春》主演常宏基這樣的年輕人來說,深圳是一座「酣暢淋漓」的城市,是一座仍在持續「沸騰」的城市。

對於《詠春》編導周莉亞來說,深圳則是一座美麗且包容的城市。

確實,這份根植在骨子裡的包容,正是這片文化綠洲最初的種子。在此基礎上,深圳形成了一套機制並逐漸完善。

2022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2600億元,文化產業法人單位超10萬家。

為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和創意文化產業,近年來,深圳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先後出台《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推動深圳創意設計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措施,每年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詠春》誕生於這樣的深圳,絕非偶然。

給支持、給創作空間、出品後扶持傳播,巡演後形成閉環。相關專家將這種創作生產模式概括為「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劇院運營+劇團+外腦)」,這是對深圳近年來創新形成的「政府保障+社會資本+文化企業」的文藝作品創作機制和推廣機制的另一種詮釋。

在百場演出總結會現場,4分鐘的回顧視頻讓在場的所有人潸然淚下。

在經久不斷的掌聲與吶喊聲中,《詠春》劇組這群平均年齡僅24歲的年輕人們,正如當年的深圳一般,任其磨礪,靜待玉成。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b1abd9bf45a6bd07802b5d8b8544b54.html